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塑料製品迎大限 消除白色汙染中國再明確時間表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2020年將是很多塑料製品「大限」

  消除白色汙染,我國再次明確時間表

  本報記者 李 禾

  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和領域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製品;

  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近日,北京市場監管局重點在農貿市場、便利店、超市等商品零售場所,開展為期3個月的塑膠袋專項整治行動,對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及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等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查處。

  無獨有偶。海南省計劃從4月1日起,花8個月的時間,分步驟、分階段組織重點行業和場所率先開展「禁塑」試點工作,為12月1日全省正式全面「禁塑」打好基礎。

  2020年,對很多塑料製品而言將是「生死線」。到2020年底,我國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針對當前塑料製品帶來的「白色汙染」,今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層面均出臺了一攬子新政。先是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譽為2008年「限塑令」的升級版,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時間表;隨後,國家發改委又出臺了《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禁塑目錄》);將於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則規定,未遵守國家有關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規定的,將處以一萬至十萬元的罰款。

  從「限塑」到強化「禁限」到細化法律責任,我國對塑料汙染的治理正在有力有序推進中。

  著眼於塑料製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與消費國。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新興業態發展,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

  由於絕大部分廢棄塑料回收利潤低,99%的快遞廢棄塑料會被混入生活垃圾中,最終被焚燒或填埋。《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徵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快遞行業共消耗塑料類包裝材料85.18萬噸。塑料包裝廢棄物中,僅1.77萬噸會被再生利用。

  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分會秘書長蔣南青表示,塑料包裝最大的問題是用完就被扔掉,沒有被當作資源性產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與之前相比,《意見》的一大亮點在於,著眼於整體塑料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提出構建塑料回收管理體系和步驟,從不同層面上發力,比如規範企業的生產,健全垃圾回收體系等。配套的監管、政策和科技研發方面也有了比較全面的體系規劃。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與以往塑料汙染治理的相關政策相比,《意見》具有系統性、協同性和有序性。不同於以往政策僅對個別環節、個別領域做出規範,《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基本涵蓋了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全過程和各環節,體現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利於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汙染的長效機制。

  「升級版『限塑令』主要針對的是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對環境的危害,促進塑料製品的易回收、可循環、減量化。」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分會會長、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以往不同的是,《意見》還明確設置了完成任務的時間節點:今年開始,率先在部分地區和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杜歡政說,《固廢法》根據我國當前固體廢物處置現狀,針對違反不可降解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禁限」的行為,規定了具體的法律責任以及罰款金額。這是對「禁限」行為的規範,細化法律責任,使得處罰有法可依,執法更具可操作性。

  源頭減量與末端分類、回收並重

  《意見》對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都提出了禁止、限制使用的具體範圍和時間表。比如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隨後,《禁塑目錄》提出了更為詳細的品種、使用範圍等規定,並要求目錄涉及品類的細化標準將根據實施情況動態調整。

  零廢棄聯盟政策顧問毛達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解決塑料汙染,光靠分類、回收是不夠的,必須有源頭減量措施。《意見》明確禁止、限制一部分塑料產品,從源頭上阻斷這些產品的生產,這有利於減輕末端塑料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壓力。

  毛達指出,納入《禁塑目錄》的塑料製品,主要是國內使用量大、汙染較為嚴重以及前期有減量經驗的塑料製品,比如2019年7月開始,上海在賓館限制使用的「六小件」等。

  此外,《禁塑目錄》制定時,也參考了國際「禁塑」的相關規定。2019年5月,歐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規定到2021年將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產品,其中包括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籤等,成員國要在2029年之前實現回收90%飲料瓶。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和棉籤等也被列入《禁塑目錄》。

  孟瑋說,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據《意見》,我國遵循「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創新引領、科技支撐,多元參與、社會共治」的原則,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思路,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可降解塑料產業仍面臨不少瓶頸

  《意見》明確指出,推廣使用可降解購物袋、可降解包裝膜(袋),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袋等替代產品;加強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加大可循環、可降解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開展可降解地膜等技術驗證和產品遴選等。

  可降解塑料也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關心的熱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藍閩波指出,《意見》發布後亟須研發大量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及製品,建議完善相關可生物降解評價機制及產品標準。同時,結合《禁塑目錄》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製計量可溯源塑料標準品等。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說,現階段我國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還面臨不少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不夠成熟,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相對於傳統塑料而言,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推廣應用。

