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凡例:例詞隔行依次排列字聲平仄符號,○代平聲,●代仄聲,☉代本平可仄,◎代本仄可平,▼代仄聲中宜用去聲,▲代仄聲中宜用上聲。)
【注釋】
[一]《樂章集校注》系此詞於鹹平六年(1003)(18頁)。此調兩宋現存五詞,金元存七詞,上去、入聲韻均可,此調當以柳詞為正體,晁端禮詞減字,李綱、王喆詞增字皆為變體。句中可平可仄除註明外,俱見所列別體句法相同者。
[二]「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兩個四字句拍,《詞律》卷十八以黃裳詞為譜,作八字一句,不當。此韻二句《詞譜》以王庭珪詞作「滿人寰、似海邊洲渚」而列又一體,《全宋詞》將黃裳詞斷作「甚而今、卻送君南國」,皆不當,皆應如柳詞斷句。
[三]「方留戀處」句《全宋詞》無「方」字。檢宋金作品,此句或作四字、或作三字,則柳詞或有兩種不同文本傳播。《大鶴山人詞話》:「宋本無『方』字,真一字千金譜也。『留戀處』句正與下闋『楊柳岸』同律,增一字便差,此未見宋本之誤,諸刻並有『方』字,和柳詞者亦未之精審音拍耳。」(25頁)此論似未當,聊錄供參考。「執手」以下兩句作六字一句、五字一句兩拍,「竟」為領字,黃裳詞《詞譜》《全宋詞》此兩句等書斷作:「秣馬脂車,去即去、多少人惜。」不當,仍當依柳詞斷作:「秣馬脂車去即,去多少人惜。」其中「去」仍為領字。「暮靄沉沉楚天闊」例用拗句。
[四]《詞律》以黃詞換頭句當斷作七字折腰句,不當,黃詞句拍與柳詞並無差異。「今宵酒醒何處」用拗句,此句惟王安石作「貪他眼花陽豔」,「花」字平聲,偶用不參校。「好景虛設」例用拗句。「此去」以下三句王庭珪詞《全宋詞》作六字兩句:「暗想當年賓從,毫端有驚人句。」亦當如柳詞斷句。又,「應是」以下兩句《詞系》作八字一句。「更」梁寅詞作「聊」。
學詞填詞、研究詞,
得靠「譜」,
這部詞體聲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你不容錯過。
河北大學的詹鍈先生和漆俠先生是我尊崇的兩位前輩學者。我在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習時,於1958年讀到詹鍈的《李白詩文系年》,於1959年讀到漆俠的《王安石變法》。此兩書皆是經典之作,讀後極受教益。1980年劉崇德先生為詹鍈的碩士研究生。1987年詹鍈任河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1998年詹先生逝世後,此所由劉崇德先生主持並繼續招收博士生。劉先生的三位高徒——孫光鈞、龍建國和鮑恆,皆是我詞學界的好友。
2002年天津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舉辦九宮大成學研討會暨劉崇德主編的《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發行會,在此會上我終與神交已久的劉崇德先生相識。先生於中國燕樂有精深研究,因而對詞曲音樂的整理與考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田玉琪先生於2005年進入河北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從學於劉崇德先生即選擇了詞調史研究為課題,其《詞調史研究》於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著以翔實的資料和實證的方法論述了自南北朝和隋唐迄於清代的詞調發展的歷史,並對歷代的詞調進行分期與考析,可謂詞調研究集大成之著。
我最初讀了此著極為欣喜,它預示著詞調研究這個現代詞學最薄弱的環節將成為詞學研究的重點了。自清代初年萬樹的《詞律》和王奕清等的《詞譜》問世之後,標誌著詞體格律的整理以詞譜的形式得以完成。三百餘年來詞學界凡言詞調及詞體格律皆以《詞譜》為標準,然而它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長期為詞學界所忽略了。
詞調究竟有多少,詞體應怎樣建立規範,詞體與聲詩、元曲、雜言詩、大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等等的問題在現代詞學中並未真正解決,因此嚴重地制約了現代詞學的發展。田玉琪先生的《詞調史研究》為現代詞學詞體格律規範的建立提供歷史和數據的依據,為其進一步研究詞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中國散曲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我有幸與田先生認識。2016年田先生邀請我到河北大學講學,我們交流了關於詞體規範建立的若干意見,同時我還參觀了由漆俠先生創建的宋史研究中心。當時田先生已言及關於編著宋代詞譜的宏大計劃,其《北宋詞譜》的巨編現在已經完成。
詞譜編訂的目的是為詞體確立格律規範,並具指導詞體創作的意義。《詞律》和《詞譜》皆以詞調字數之多少為準從字數小者至大者依次排列,說明體制,選定詞例並注圖譜;這是詞譜制訂的傳統形式。我於2012年出版的《唐宋詞譜校正》即是採取此種形式的,因條件的限制僅選編五百個詞調,以確定正體為主,大量簡化別體,雖有實用價值,但卻極不完備,為重新建立詞體規範略作嘗試而已。
清代鹹豐時期(1851—1861)秦巘的《詞系》完稿,關於詞譜的整理有了新的方式。此著收1029調,約列2200體,以詞調出現之時代為序進行編排。秦巘認為:
詞本樂府之變體。自唐李白、溫、韋諸人創立詞格,沿及五季,代啟新聲。至宋晏、歐、張、柳、周、姜輩出,制腔造譜,被諸管弦。所著皆刻羽引商,均齊節奏,幾經研煉而成,足為模楷。與其取法於後人,莫若追蹤於作者,故本譜以自度原調為經。其後字數增減,叶韻多寡,體格參差,調名異同者,皆列又一體為緯。不以字數為等差,仍以時代為次序,蓋添字可以居後,減字焉得居前。
秦巘為詞學家秦恩復之子,《詞系》稿本為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久不傳世,至1996年始為詞學家鄧魁英整理,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此著實為詞譜,但它並非為填詞者之格律範本,而旨在對詞調規範之形成進行歷史的考察,為詞調研究提供歷史事實的依據。
秦巘很重視詞調與詞樂的關係,力圖探究每一詞調的詞樂淵源,因而主張宮調不同之詞調不能混為一體,例如《傾杯樂》各宮調不同之詞皆單列為一調。然而因詞樂的散佚,有部分詞的宮調可考,而大多數詞調之宮調則缺失,以致不可能將此種原則貫徹始終。因其以宮調不同之詞單列為調,而又於每調詳列別體,於是《詞系》與《詞譜》相比較,則調與體之數目大量增加,以達於繁瑣之境地。雖然如此,但它因全備而足供研究者之查核,自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
田玉琪先生的《北宋詞譜》之體例基本上取自《詞系》,而於詞調來源及其音樂特性作了詳明的考證,對於正體之確定,別體之詳列,分段、分句、字聲平仄及用韻等情況皆作了精審的辨析。此著之凡例是重建詞體格律規範的理論探究,詞學界自應引為重視。在《詞調史研究》中,田玉琪先生考訂北宋詞調589個,南宋212個,宋代詞調共801個。今《北宋詞譜》歷數年之考究終於完成,必將有助於現代詞體規範之建立,並推動現代詞學之發展。我甚盼望不久的將來《南宋詞譜》亦繼續問世,以使二者合為完璧。
謝桃坊
2017年7月15日酷暑於奭齋
集大成學術研究成果+嚴謹工具書體例,
這絕對是一部「靠譜」之書,
愛詞的你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