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的是人生感悟、人之常情,更是作者對詞學研究心得的集大成作

2020-12-20 回頭再望

著名國學大師、文學大家王國維在其代表作《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讀書做學問要想成為大家,必然要經歷王先生的這三重境界。

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臺灣作家的作品被介紹到了國內,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學習這些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實在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非常好的閱讀樂事。而琦君老師的這本詞學之作《詞人之舟》可算得上是詞學研究領域的「高境界」了。

琦君原名潘希真。當代臺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兒童故事為主。在臺灣作一個暢銷作家並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琦君就是這極少數作家中的一位。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2013年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臺灣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

如很多著名的作家一樣,琦君老師也是在1949年全國解放時期到臺灣去的。她的好友林文月、齊邦媛等也是在那個時候去的臺灣。在此之前,琦君非常愛好學習,並且善於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讚賞。在夏承燾恩師的教誨下,琦君獲益良多,詞學造詣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成為了學學領域的著名專家。

本書《詞人之舟》既是作者研究詞學、研習詞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作者對恩師夏承燾詞學精髓的傳承與發揚。通讀全文,琦君那散文一般的語言清麗脫俗,將詞學的奧妙娓娓道來。本書選取的詞作都是都後人奉為經典之作的著名篇章,許多都是中學時代的必學篇目,如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醉花陰》等等,讀這些經典詞句,聯繫著作者的精妙註解,對這些名篇又有了新的感悟。