  杜歡政指出,市場上可降解塑料的品種非常多,需要建立相關評價標準、認證體系,對可降解的認定進行規範。在推廣應用方面,還需從產品適用條件、生產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可降解塑料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的新體系,才能滿足《意見》規定的要求。

  毛達說,目前,尚未完全禁止普通塑膠袋的使用。如果部分居民使用了可降解袋,但其他人不用,可降解塑膠袋和不可降解塑膠袋混雜在一起進入堆肥場,難以區分,也達不到降解的效果。

  為此,毛達建議,應該明確限制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範圍和適用級別。例如,與食物接觸的包裝物,裝廚餘垃圾的塑膠袋,較適宜採用可降解塑料。在回收時不易混入傳統塑料垃圾的特殊場合,也可優先考慮使用可降解塑料,如大型賽事活動中提供的茶包、咖啡膠囊、快餐盒等。而對於電商、快遞等行業,大規模使用可降解材料的難度較大,為此應更多關注包裝製品的可重複使用性,以降低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強度。

  「消除白色汙染,一次性塑料的減量、塑料的可循環利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三方應齊頭並進。」杜歡政說。

相關焦點

  • 90億噸塑料製品只有9%被回收!何不抓住垃圾分類契機治理白色汙染
    「全球90億噸塑料製品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在最近召開的某環保論壇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在發言中劍指塑料垃圾的環境成本之高。觸目驚心的數字,甫一發布便引發關注,不少網友驚嘆:「塑料正在毀掉我們的家園。」環顧四周,塑料製品無處不在。
  • 新「限塑令」後,解決塑料汙染的關鍵是啥?業內:根治白色汙染在於三...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郝瑞鈴 金艾琳/文 受訪者供圖新「限塑令」即將實施,較於之前真的能「限」得徹底嗎?徹底解決塑料汙染問題,關鍵在於什麼?塑料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又該如何完善?這些年通過我們的圖片展、觀影會、講座等,不斷向公眾傳播、普及白色汙染的危害。環保活動我們的公眾環保活動中,宣傳塑料危害一直都是重點。
  • 探索消除農村「白色汙染」 試驗示範全生物降解地膜
    為減少使用塑料製品,加強塑料汙染治理,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相較於2007年發布的限塑政策,此輪升級後的「限塑令」禁塑範圍從塑料購物袋擴大到了電商快遞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餐具、醫療廢物、農用地膜等領域。
  • 可口可樂第三次被評最大塑料汙染者 面對塑料汙染我們可以做什麼
    塑料垃圾一般又稱白色汙染,是對廢塑料汙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包裝袋、農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給生態環境和景觀造成的汙染。
  • 商務部明確:2025年底全國賓館酒店民宿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餐飲、商超等商務領域禁限塑有了明確時間表。日前,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務領域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該通知,今年底,全國範圍內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此外,至2022年底,全國範圍的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至2025年底擴大到全國範圍內所有賓館、酒店、民宿。
  •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白色汙染的終結者嗎?目前看起來還很難
    生物可降解塑料因此備受追捧,被寄予厚望。但是,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根治塑料汙染嗎?法國道達爾集團研發亞洲副總裁、道達爾中國首席科學代表徐忠華認為,大面積推廣基於生物基的可降解塑料在當前看來並不現實。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相當長時間裡,我們還是得依賴傳統塑料製品。
  • 海南全面「禁塑」倒計時 分種類逐步替代一次性塑料製品
    來源:【人民日報】海面上漂浮的垃圾八成是塑料,嚴重威脅海洋生態,成為海南綠色發展的絆腳石。面對「白色汙染」,海南下決心全面「禁塑」。從總量來看,塑料垃圾約佔整體垃圾量的85%。「特別是旅遊發展成熟的漁村,垃圾中有很多塑料瓶、塑料包裝袋、餐盒等傳統白色汙染物。」蒲冰梅說。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海面平均每平方千米有2358件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其中塑料垃圾數量最多,佔比88.7%,主要垃圾為聚苯乙烯泡沫、塑膠袋和塑料瓶。
  • 科普生活 | 玻璃製品和塑料製品相比,哪個危害更大?
    在工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環境汙染問題日漸突出,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白色汙染,比如塑料,這是日常生活中用途比較廣泛而又非常便捷的一種材料,但不管用哪種方法處理,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汙染。因此就有人提出用玻璃製品來代替塑料製品。
  • 商南開展塑料汙染治理,塑料廢棄物統一回收,禁止汙染河道、田園
    為積極推進全縣塑料汙染治理工作,今年以來商南縣制定印發了《2020年塑料汙染治理專項行動方案》,明確部門職責任務,紮實開展塑料汙染專項治理,營造全民治塑氛圍,呵護好商南這片淨土。一是對轄區所有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塑料購物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生產聚乙烯農用地膜、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的企業和場所,開展了全面排查,掌握塑料製品基本情況、質量狀況、生產情況、銷售情況等信息,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產品禁限主體責任。
