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7385字,預計閱讀12分鐘
本文作者運用深度訪談法對美國一流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培養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發現,該校在博士生培養中積累了諸多經驗,並依據這些經驗,結合我國博士生培養的現實情況,提出了改進我國博士生培養的具體策略。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博士生培養中到底有哪些「高招」?我們能從中借鑑什麼?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圖文無關
作者 | 陳玥(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翟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設計
博士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兼具人才培養和知識生產的重要任務。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大力發展博士生教育,力圖通過博士生教育來有效應對知識型社會背景下對於高技能人力資源的全球競爭。
從此意義上來講,博士生教育與博士生培養不僅被視為一項學術事務,而且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戰略性資源,日益成為制度化管理、國家政策、發展項目以及一些跨國組織的關注對象和支持對象。
近年來,為了促進博士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切實提升博士生的培養質量,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2013)、《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7)、《關於開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2017)、《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2019)等。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雙一流」建設的關鍵在於建設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縱觀美國一流大學的發展可以看出,其無不將承擔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博士生教育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有鑑於此,在我國「雙一流」創建背景下來探討美國一流大學的博士生培養問題,既是推動我國博士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有效回應來自國際範圍內競爭和挑戰的實踐課題。
美國歷來被英國視為博士精英教育的國家典範,有一批集中授予博士學位的「精英」大學。然而,要深入了解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中的一些具體情況,就需要介入博士生這一重要的群體,因為他們深切感受和經歷著博士生培養的整個過程。
基於此,本研究對已有百年發展歷史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以下簡稱UCLA)的相關博士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希望藉此深入挖掘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中的有效策略,探尋培養中的一些真實情況,從而為我國未來博士生教育的培養提供有益借鑑。
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不存在教師或相關部門的引薦或指派,而是通過該校研究生的推薦,其主要目的是規避博士生在回答相關問題時的顧慮。就學科分類而言,有五名人文社會科學和三名自然科學的博士生。就博士生就讀時間而言,有兩名四年級、兩名三年級和三名二年級的博士生。
訪談的問題圍繞UCLA博士生培養中的一些好的策略展開,主要根據半結構訪談提綱進行,同時根據訪談現場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地轉述、追問等,以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訪談是一對一進行的,每位受訪者接受訪談的時間約為60~100分鐘,針對有些問題還對個別受訪者進行了電話或微信訪談。在得到受訪者許可的情況下,筆者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了錄音。訪談結束後,筆者進行了轉錄,並進行了多次校對,獲得了大量一手文本數據。
02
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主要經驗
目前,博士生教育越來越成為不同的利益攸關方和決策方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基於訪談可以發現,受訪的博士生均表示UCLA在博士生培養中為其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在此過程中探索了一些有效策略,並積累了諸多經驗。
建立廣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重在「過程」中培養博士生
美國不同專業博士生課程的安排和要求是不同的,但實際上,這只是尋求知識的過程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一個,即掌握專門知識。
以方法課為依託的廣博課程設置和學習是UCLA保障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該校博士生培養的重要特色。
通常情況下,UCLA博士生在獲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之前需要進行1~2年的課程學習。如受訪的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指出:「我們社會科學與比較教育學系要求博士生完成21門課程的學習,並達到84學分。廣博的課程學習為我日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研究方法課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通過對博士生的訪談可以看出,UCLA重在「過程」中培養博士生。博士生是帶著問題和目的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問題和研究去指導他們。
通常情況下,博士生課程學習的考核方式是撰寫期末課程論文。由於教師平時注重在「過程」中的培養和指導,博士生課程論文中絕大多數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所以撰寫論文對於他們而言被視為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如一位受訪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生指出:「在平時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授課教師會主動找我們探討關於期末課程論文寫作的一些情況,並且當我們提交課程論文後,絕大多數教師會及時給予我們反饋,並詳細指出論文存在的問題及修改意見。」