《詞人之舟》講的是詞學,解釋的是人生感悟、人之常情,更是作者對詞學研究心得的集大成之作。

相關焦點

  • 多重網絡中的詞學研究
    近20年來,詞學研究有所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詞學研究應在多重網絡中展開。首先,詞學是專門之學,但研究者仍需建構開放的知識網絡。
  • 清代詞學文獻的搜集和利用
    清代詞學文獻搜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從現代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清代詞學文獻的學術價值呢 我認為,在利用清代詞學文獻過程中必須從校勘、史料、思想三個方面來考察它的文獻價值。首先應該注意它的可信度,從清人詞集及它的作者歸屬看,它沒有唐宋詞文獻那麼複雜,但由清人編纂的唐宋詞選及各種詞話,在唐宋詞的作者及作品歸屬問題上應慎重而行。
  • 晚清民國詞學的明流與暗流
    關鍵詞:晚清/ 民國/ 詞學/ 重拙大/ 況周頤  作者簡介: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專著《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等。  梳理自《香海棠館詞話》到《蕙風詞話》中關於重拙大說內涵和地位的演變軌跡,可見自《香海棠館詞話》最早提出概念並略作解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況周頤其實並沒有全力構建這一理論體系。
  • 吳世昌先生和詞學
    這本小書選了他關於詞學的論文,供讀者比較研究。    清代詞學興盛,尤以張惠言的常州派為著。張惠言尊崇詞體,主張作詞要比興寄託,意內言外,發展到極端,不免偏頗荒謬,貽害久遠。詞學界素重傳承,老一輩詞學家,或師朱孝臧,或尊況周頤,對詞學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 推動形成現代詞學批評理論體系
    很多詞學研究者認為,從詞學研究角度看,努力建構一種詞學觀念與詞史發展的融通之學,應是當代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詞,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學樣式,具有詩和樂的雙重特性。有學者表示,儘管現在詞樂已經消失,但其「調有定格、字有定數、韻有定聲」的形態規範依然留存,而且非常穩定。
  • 大成造句和解釋_大成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趙岐 註:「孔子 集先聖之大道,以成己之聖德者也。」明 方孝孺《崔浩》:「若聖賢之大成,則豈如斯而止哉。」 完備。《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特指某類事物的各個方面相當完備。宋 秦觀《韓愈論》:「杜 氏、韓 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
  • 大學生職業生涯訪談心得感悟
    大學生職業生涯訪談心得感悟篇1職業生涯人物訪談,是一種獲取職業信息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以幫助求職者獲得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也可以幫助有此職業意向的大學生明白自己想幹什麼,會幹什麼,能幹什麼。全球化的潮流湧起,競爭劇烈,全面人才或者是專項的精通人才才是社會需要的。
  • 感悟造句和解釋_感悟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感悟參考例句:1、富裕在於感悟,而不在於別墅。2、有效性,是在實踐中思考和感悟的。3、同樣的道理,感悟卻有高下之分。4、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5、上數學課感悟,眼一閉一睜,黑板就滿了。6、他所能談的,只剩下一些人生的感悟與體會。7、感悟文化精髓,體味現代人生。8、自己成功才能感悟生命壯觀。
  • 曾經通宵拜讀的1部小說,集修真作品之大成者,高口碑強推!
    今天小編給大家強推的一部作品就是在當年非常紅火,長期霸佔月票排行榜首位的作品《星辰變》,從它一連載就分別打破了「起點中文網」的收藏、點擊、訂閱等記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訂閱更是達到了高訂接近4萬,無愧於一部成神之作。
  • 做好通訊員的心得與感悟
    做好通訊員的心得與感悟 發布時間: 2020-11-03 09:40:04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晶
  • 工程師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感悟
    打開APP 工程師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感悟 發表於 2018-04-17 13:41:00 下面是一些我在工作和成長過程中收穫的一些感悟
  • 孫雲曉生活感悟|書是作者的孩子
    生活感悟·225感謝《中國政協》雜誌,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發表我的長文《25年後再說(夏令營中的較量)》。生活感悟·224收到北師大出版社第13版(2018年7月版)的《習慣決定孩子一生》新書特別開心,因為該版不僅放棄了「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流行說法,此說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還強調習慣養成不僅需要注意行為訓練,
  • 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大成智慧學」與以往關於智慧或思維學說之不同,在於「大成智慧學」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為指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關經驗、信息、知識、智慧之大成,總體設計,群策群力,科學而創造性地去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
  • 分享 針灸大成 倪海廈 教學視頻 全集80集
    領取 針灸大成 倪海廈  教學視頻 入口          ①請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傳承中醫文化《針灸大成》,傳播健康知識,請轉發分享讓更多中醫學習者看到!針灸大成 倪海廈 教學視頻 全集80集第1集第2集
  • 蕭亞軒推出新專輯 集出道20年來功力之大成
    歌手蕭亞軒的「人生之作」《Naked Truth赤裸真相》數字專輯12月24日20:00正式發行,本張專輯她全程參與製作,傾力打造每一個細節,堪稱集出道20年來功力之大成。10首歌曲以她出道20年的經歷與感悟為靈感,分別譜寫了10個屬於她的故事,囊括現代人的愛情觀,快餐的、激情的、細水長流的,甚至是虛擬的愛戀;唱出成人世界所遇到的荊棘與不安,赤裸面對心中的情感與欲望。今年是全球面對疫情和各種困境的一年,太多的變動更需要用音樂帶來希望。
  • 貴州詩人文瀚儀詩詞集《春夢誰家經典》在貴陽發布
    當晚,都市新聞記者在現場採訪獲悉,《春夢誰家經典》詩詞集,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陽市黔西南商會監事長文瀚儀所著,該詩詞集包括詩、詞、曲、聯等文體,是作者在不同時期對愛情、生活、事業的切身感受,亦是作者在不同時期對社會不同現象的讚美和批評,詩詞集飽含了作者一生的情懷。
  • 《北宋詞譜》:詞體聲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注釋】[一]《樂章集校注》系此詞於鹹平六年(1003)(18頁)。此調兩宋現存五詞,金元存七詞,上去、入聲韻均可,此調當以柳詞為正體,晁端禮詞減字,李綱、王喆詞增字皆為變體。句中可平可仄除註明外,俱見所列別體句法相同者。
  • 【萍院動態】王兆鵬教授應邀來校作講座
    6月2日,著名詞學理論家、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應邀在我校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宋詞的深度閱讀》的專業講座。校黨委委員田常紅、圖書館館長劉建明、文學院副院長陳敢、科研處副處長徐小勇和150餘名師生聆聽了講座,講座由文學院院長易志文教授主持。講座在範仲淹宋詞《漁家傲》朗誦中開始。王教授以偵查破案的方法作比,認為現場勘察取證的方法在研究宋詞中同樣有用。
  • 辛棄疾的詞學成就在中國詞史上能否排進前五?
    中國歷史上能和辛棄疾的詞學成就相PK的人,說實話,確實很少。像蘇軾,我始終覺得他在人生造詣與思想境界上比辛棄疾還差那么半格,所以這就導致他的詞學成就比辛棄疾要矮半格。一流的文學境界是由第一流的思想境界決定的,所以一個文學家不是第一流的思想家,那麼他的作品也始終跳不出他思想的圈子。
  • 王水照教授寫錢鍾書先生,大量一手材料與研究心得首次公開
    這位被譽為「文化崑崙」的大師級學者,著有《圍城》《管錐編》《談藝錄》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更有體量龐大的《錢鍾書手稿集》尚未得到充分解讀。他的許多人生經歷,他的學術究竟有沒有體系等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這些問題,在王水照教授《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中都有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