  • 清華大學李景虹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我國塑料汙染...
    繼2019年9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意見》發布後,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聯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給出了我國塑料汙染治理的時間表:即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大幅降低,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 向「白色汙染」宣戰 南樂在河南省先出臺「禁塑令」
    「白色汙染」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塑料垃圾填埋佔用大量土地,且土地長期得不到恢復,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塑膠袋容易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致其腸胃肌體損傷造成死亡;廢棄塑料對海洋的汙染已成為國際性問題,危及海洋生物生存;隨意丟棄的塑膠袋給人帶來不良視覺刺激,嚴重破壞市容、景觀……中國早在2008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限塑令」;2015年1月1日,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成為中國首個全面「禁塑
  • 大渡口區出臺《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嚴格禁、限...
    近日,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出臺《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目前,該方案已正式實施。實施方案中提出,2020年,按照國家、重慶市要求,大渡口區禁止生產、銷售部分塑料製品,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 「和諧陸港與時俱進 全面限塑你我同行」 西安國際港務區開展塑料...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塑料製品的過度使用,嚴重危害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活環境。為進一步加強園區塑料汙染治理,12月18日上午,西安國際港務區經濟發展局和市容環境局共同開展了以「和諧陸港與時俱進全面限塑你我同行」為主題的塑料汙染治理宣傳活動。
  • 我省「治塑」有了時間表,這五類塑料製品被禁限使用
    日前,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布《湖南省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明確我省將重點聚焦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製品,快遞塑料包裝,農用地膜5類塑料製品汙染,分步驟、分領域禁止、限制使用相關塑料製品。
  • 新加坡用陽光分解塑料 白色汙染搖身一變成發電燃料
    生意社03月31日訊   塑料的白色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如何減少塑料使用、處理既有的塑料製品,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挑戰,現在新加坡科學家決定將令人愛恨交織的塑料轉換另一種化學物質,在陽光下將之轉變成用途多樣的甲酸(formicacid)。
  • 浙江舉行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新聞發布會
    為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發改環資〔2020〕80號)(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系統開展塑料汙染治理,近日,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生態環境廳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提出我省「治塑」工作總目標、任務單、時間表、責任人。
  • 新版限塑令出臺 部分地區禁限部分塑料製品產銷用
    新版限塑令出臺原標題:新版限塑令出臺 今年在部分地區禁限部分塑料製品產銷用據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安蓓)《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意見明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意見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
  • 這些塑料製品將退出市場?別慌,還有這些替代品
    到今年年底,石家莊市範圍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市內主城區(含高新區、循環化工園區)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沒有了這些塑料製品,我們用什麼呢?別著急,這些東西可以代替塑料製品,一起來看看吧。
  • 玉米「變身」塑膠袋 | 中國生物基產業鏈有望遏制「白色汙染」
    新華社記者李安攝新華社鄭州5月30日電(記者王林園)中國從2008年6月1日開始實施「限塑令」。10年後的今天,可降解塑料製品將為遏制「白色汙染」提供充分的替代保障,比較完整的生物基產業鏈在河南省南樂縣初步形成。2014年10月,南樂縣主導的濮陽市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群被中國政府部門確定為國家重點支持的示範性集群。
  • 2020吉林省考申論熱點:中國對塑料垃圾再出重拳
    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意見明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中國將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思路,加強塑料汙染治理。[提出觀點]塑料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在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中應用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