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詞學研究有所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詞學研究應在多重網絡中展開。首先,詞學是專門之學,但研究者仍需建構開放的知識網絡。詞樂研究雖有不少成果,但仍處於相對低潮。這與研究者受限於音樂知識,無法有效介入有關。詞譜、詞律等專門之學亦是如此。其次,可以嘗試詞學研究的時空延展,打造通觀的「全息網絡」,通過長時段的、大量的文本分析發現新話題。同時,注意域外漢籍,因為它們可以提供新文獻,啟發新視角,豐富文本網絡。最後,要注意數字人文的發展趨向,要建設詞學檢索庫,善用新技術,更新研究理念,以便及時因應。但數字人文終究只是輔助研究手段,技術取代不了閱讀與思考,只有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技術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汪超,男,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詞學與宋明文學研究。本文載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現代學科意義上的詞學研究經過20世紀數代學人的努力, 已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顯學」 。近20年來, 詞學研究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研究格局獲得一定程度的調整。嚴迪昌曾憂心「 『顯學』 所『 顯』 的是詞學研究中的一個部分……元明詞固是程度不等地空缺研究, 清詞研究其實亦是冷寂的」, 目前已有所改觀。但仍存在唐宋詞重複研究, 金元明詞研究者隊伍固化, 清詞、民國詞、當代詞議題失焦, 域外詞尚待開拓, 斷代詞學各自為戰等問題。筆者首先認同「詞別是一家」 的判斷, 以此為基準考慮詞學研究的向度與邊界。從21世紀以來的研究情況看:一方面, 在大部分問題上, 唐宋詞研究仍然是詞學研究的「原鄉」 。不僅唐宋詞是詞體興盛的頂峰, 詞學研究方法也從唐宋詞研究中產生。另一方面, 詞學研究應該在多重網絡中考察, 例如知識網絡、文本網絡、網際網路等。
一、 專門之學與開放的知識網絡
詞體興盛之初, 是詩、樂、舞合一的綜合藝術形式。詞樂、詞律、詞譜等均可稱詞學研究中的專門之學。詞體可以「別是一家」 也正建立在這些有別於其他文體的內容的基礎上。因此, 研究者對詞樂問題一直十分關注。改革開放後最早以詞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的施議對、王小盾所從事的課題都與詞樂相關。21世紀以來, 洛地《詞樂曲唱》、劉崇德《燕樂新說》等都出現在2005年以前。《白石道人歌曲》旁譜的研究趨於降溫, 且所論整體上未能超越楊蔭瀏等人。而張鳴關於宋詞演唱形式與樂舞的論述, 如《唐宋「踏歌」 考釋》(上、下)(載《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紀要》第61號)、《宋代詞的演唱形式考述》(載《文學遺產》2010年第2期)值得注意。李飛躍的《唐宋詞體名詞考詮》(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版)也多涉詞樂。他立足文獻, 從樂曲、歌唱、文本方面對諸多詞學名詞進行過程性描述與還原, 考訂細膩。又如董希平多篇論文專論唱詞表演的樂器, 頗有意思。不難看出, 詞樂研究離不開對音樂領域的涉獵。
2000至2010年, 韓國學者中僅金賢珠撰寫《敦煌樂譜和敦煌民間歌辭之間的關係試探》《敦煌舞譜「南歌子」 與樂歌之間的關係研究》來討論詞樂問題。日本學者村越貴代美、明木茂夫、中原健二等人則投入不少精力研究詞樂, 其中村越貴代美的研究是將詞樂置於開放的知識網絡研究的範例。她將對雅樂與詞的關係研究結集成《北宋末之詞與雅樂》(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4年版)。此外, 她又有《姜夔の「悽涼犯」に見る犯調について》(載《お茶の水女子大學中國文學會報》第20號)談詞樂中的犯調問題; 《姜夔の楽論における琴楽》(載《風絮》第2號)、《「魏氏楽譜」中の詞について》(載《風絮》第5號)討論樂論與樂譜; 《南宋の詞學と琴》(載《慶應義塾大學日吉紀要人文科學》第19號)談樂器; 《「韓熙載夜宴図」の時代と音楽シーン》(載《風絮》第7號)論述圖畫與音樂。可算是以音樂為抓手, 跨學科織就一張網羅詞樂周邊問題的知識網絡。
