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項以癌症為主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由此被牽出的獲獎者顯赫身份和閉環裙帶關係更是讓廣大「吃瓜群眾」大快朵頤,而且牽出了不少大瓜。雲南獲獎孩子的父母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湖北獲獎孩子的父親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院長。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同樣的為人父母,我也面臨孩子學習、各種輔導班、鄰裡比較、擇校等的沉重壓力,所以,也特別能夠理解你們兩家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是,反反覆覆研讀了最近幾天的媒體報導,心裡還是有諸多疑惑,於是乎思慮再三,還是鬥膽向陳研究員和李院長請教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術觀點、學術思想可不可以隨意被贈予、被不相干的人佔有?
雲南和湖北的獲獎項目分別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讓很多碩博士研究生懷疑人生,在科研圈裡混過的人一看便明白,這分明是各級科研基金申報書、研究生開題報告的風格,在原理、技術方法、已有研究基礎方面都是比較成熟的,創新性一般。但是,無論如何也與一個涉世未深、心智未熟的少年壓根不搭噶,就算是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多,就算是教授家庭,學風醇厚,但還是與一個十來歲孩子的知識積累、能力、閱歷完全脫節,學術觀點提出、研究計劃制定、實驗操作、科研報告撰寫等工作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恐怕都是難於上青天的。這是引起廣泛質疑的一個原因。
科研非兒戲,且行且珍惜!!!
我及周圍人很多也算是科研工作者,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也有一些Ideas,我想請教一下,我及我們可不可把自己或別人的學術觀點當成隨意送給孩子的禮物?陳研究員也承認自己過度參與了孩子的項目,並強調「過度參與」與「學術腐敗」不同,我想請教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過度參與」與「學術腐敗」比較,哪個更惡劣?李院長說自己沒參與孩子的項目,孩子的項目是愛人協調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師指導完成的,我們知道湖北人民醫院另一個名字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李院長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我向李院長請教:「我」及全國的家長可以讓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室幫我們孩子完成科研項目嗎?會不會被臭罵一頓:「不要臉」,然後轟出大門?
二、科研經費是不是可以隨意用於個人目的?
上述兩個項目儘管簡單,但是就算是重複已有的研究,也需要試劑、實驗動物、設備、水電氣消耗,甚至Yes紙吧,我相信像陳研究員、李院長這樣的業界大牛,都是各種科研項目一大把,即使不用自己的,也有充足的人脈。
我所在的單位也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也有一大筆科研經費,也有一些小型實驗室和科研設備,特請教:我可不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服務於我的七大姑八大姨,給他們謀點福利,至少搞點好心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著你們手上的其他科研項目資金也可以隨意支取、隨意使用?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科研經費在科研大佬那裡是稀鬆平常的,舉證責任在你們,不在大眾,請您們自證清白。
三、研究生是不是就是可以被導師隨意驅使的奴隸?
近幾年,「研究生」和「導師」的關係微妙而無奈,我們不以偏概全,但是對「偏」也不能選擇無視,研究生變為廉價學術勞動力,甚至成了導師的生活保姆,有些研究生因此被逼自殺。陳研究員說,自己孩子的項目有研究生參與,這就奇怪了,國家每年都對研究生撥付培養經費,這些經費來自全體納稅人,難道導師就可以隨意指使研究生幹私活?那我可不可以讓研究生、實習本科生給我上小學的兒子做課題、寫論文,難道新時代,要想讓孩子成為「神童」,也是小C(ase)?
順便做個廣告,如果廣大網友願意讓孩子變為「神童」,歡迎來「神童工廠」諮詢、洽談,我們有人、有錢、有設備、有實驗室。
四、滋養孩子心靈究竟是什麼?
在湖北李院長家孩子的項目被質疑後,他語重心長的說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成長,沒有把網上的事情告訴孩子。我驚訝不已,原來你們也怕影響孩子的成長。我想請教陳研究員、李院長:你們都是喝過洋墨水的人,也是學術界的槓把子,滋養孩子心靈的究竟是什麼?科研創新的不竭動力究竟是什麼?是浮躁、狡詐、虛偽、推卸責任、知識的堆砌,還是其他什麼。
現在藝術生培訓一條龍、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一條龍、網絡主播訓練營、各種興趣班、學科輔導班泛濫成災,總有一天人的才華、個性可以由這些「工廠」標準化生產,這難道真的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這到底是災難還是幸事?作為個人,即使是頂級科學家(比如陳研究員、李院長),在滾滾洪流面前,也很難不落俗套,但是,每個人都應該重溫宋代王安石的《傷仲永》、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需要從歷史和現實中汲取教訓,我們已經和正在付出慘痛的代價。陳研究員和李院長作為高級知識分子,似乎更應該反思當下,引領未來,科學家不應該沒有人情味,更不應該缺乏人文精神,科學及科學家不應是操縱實驗儀器,撰寫學術論文、申請科研項目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