重視跨學科在博士生培養中的作用,汲取不同學科的方法和智慧
伴隨著學科間交叉與融合的日益密切,美國一流大學非常重視跨學科在博士生培養中的作用,這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博士生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
2005年,來自六大洲、十四個國家的博士生教育領域的專家齊聚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共話未來博士生教育的改革,最終形成了《西雅圖宣言》(Settle Declaration),其中就提出了面向未來的博士生教育應當包括一些跨學科或多學科的部分,即使是在單一學科內部也應突出跨學科的作用。
通過訪談可以發現,UCLA也將「跨學科」的理念融入到博士生培養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博士生選課重視跨學科。如受訪的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指出:「在博士生培養過程中,學院要求我們至少輔修除專業以外3門左右的課程,而這些輔修課程必須與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相關。」
其次,「博士生指導委員會」的構成強調跨學科。一般情況下,博士生指導委員會由4~5名教師構成,UCLA要求其中須有1~2名與博士生研究領域相關的其他學科的教師共同指導博士生。
第三,相關問題的討論和解決依託跨學科。由於知識的創造和革新常常與不同的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突顯出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因此,通過跨學科的培養,博士生可以很好地汲取不同學科的方法和智慧,對於其思維和視野的拓展有益。
加強博士生資格考試,重視對「過程」的監控並嚴格執行淘汰制度
除重視在「過程」中培養博士生之外,UCLA還尤為重視對「過程」的監控。
資格考試在博士生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主要考察博士生兩年的課程學習效果,它是高等院校對博士生為攻讀博士學位所做準備的一種評估和鑑定手段。自然科學的博士生在參加資格考試之前還需參加一個預備考試,主要考察博士生的基礎知識。
美國各校以及各學院之間博士生資格考試的方式和具體內容均存在較大的差異,但總體包括口試和筆試兩部分。博士生只有通過資格考試或預備考試後才能順利進階至博士候選人,確保學生具備完成學位論文相關理論、知識等方面的能力。
受訪的博士生均表示,通過參加預備考試或資格考試,讓他們重新對專業領域內的一些通識性知識進行了回顧和梳理,對其日後學位論文的寫作以及研究的開展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然而,對於沒有通過該考試的博士生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如受訪的自然科學博士生指出:「預備考試和資格考試的壓力非常大,我們學院的淘汰率高達25%。該考試一般有兩次機會,如果最後依然沒有通過,那麼將直接面臨被淘汰。」
當然,預備考試或資格考試只是博士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UCLA還通過提升學位論文的標準等加大對博士生培養的「過程」監控。受訪的博士生均表示,這種「基於過程」的培養理念貫穿了整個博士生的學習過程,他們可以及時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在「過程」中及時解決問題,從而能夠不斷提升自己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通過頗具特色的「研究學徒會」,強化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
強化導師指導是博士生培養的關鍵一環,也是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一大特色。為了強化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UCLA獨創並實施了頗具特色的「研究學徒會」(Research Apprenticeship Course,RAC)。
說其頗具特色原因有三:
RAC是一種特殊的課程組織形式,內容靈活多樣,主要包括專業閱讀、師生匯報、集中討論、任務安排等環節;RAC是一種能和導師建立溝通的課,每次課程導師必須參加,並要向學生匯報其研究成果;RAC是一種有學分的課,學生可以在選課系統中選,學分等同於普通課程。
受訪的博士生均表示,RAC對於他們博士期間的學習和專業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生就指出:「RAC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在獲得課程學分的同時,我不僅可以得到導師最直接的指導和建議,而且也促進了我和學生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導師每次也會向大家匯報他的研究成果,這對於我們把握最新的學術前沿不無裨益。」
當然,實踐中導師給博士生的指導因專業的不同而不同。對於自然科學的博士生而言,許多博士生入學後就直接參與到導師的研究項目中,接受導師指導的機會也較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然科學的博士生在實驗室工作的同時也在積累著經驗和知識,工作的過程也即是博士生學習的過程,因而他們的培養模式也被稱作「實驗室密集型的學徒模式」。
通過助教、助研等崗位實踐,為博士生提供多方「隱性」支撐
除了上述看得見的一些成功舉措和經驗外,UCLA在培養中也為博士生提供了多方「隱性」支撐。
作為博士生培養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助教制度在UCLA博士生培養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譬如,為了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教學發展辦公室聯合各個院系給博士生提供了大量的助教崗位,並在每年秋季和冬季舉辦助教大會,為全校所有學科的博士生提供諸如學生如何學習、創建全納課堂、教學設計等主題培訓。
通過培訓有效提升博士生教學能力的同時,還有一些「隱性」的能力提升,如受訪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生指出:「通過助教的培訓以及助教崗位的鍛鍊,除了自身教學能力提升了不少之外,在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這對於我們後期更好地融入社會提供了很大的社會資本。」
除了助教崗位的實踐為博士生提供了一些「隱性」支撐外,類似的還有助研崗位,不僅對於他們研究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於其團隊合作、項目管理等能力的提升也不無裨益。