文學學者的詞樂研究實際上很少得到音樂界認可。秦洛在《宋代音樂研究文論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總序中提到, 文學界的詞樂研究有隔靴搔癢之嫌, 而音樂學界難以從聲情、韻律等方面理解詞文本。我們討論詞牌聲情也總是從文本到文本, 而很難從音樂的角度介入。
事實上, 不光是詞樂研究如此, 我們似乎還放棄了更大的空間。詞樂在南宋以後, 載體功能弱化, 樂譜失傳。明清人以曲唱詞也當屬詞與音樂關係的問題。甚至當前流行歌壇、民間樂手以新譜之曲唱詞, 都是詞學可以關注的、不應放棄的「疆域」 。對此, 宋秋敏的《唐宋詞與流行歌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做了有益的嘗試, 但也非全從音樂角度考察, 而較多涉及文本。受知識結構限制, 大部分同仁無法順暢地介入詞樂探索, 幸而越來越多的青年學人重新關注唐宋詞樂問題。如何立足詞學去觀察詞與音樂的關係, 仍值得思考。
就算不跨一級學科, 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內, 研究門檻依舊存在。我們知道詞韻是探索詞律不可或缺的, 但題目類似「× 代× 地詞人用韻研究」 或「× × 詞韻研究」 的論文卻多為語言學學者所寫, 歷代詞、詞籍成為他們研究的語料。又如探討詞的修辭技法時, 語言學學者也有先天優勢。詞學學者分析作品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擬人、用典等, 諸如列錦、示現等非常見修辭格則較少討論。吳禮權撰寫了系列論文, 如他在《語言學研究集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輯、第13輯先後發表的《宋詞「列錦」 結構模式的繼承與發展》《明清詞「列錦」 結構模式的發展演進考察》, 考察宋詞、明清詞的列錦辭格。語言學研究成果當然可以為我所用, 但不同學科關注的問題域有別, 詞學學者若熟練掌握這些「 武器」 , 或可發揮更大效能。即便受過中文專業訓練者, 仍然遺失了不少「 武器」 , 可知拓展知識網絡仍是提升研究能力之必需。
回到詞學本身, 詞譜、詞律之學亦堪稱絕學。田玉琪的《北宋詞譜》(中華書局2018年版)無疑是該領域的重要成果之一。近年來, 田玉琪、江合友、昝聖騫等在詞體聲律之學上都有貢獻, 且依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詞體聲律研究與詞譜重修」 , 團隊作戰。這對培養專門之學的研究隊伍、推動其研究進展都相當有幫助。萩原正樹是當前最關注詞譜之學的日本學者, 其研究主要圍繞《欽定詞譜》及日本詞學家森川竹磎展開, 早期的其他研究也多與詞律相關, 近年著有《森川竹磎「詞律大成」本文と解題》(風間書房2016年版)、《「詞譜」及とび森川竹磎に關する研究》(朋友書店2017年版)。
據前引金賢珠綜述, 2000至2010年間, 韓國學者幾乎沒有詞律、詞體問題的討論。可見專門之學準入門檻之高, 詞譜、詞律之學並不容易進入, 專門之學還是有待專門之人。而專門之人亦該「開眼看世界」 , 不應只關心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
(以上為文章節選。更多內容,請閱讀原文)
©以上只是作者部分主要論點,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獲取本文pdf 全文以窺全豹。歡迎您分享此文給更多人。
©歡迎您關注此公眾號並將我們的公眾號推薦給更多人,我們的微信ID:
zhedaxuebao,亦可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