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對3個國家兒童調查:只有中國孩子最尊重的不是父母

2020-08-27 芬芳滿甸

不少中國的父母自以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傾其所有,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他們卻無法阻止他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斷下降。

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的獨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現象。有道理,但不盡然。

相信大多家庭的孩子在3歲之前,都會被問及最親的人是誰,如果是被父母帶大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媽媽第一,爸爸第二,然後爺爺或奶奶等以此排序。誰呵護的多,誰就是被排在前面的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家長對孩子沒有要求,沒有期望,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就是好孩子。

但是隨著年齡增加,吃喝玩樂已經不是他們的全部,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更高的追求,這個時候的父母的見識,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值,於是各種問題開始出現了。經常有家長說,小時候那麼依戀我,怎麼長大和我疏遠或者總瞧不起父母了呢?

曾經有個研究機構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孩子進行了一次命題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

美國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親,第二是喬丹,第三是母親;

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坂本龍馬(明治維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調查的中國的孩子心中,父親被排在第10名,母親被排在第11名。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小孩子不會說謊,在他們的意識裡,父母越來越不讓他們滿意。


一、哪些類型的父母得不到孩子尊重呢?

大概有這麼幾類父母,儘管他們對孩子無微不至,卻很難得到孩子的尊重。

01

習慣攀比,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自己的孩子。經常抱怨自己孩子不夠優秀,孩子的事情都要事必躬親,不給孩子獨立的思維空間。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供他們吃喝上學,就應該對他們為所欲為。橫加幹涉甚至侵犯害隱私,比如偷看日記,偷偷跟蹤。

鄰居小朋友小明今年12歲了,有天問我,「阿姨,我可想能到你們家住幾天了,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那麼煩呢?每天回到家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一次考試不理想就一頓臭罵,和成績差的同學玩會兒,被命令離那些不上進的同學遠點,和成績好的同學走近了,他們又挖苦說你和人家誰誰怎麼比啊。在他們眼裡,我怎麼做都不對。」

當孩子脫離了嬰幼兒時期,他們尋求自身的獨立,希望被人理解和尊重。如果父母不及時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和態度,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甄別是非,但是不能事事幹涉,成長路上需要經歷各種歷練,父母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也導致了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情緒。


02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變成孩子的理想, 想通過孩子實現自己沒達到的願望。說到底,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自己不學習,不習慣接受新生事物,反而對孩子百般要求。社會在發展,不愛學習的父母的思想意識或者知識結構都已經不符合新生代的價值觀,擇業觀,甚至擇偶觀。

有次在小學同學聚會時,王同學說,「 我小時候家庭條件差,琴棋書畫一樣不會,我的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幫我完成未完成的任務。」於是,他家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開始了自己根本就不感興趣的各種課外補習班。有時練到想吐。其實王同學歲數也不大,本可以繼續學習,但是他把這個成名成家的功利任務強壓到孩子身上了。

03

溺愛子女,沒有家規的父母也得不到孩子尊重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數不勝數,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貧困,但是凡是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從來就不知道怎麼去尊重別人。寵愛孩子沒有錯,但是溺愛孩子會毀掉孩子的一生,被溺愛的孩子,驕橫跋扈,目中無人,在他的眼裡,唯我獨尊,沒有學會尊重別人,當然也不會尊重父母。

典型的正面教材是郭德綱之子郭麒麟,就是一個家教很好的孩子,在他和父親出場時,從來都是畢恭畢敬,即使對繼母王慧也視作親媽般尊重。這和郭德綱的家教不無關係。他給兒子18歲時的家書中有這麼幾句話:「既落江湖內,便是薄命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有人罵你,別聽。有人誇你,別信」。郭德綱以這樣的教育方式完成了兒子18歲的禮儀。沒有溺愛,只是敦敦教誨。


二、孩子長大不尊重父母不是沒有親情,而是還沒過思想的斷乳期。

很多父母對孩子照顧有加,獨立不足,主要是心理上的不成熟,導致行為上的不獨立。這個現象在獨生子女家中長大的年輕人常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的48歲的大衛,後留學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從小是學霸,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了。但是社會實踐能力還沒過斷乳期。