可以說,UCLA所提供的這些「隱性」支撐,不僅對於促進博士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且也為後期他們求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確保博士生開展「純粹」的研究
通過與受訪的博士生訪談可以發現,UCLA的博士生很少受學習和研究以外事情的幹擾。如受訪的自然科學博士生指出:「求學期間幾乎不存在幫所在實驗室購買器材,也不存在幫導師處理訂機票、報帳等相關其他事務。學院配有負責處理學生事務的老師,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內部學習環境。」
當問及博士生會不會在求學期間幫導師做課題方面的問題時,受訪者均表示他們在博士期間的學習非常的「純粹」——就是做自己的事情。如受訪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博士生指出:「導師幾乎從來沒有要求我做他的課題。可能由於人文社會學科的科研經費有限,導師也不好意思找我做他的課題。因此,我基本上都是遵循自己的研究興趣專心做自己的科研。」
和絕大多數美國一流大學一樣,UCLA對於博士生在求學期間是否要發表學術論文並沒有明確的要求,許多導師也沒有敦促學生發表學術論文。通過訪談可以發現,UCLA的博士生並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他們更多地是關注在學習過程中鍛鍊其研究能力。
博士期間最好的研究成果就是博士學位論文,這是絕大多數博士生和導師所持的觀點。如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生就指出:「學校、學院、導師並沒有在學術論文發表上給我提出過要求。也正由於此,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寫作中,為畢業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正是由於寬鬆的學術氛圍,他們可以給自己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正是由於自由的學術氛圍,他們可以「純粹」地做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正是由於包容性較強的氛圍,他們可以允許學術上「不同聲音」的存在。
03
啟示與借鑑:
我國博士生培養的未來改進策略
縱觀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經驗可以發現,其博士生教育在培養理念、課程體系、學術評價體系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有鑑於此,在積極參照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主要經驗的基礎上,有效結合我國博士生培養的現實情況,提出如下改進策略。
依託方法課建立廣博的課程體系,確保博士生培養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通過對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課程體系的審視可以看出,其無不將研究方法課程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依託方法課建立了廣博的課程體系,以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畢業論文所必須的學科知識基礎。
為了保障我國博士生培養的系統性與綜合性,可以考慮如下方面:
一是健全博士生的方法課程體系。
在以各學科的研究方法課程為依託的基礎上,逐步開發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課程。同時,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需強化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方法課程,使學生不僅可以辨別高質量研究,也可以自行開展高信度、高效度、可靠且符合倫理的研究活動。
二是推進博士生廣博課程體系的建立。通過廣博的課程學習讓學生掌握較為寬廣和深入的基本理論知識,這是學生了解學科前沿,進行創造性研究的重要途徑。
博士生課程的立足點是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地評估本專業領域的學術成果的能力。因而在博士生課程改革中,還需要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力、批判力及遷移力,從而讓學生對課程具體問題的討論逐漸轉移到該領域研究人員應當了解什麼上。
打破學科壁壘,鼓勵博士生培養中的跨學科、跨機構協同合作
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已經成為當今學術界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為了順應跨學科的發展趨勢,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鼓勵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生協同培養。構建跨學科平臺,培養跨學科人才。」
未來我們可以考慮如下方面:
一是為博士生提供一些跨學科、跨機構的協同合作項目。通過這些合作項目,在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和意願的基礎上,可以有效規避傳統單一培養模式的弊端,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
二是在博士生選課方面給予一定的要求。在未來博士生選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跨學科選課的要求,為博士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知識面的拓寬及研究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策劃成立「跨學科博士生小組」。通過該小組的成立,不僅可以調動來自不同學科部門的教授共同指導博士生,還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研究設備和資源,真正為博士生提供跨學科學習和研究的平臺,協同解決相關領域的關鍵性重大問題。
重視培養過程的指導和監控,嚴格執行博士生的分流和退出制度
重視博士生培養過程的指導和監控,嚴格執行分流和退出制度是博士生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如前所述可以看出,UCLA在整個博士生培養中始終堅持「基於過程」的培養理念,重在「過程」中培養,並在「過程」中強化監控,對其博士生教育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未來我們可以考慮如下方面:
一是重視博士生培養過程的指導。美國一流大學的博士生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獨創性和批判性,這是博士生最為重要的幾個素質。因而在加強導師對博士生指導的同時,需進一步「強化問題導向的學術訓練,圍繞國際學術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基礎研究,著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創新能力。」
