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建設》2020年第10期發表了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葉麗新教授的論文《高考語文「多重文本」閱讀測評探析》。作者雖然談論的是高考試卷中的「多重文本」,但很多內容同樣也適合於中考試題命制。
首先,收穫最大的是作者對「多重文本」的正名。在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有一些概念是我們一直在使用但從未思考過其內涵的,比如「非連續性文本」這個概念。因為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個概念,因此很多老師都認為只要不是「連續性文本」,那一定就是「非連續性文本」。葉麗新教授認為,要對「多重文本」「非連續性文本」等概念進行正名。PISA2009閱讀素養測評從文本形式角度將文本分為四種形式:一是連續性文本,二是非連續性文本,即由表單構成的文本,包括清單、表格、圖表、圖示、廣告、時間表、目錄、索引等。也就是說,非連文本不是以句子為最小單位的、需要不同於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的文本。我的理解是,「非連續性文本」中的「連續」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聯繫,而不是語段之間是否有聯繫。三是混合文本,由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共同構成的單篇文本。四是多重文本,由幾篇相對獨立的文本構成,這些文本可以是連續性的,也可以是非連續性的,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係比較鬆散或不明顯,甚至互相矛盾。在這個分類中,「連續性文本」和「混合文本」內涵是相對明確的,例如一篇帶有圖表、圖畫等文章,那就是混合文本。但是「非連續性文本」和「多重文本」的內涵不太好判斷,前者指的就是「清單、表格、圖表、圖示、廣告、時間表、目錄、索引」等文本,後者指的則是「連續性文本」和「非連文本」的混合使用,例如既有語言片段又有圖表、圖畫的文本,既有表格又有清單、目錄等文本。那按照這個理解,高考試卷上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文本應該屬於「多重文本」。當然,這個理解也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
其次,不論是中考試題還是高考試題,都存在著多重文本的選擇與組織的問題。一是材料的選擇。多重文本材料的選擇,肯定要考慮到文體歸屬與話題選擇的針對性。所謂文體歸屬,指的主要是試卷中哪種文體的文本屬於多重文本。目前主要是在實用類文本板塊,其實文學類文本也可以探索嘗試多重文本命題;所謂話題選擇,主要是多重材料要圍繞共同話題展開。這一點應該是常識性的內容。作者提到的第二點,那就有啟發意義了,那就是除了共同話題,多重材料的選擇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有的多重文本會圍繞相近或相似的話題展開,而有的則會用相反或相關的話題展開。目前,相反話題的多重文本還不多見。像以說明文為文體特徵的多重文本,尋找相反話題的材料並不容易。議論文閱讀,可能會存在觀點相反的閱讀材料。除了話題,作者還提到「多重文本材料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思考點在於材料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產生的,材料之間的關係如何服務於測量目標」「多重文本材料間的關聯,還可能源於特定情境下真實的閱讀過程、問題解決的過程」。我認為這兩個觀點是很有見地的。僅僅依靠話題的相似或相反組成的材料,過於單一,過於靜止化。如果將多重材料的選擇動態化、過程化,那麼多重文本的材料選擇將會迎來新的變化。因此,作者建議,「未來在安排多重文本時,可以超越話題相關這一靜態關聯,嘗試從可能的閱讀需要與過程、問題解決需要與過程等真實的閱讀情境角度選擇和組織材料。」這也是我閱讀這篇論文第二個較大收穫之處。
再次,多重文本閱讀測試題目本身也需要進行多層次考量。作者主要關注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題目的布局。多數試題都是集中呈現材料,然後集中呈現試題,而少數試卷是分別呈現材料和試題後,再呈現一道整體相關性題目。試題布局不同,每種布局背後的理念和依據是什麼,這是需要思考的。二是題型問題。目前多重文本的命題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為主,選擇題一般是每個選項對應某一則材料,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則是將文本信息進行組合形成選項。作者認為這種選擇題缺少一個問題指向,為此作者提出了兩條建議:第一是檢驗選擇題題幹的清晰性和完整性的一個好方法是,遮住選項並判斷沒有那些選項時是否可以回答題幹中的問題。很明顯,像「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一項是」之類的選擇題,肯定達不到這樣的標準。第二是最好儘量在提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基礎上設計選項,選項提煉得較為簡約、明晰,這更有助於考查閱讀理解能力。
最後一個問題較為抽象,那就是多重文本閱讀測量目標的精準化和體系性設計。閱讀測量,主要涉及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聚焦文本信息的,可能涉及到搜尋、定位和提取,二是整合理解層面的,三是反思和評價層面的。作者依據高考多重文本閱讀命題結果和實際答題體驗,提出了閱讀認知過程的測量目標要在兩個層面上作出調整:一是調整「信息」層面的考查重點。信息比對固然重要,但基於特定任務的信息搜尋、定位、篩選、提取、比較,其意義都要優於缺乏明確問題指向的選項局部信息與文本語句信息間的「比對」。二是適當發展指向高階思維的多重文本閱讀測量目標。這一點要加強「多來源文本」材料的選擇,因為多來源文本閱讀測試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比較、分析不同的視角、觀點、立場等,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這一點恰恰是高階思維的主要內容。
最後作者提到了多重文本閱讀試題命制的基本流程:測量目標體系化和精準性設計;兼顧測量目標、話題、文本複雜程度、閱讀情境和命題空間等角度選擇和組織材料;精細化設計具體題目,儘量保證試題所引發的認知反應有意義、呼應測量目標。這個流程有點抽象,以後還在命題實踐中不斷加強領會和落實。
郭躍輝,號豫北閒人,語文邊緣人。先逃離北上廣,後到中山誤人子弟。政治經濟、人事社會一竅不通,唯以讀書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棄鄙之愚鈍,可結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拙作出版,歡迎選購!選購網址: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_u=f300618he73d&id=563705416531&qq-pf-to=pcqq.c2c
珍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