6年前他回國後,投了幾個簡歷後,不是自己理想的,乾脆當起了啃老族。天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靠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苟活。而他老媽丁阿婆已經82歲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車去透析。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準備去法院告兒子,讓他出贍養費,以此逼迫他工作。

但找了律師後發現,即使勝訴,兒子如果還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沒辦法。對於兒子今天的現狀,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要現成的,依賴慣了……」

而讓老太太最大的失敗是兒子也把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在老媽身上,說是老媽的過份照顧養成了他不能獨善其身的毛病。

其實還有很多獨生子女很多被父母培養成了媽寶,即使生了孩子,自己還是媽寶一個,有的乾脆把孩子給了父母照管,揚言自己還沒玩夠,把父母當成了自己的保姆,總覺得爸爸媽媽的照顧是應當的。稍有點困難就叫苦抱怨。典型的巨嬰思維。

在我看來,不是子女不懂親情,而且他們被培養成了媽寶,心理上還沒有斷乳。

三、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我們總是一腔熱忱的想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我們總怕孩子受到一絲絲委屈,我們習慣了事事替孩子做主,但這種方式孩子喜歡嗎?

承認吧,不管是包辦,溺愛,還是強加於孩子的理想,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是想對孩子的絕對控制,讓他們處處以我們家長的思維行事。

心理學家分析,父母的行為習慣,不管我們喜歡的主動繼承過來,還是不喜歡的極力避免複製,最終,因為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我們都習得了那些行為方式,成為自己的父母。只是,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但都在我們的骨血裡。守護住童心,給他們尊重。


我們家長能在孩子的成長中,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不侵犯,不包辦,不過度幹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學會尊重人性。那麼父母不但贏得了親情,也會贏得尊重。