二是加強博士生培養的全過程監控。博士生培養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其培養橫跨從博士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時間段,期間所有環節與子過程都應歸於博士生培養的全部過程。因而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中,需「充分發揮培養單位質量保證的主體作用,加強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質量管理」。
三是嚴格執行博士生的分流和退出制度。為了確保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對於那些沒有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或是在整個博士生考核評價中表現欠佳的博士生,需「暢通博士研究生向碩士層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退出力度」。
健全博士生「三助」制度,強化博士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雖然博士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簡稱「三助」)制度自始至終都是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其在我國博士生培養中的作用並沒有很好的突顯。
為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我國於2014年發布了《關於做好研究生擔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意見》並指出:「重視發揮『三助一輔』對研究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強化和落實培養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管理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已經在一些高校開展了相應的試點工作,但總體來說還處於摸索階段,這反過來也影響了博士生「三助」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
有鑑於此,未來我們可以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明晰博士生「三助」的工作職責和形式,不僅讓博士生知曉其職責和義務,也為後期相關工作的評估提供依據。
二是加強對博士生「三助」的培訓與指導。在加強學校層面培訓與指導的同時,各院系也要根據其自身的情況制定出符合本院系自身要求的培訓與指導計劃。
三是根據博士生「三助」工作的年限以及工作的效果等實施「分類」資助,這不僅對於提升博士生工作熱情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也對博士生的教學、實踐、社交、管理等諸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完善學術評價體系,讓博士生教育回歸人才培養的「初心」
許多美國一流大學並沒有要求在讀博士生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可進行學位論文答辯。
清華大學於2019年發布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中就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這也是清華大學克服國內學術評價中「唯論文」傾向的有益探索。
未來我們可以考慮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打破過分追求學術論文發表的藩籬。
國內很多高校要求在讀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無外乎是通過此舉可以有效「保障」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而這也是提升學校「排名」的重要手段。
一味重視學術論文的數量,可能引發炮製論文、抄襲或造假等學術不端的問題,也可能導致博士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缺少對相關問題的深度思考。一味的追求學術論文發表的期刊檔次,有可能將一些有潛質的博士生永遠的卡在學術門檻之外。
二是讓博士生教育回歸人才培養的「初心」。
作為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不僅體現著一所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同時也昭示著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水準。從目前國內博士生培養的實際情況來看,學術研究已經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逐漸變得急功近利。
因而在完善學術評價體系的同時,應該激發博士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學術問題進行持續性的深入研究,而非為了功利化的發表學術論文「四處開花」,真正讓博士生教育回歸人才培養的「初心」。
本文轉自「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微信公眾號,原題為《陳玥 翟月: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經驗及啟示——基於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的訪談分析》,原文刊載於《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一讀EDU觀點和立場。囿於篇幅限制,原文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從略,原文引用請下載:陳玥,翟月.美國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經驗及啟示——基於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的訪談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4):92-97.
歡迎關注一讀EDU微信公眾號(ID:yidu_edu),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一讀EDU是方略研究院旗下專業的研究性媒體,方略研究院是踐行教育研究的全球智庫,總部設於北京,在世界多地設有分站。研究院曾參與多項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教育廳、國內外高校教育研究課題與諮詢項目,專注於為教育研究和決策者提供雙一流、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質量保障等主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