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國的父母自以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傾其所有,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他們卻無法阻止他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斷下降。
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的獨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現象。有道理,但不盡然。
相信大多家庭的孩子在3歲之前,都會被問及最親的人是誰,如果是被父母帶大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媽媽第一,爸爸第二,然後爺爺或奶奶等以此排序。誰呵護的多,誰就是被排在前面的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家長對孩子沒有要求,沒有期望,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就是好孩子。
但是隨著年齡增加,吃喝玩樂已經不是他們的全部,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更高的追求,這個時候的父母的見識,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值,於是各種問題開始出現了。經常有家長說,小時候那麼依戀我,怎麼長大和我疏遠或者總瞧不起父母了呢?
曾經有個研究機構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孩子進行了一次命題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
美國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親,第二是喬丹,第三是母親;
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坂本龍馬(明治維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調查的中國的孩子心中,父親被排在第10名,母親被排在第11名。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小孩子不會說謊,在他們的意識裡,父母越來越不讓他們滿意。
一、哪些類型的父母得不到孩子尊重呢?
大概有這麼幾類父母,儘管他們對孩子無微不至,卻很難得到孩子的尊重。
習慣攀比,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自己的孩子。經常抱怨自己孩子不夠優秀,孩子的事情都要事必躬親,不給孩子獨立的思維空間。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供他們吃喝上學,就應該對他們為所欲為。橫加幹涉甚至侵犯害隱私,比如偷看日記,偷偷跟蹤。
鄰居小朋友小明今年12歲了,有天問我,「阿姨,我可想能到你們家住幾天了,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那麼煩呢?每天回到家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一次考試不理想就一頓臭罵,和成績差的同學玩會兒,被命令離那些不上進的同學遠點,和成績好的同學走近了,他們又挖苦說你和人家誰誰怎麼比啊。在他們眼裡,我怎麼做都不對。」
當孩子脫離了嬰幼兒時期,他們尋求自身的獨立,希望被人理解和尊重。如果父母不及時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和態度,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甄別是非,但是不能事事幹涉,成長路上需要經歷各種歷練,父母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也導致了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情緒。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變成孩子的理想, 想通過孩子實現自己沒達到的願望。說到底,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自己不學習,不習慣接受新生事物,反而對孩子百般要求。社會在發展,不愛學習的父母的思想意識或者知識結構都已經不符合新生代的價值觀,擇業觀,甚至擇偶觀。
有次在小學同學聚會時,王同學說,「 我小時候家庭條件差,琴棋書畫一樣不會,我的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幫我完成未完成的任務。」於是,他家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開始了自己根本就不感興趣的各種課外補習班。有時練到想吐。其實王同學歲數也不大,本可以繼續學習,但是他把這個成名成家的功利任務強壓到孩子身上了。
溺愛子女,沒有家規的父母也得不到孩子尊重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數不勝數,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貧困,但是凡是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從來就不知道怎麼去尊重別人。寵愛孩子沒有錯,但是溺愛孩子會毀掉孩子的一生,被溺愛的孩子,驕橫跋扈,目中無人,在他的眼裡,唯我獨尊,沒有學會尊重別人,當然也不會尊重父母。
典型的正面教材是郭德綱之子郭麒麟,就是一個家教很好的孩子,在他和父親出場時,從來都是畢恭畢敬,即使對繼母王慧也視作親媽般尊重。這和郭德綱的家教不無關係。他給兒子18歲時的家書中有這麼幾句話:「既落江湖內,便是薄命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有人罵你,別聽。有人誇你,別信」。郭德綱以這樣的教育方式完成了兒子18歲的禮儀。沒有溺愛,只是敦敦教誨。
二、孩子長大不尊重父母不是沒有親情,而是還沒過思想的斷乳期。
很多父母對孩子照顧有加,獨立不足,主要是心理上的不成熟,導致行為上的不獨立。這個現象在獨生子女家中長大的年輕人常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的48歲的大衛,後留學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從小是學霸,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了。但是社會實踐能力還沒過斷乳期。
6年前他回國後,投了幾個簡歷後,不是自己理想的,乾脆當起了啃老族。天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靠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苟活。而他老媽丁阿婆已經82歲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車去透析。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準備去法院告兒子,讓他出贍養費,以此逼迫他工作。
但找了律師後發現,即使勝訴,兒子如果還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沒辦法。對於兒子今天的現狀,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要現成的,依賴慣了……」
而讓老太太最大的失敗是兒子也把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在老媽身上,說是老媽的過份照顧養成了他不能獨善其身的毛病。
其實還有很多獨生子女很多被父母培養成了媽寶,即使生了孩子,自己還是媽寶一個,有的乾脆把孩子給了父母照管,揚言自己還沒玩夠,把父母當成了自己的保姆,總覺得爸爸媽媽的照顧是應當的。稍有點困難就叫苦抱怨。典型的巨嬰思維。
在我看來,不是子女不懂親情,而且他們被培養成了媽寶,心理上還沒有斷乳。
三、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我們總是一腔熱忱的想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我們總怕孩子受到一絲絲委屈,我們習慣了事事替孩子做主,但這種方式孩子喜歡嗎?
承認吧,不管是包辦,溺愛,還是強加於孩子的理想,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是想對孩子的絕對控制,讓他們處處以我們家長的思維行事。
心理學家分析,父母的行為習慣,不管我們喜歡的主動繼承過來,還是不喜歡的極力避免複製,最終,因為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我們都習得了那些行為方式,成為自己的父母。只是,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但都在我們的骨血裡。守護住童心,給他們尊重。
我們家長能在孩子的成長中,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不侵犯,不包辦,不過度幹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學會尊重人性。那麼父母不但贏得了親情,也會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