以銅為鏡 以史為鑑——《二十四史》名句集錦

2021-02-13 語文微光


以銅為鏡  以史為鑑——《二十四史》名句集錦

《二十四史》是一部規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學叢書,全書共計3249卷,4000萬字,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餘年,是世界圖書史上的巨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將其中經典名句擷取30句分享品讀。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3、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6、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7、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1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11、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12、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文帝紀》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14、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漢書·食貨志》

15、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三國志》·《吳書三·三嗣主傳》

16、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紀》

17、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徐勉傳》

18、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舊唐書·魏徵傳》

19、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黷貨以喪身敗家。《元史·劉斌傳》

20、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21、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郝經傳》

22、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23、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24、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26、馨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李密傳》

27、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28、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29、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30、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后妃列傳》

譯文助記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3、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譯文: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6、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譯文: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弔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7、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1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11、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譯文:順應道德的人才會昌盛,不遵從道德的人必然滅亡。

12、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文帝紀》

譯文: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來源。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譯文: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14、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漢書·食貨志》

譯文:在寒冷的天氣,人們不會去等待狐裘或絲綿做的輕暖的冬衣(寒不擇衣);人在飢餓的時候,不會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飢不擇食);人在饑寒交迫之時,也就不會考慮到廉恥之心了。

15、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三國志》·《吳書三·三嗣主傳》

譯文:對於讀書這件事,擔心的是人們不喜歡它,喜歡它是沒有什麼傷害的。

16、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紀》

譯文:成功與失敗互為因果關係,世事不會永遠太平安寧。

17、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徐勉傳》

譯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筆財富嗎?

18、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舊唐書·魏徵傳》

譯文:背著木柴去救火,揚起沸水來止沸,用殘暴來代替殘暴,與原來的混亂同出一轍,其後果之嚴重是很難測的,這樣下去,繼前朝而為君的,給後代還有什麼可顯示的呢?

19、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黷貨以喪身敗家。《元史·劉斌傳》

譯文:當官的人應該廉潔公正,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為貪財而喪身敗家。

20、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譯文: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21、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郝經傳》

譯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勝):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震撼,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一樣無處不在,行動可以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可以像鷹鶻一樣兇猛。

22、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譯文: 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23、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譯文: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24、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譯文: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受困窘侮辱的過錯,才會有產生悔恨的過失。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譯文:朝廷裡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麼要求天下的人行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李密傳》

譯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筆)也寫不完罪惡;放盡東海之水也無法流完惡行!(罪大惡極)

27、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譯文: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28、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譯文: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儘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29、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30、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后妃列傳》

譯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就要防止它溢出來。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圖文、音視頻均來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合集|| 近三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積累

合集 ||古代文化常識記憶集

合集||高考作文指導視頻20集(專輯)

合集||高考語文每日一練1-40(專題和組合練)

合集||高考語文必記古詩文專輯(64篇)

合集||晨讀晚練系列系列資料(24周)

合集||高中語文精講精練40集

視頻講座||高考語文重點專題複習視頻(集錦)

收藏||豫見語文內容精選(精品推薦)

合集||高考語文專題複習資料(20篇)

快樂練習||高考語文天天練(1-20)

合集||央視《經典詠流傳》(三季全140首經典)

力薦||高考語文精品資料集錦

相關焦點

  • 《二十四史》三十句: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 《二十四史》最精選佳句30則,以史為鑑,句句經典!有注釋
    《二十四史》是一部規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學叢書,全書共計3249卷,4000萬字,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
  • 《二十四史》: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
  • 以史為鑑,以銅為鏡——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感
    只有以史為鑑,辯證客觀地去審視歷史,去解讀歷史才會讓我們不斷成長,讓思想逐漸開闊。最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四史一新課程學習活動,所以自己去閱讀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本書,從而讓我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近代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以下是我對書中所提到問題的個人見解。
  • 《二十四史》中的30則經典名句(珍藏版)
    百合書院每日發布國學、佛學、奇蹟課程、心理學、新時代思潮、身心靈最新資訊,訂閱請點擊圖片上方「百合書院」,進入後點擊「關注」即可。《晉書·符登傳》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
  • 100句《二十四史》精華名句+對偶句,孩子誦讀積累,寫作下筆有神
    100句《二十四史》精華名句+對偶美句,孩子誦讀積累,寫作下筆成章!小學的孩子正在打基礎,如果忽視了積累(例如文學知識,好詞好句好段、古今名句等等),就會對孩子今後的學習造成很大影響。素材的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儲備,也能幫助孩子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內容可以選擇,使寫出的作文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今天老師分享一份《二十四史》100句名句+對偶佳句,家長朋友給娃收藏列印,相信對孩子語文的學習起到一定的幫助!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30則,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那麼,接下來一同讀讀史書裡的名句吧。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30則,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那麼,接下來一同讀讀史書裡的名句吧。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二十四史》經典24句: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又稱「正史」。常言道: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下面這24句話,取自《二十四史》,字字句句發人深省。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以銅為鏡—美如玉的黑漆古青銅鏡
    古人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用以端正自身言行;唐代詩人李賀也曾用詩「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描繪女子對鏡梳妝的動人場景,銅鏡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為一體,在唐代,銅鏡到達了其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不僅樣式千變萬化,工藝也頻頻創新,頗受唐人喜愛。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申論的提升需要不斷積累,除了做題之外,各位考生還可以通過積累一些金句為自己的文章寫作增添色彩。
  • 文化丨《二十四史》30句,閱盡人間事!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今天與大家分享《二十四史》30條名句,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呢?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30則,受益終生!太難得了!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今天與大家分享《二十四史》30條名句,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呢?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30則,受益終生!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
  • 二十四史:33句經典,讀完豁然開朗(附「二十六史」及作者名)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皆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新元史》被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然而,多數地方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文末附全部書名及作者)以史為鑑,可知興替。33句史書經典,讀完讓你神清目明。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
    申論的提升需要不斷積累,除了做題之外,各位考生還可以通過積累一些金句為自己的文章寫作增添色彩。今天小編分享「二十四史中的經典名句」,大家可以轉發收藏,作為申論學習的素材。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凝結為一句句至理名言。一部《二十四史》,幾千年的興衰變遷,都記錄其中。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
  • 銅製家具配件油汙,及表面氧化層處理有妙招!
    銅製家具配件油汙,及表面氧化層處理有妙招!自古以來,銅都是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屬。在古代,銅主要用於器皿、藝術品及武器鑄造,比較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段唐代的經典名句也進一步說明銅自古以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悠久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銅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力電子、能源石化、機械冶金、交通輕工、新興產業等各領域。
  • 《二十四史》中的30則經典名句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
  • 二十四史全譯
    >  翻譯工程浩大  《二十四史全譯》收錄自《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史書,文白對照,全譯無刪減。  全譯本  《二十四史全譯》將紀、傳、志、表全部翻譯,內容不加刪減。編委會還組織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專家,對二十四史中佔百分之二十的志書(制度史)如:天文志、五行志、歷律志、禮樂志、輿服志、刑罰志、食貨志等全部作了整理和翻譯。這些艱深的制度史的系統整理和翻譯,尤其具有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