相關焦點

  • 日本孩子最尊重的人是父母?中國孩子卻不是!值得深思!建議收藏
    曾有一個研究機構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孩子進行了一次名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中國孩子心中最尊敬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親被排在最後一名,第10名,母親更慘,擠出前10,排在第當然,這個調查的結果僅限於被調查的那一批孩子,並不是所有中國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都不是父母。
  • 中國兒童中心發布《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
    新華網北京11月24日電(底東娜) 中國兒童中心於24日上午發布了《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報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副代表鄭道在致辭中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全國婦聯和中國兒童中心在中國家庭教育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表示了感謝,指出要認真對待家庭和兒童的未來,需要走出舒適區,改變傳統想法,支持並推動政府推出對家庭友好的政策和項目,為家庭創造合適的環境,幫助父母親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關鍵幾年裡更好地保護孩子,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營養、遊戲和早期學習經驗,助力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
  • 我國兒童權利保護意識調查研究報告(三)
    、兒童擁有哪些權利、兒童的哪項權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哪項權利尚存在很大的問題、誰最應該為兒童的權利保護承擔責任以及調查對象是否願意學習有關兒童權利的知識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以了解調查對象對兒童權利保護方面的認知和了解。
  • 調查研究|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選讀(11)
    兒童校外生活是指兒童放學後在學校以外經歷的生活內容,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和教育發展的重要社會領域。由中國兒童中心主編的中國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於2019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 中國最需要被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由於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 尊重兒童,才能挖掘無限魔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孫宏豔研究員在昨天的研討會上說。  調查還發現,過去10年以來,有半數以上的少年兒童睡眠不足。有相當比例的家長在孩子生病時也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因為怕孩子耽誤了課程。而「為了孩子好」往往是家長們的一大理由。「在這樣的情況下,兒童的休閒時間被大量佔用,更不要說是兒童的其它權益了。」孫宏豔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有些孩子一個假期中要上7個輔導班。
  • 從父母責任到國家監護——以保障兒童人權為視角
    2017年7月,項目組形成最終研究成果:《從父母責任到國家監護——以保障兒童人權為視角》。   一、研究背景及基礎   自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以來,我國黨和政府為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相繼採取了重大舉措。
  • 智維力學習法-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無條件「尊重」
    近幾年來,很多中國父母效仿國外的放養教育。孩子要快樂、要自由、要釋放他們最完美的天性、要讓他們獨立自由地成長,完全尊重他們的想法。殊不知,這些看上去很美,實際卻糟糕透頂。因為很多人誤解了「尊重」與放養的意思,他們眼中的尊重與放養,實際上是對孩子的放棄與放縱。
  • 專欄: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尊重父母?
    現在已經是2020了,不再有誰願意扮演卑下和順從的角色,包括孩子。平等、民主、尊重越來越成為普遍需求,不可逆。作為父母,首先得學會尊重孩子,我們可以提要求,但要用尊重的方式。比如已經到了晚上Ta上床睡覺的時間了,父母可以說:「再過5分鐘就是你睡覺的時間了,你想再玩一會兒積木,還是再玩一會兒小汽車?」在孩子玩的地方放一個計時器,或者用手機計時,讓孩子來挑選一種提醒的鈴聲。
  • 世界牙科聯盟:全球調查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會限制孩子攝入含...
    這一比例僅為38%,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孩子的口腔健康  在10個受訪國家中,美國排名倒數第二,只有不到1/3的父母會限制孩子攝入含糖飲食。  英國排名第一,一半多一點的父母表示他們會限制孩子攝入含糖飲食。 不到一半的父母每年至少帶孩子去做一次牙科檢查。
  • 養育孩子,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孩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父母
    相對於爭取「完美時刻」或爭當「完美父母」,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為孩子提供必需的營養、早期啟蒙與保護,即「營養、玩樂和關愛」顯得更為重要。日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全球發起了首個親子月慶祝活動,這是為讚美全世界父母和家庭中其他養育人在育兒方面的付出而設定的節慶活動。就「育兒」的話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公處衛生、營養、水和環境衛生處處長安諾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這種種的評論其實都在訴說著,父母對於孩子的尊重有多重要,父母能夠真正尊重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如果大家私下有了解的話,應該知道多多並不是一個單純只愛外表美的女孩子,她還會彈鋼琴,也參加了很多的兒童走秀,會演話劇,甚至平時還會學習很多的英文名著,仿佛這就是大部分的家長所期望的孩子的樣子。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對於教育,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 孩子的入睡時間影響智商?調查結果來了,多半中國孩子不達標
    調查結果來了:3到7歲的娃最明顯兒童專家隨機挑選了1.1萬名兒童,然後研究人員針對這些兒童,進行了日常生活習慣的記錄和跟蹤,然後分別對孩子們進行智商評測。研究人員還將這些兒童分為3歲、5歲、7歲等三個年齡段,然後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進行入睡時間的記錄,最後研究人員發現,3歲和7歲年齡段的孩子不按時睡覺對於智商方面的影響最為明顯。
  •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父母關注與孩子需要錯位 家校合作困難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召開發布會,共同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 世界在懲罰不尊重孩子的父母!這7個表現,是你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而兒子對媽媽也越來越不尊重,他不僅對媽媽發號施令,而且還直呼其名,成天以命令的口氣對她說話。兒子還說,以前媽媽就是這麼對自己的,現在他要報復。媽媽覺得非常委屈,她說自己一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對兒子付出那麼多,沒想到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可以說,這是在中國家庭裡很常見的一種現象,許多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卻一點也不懂得尊重父母。
  • 《沉默的孩子》:殘障兒童真正需要的照顧,是恰到好處的尊重
    很簡單,兩人一起去餐廳吃夜宵,戴爾沒有直接幫菲利普點餐,而是讓服務員問菲利普自己的意見,這就是尊重。可殘障兒童不一樣,他從未經歷過正常人的生活,不給予關心是不可能的,只是如何使其不成為「憐憫」,是個複雜的命題。就像莉比,如果對她像正常孩子一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她無法和其他人溝通。
  •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1977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擔任過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後晉升為專業技術二級警監。
  • 尊重孩子的選擇.是父母的成長
    周六接孩子放學,校門口圍滿了家長 ,多數是爺爺奶奶們。還是留守兒童居多,爸爸媽媽都是外出打工,孩子只有選擇私立寄宿學校。等待放學的期間,家長們都相互聊著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有一位媽媽說兒子成績不理想,女兒學習倒優秀,花錢在私立學校都希望孩子能上個好點高中,那上重點大學就有望了。
  • 看完這篇耶魯教授的文章,明白為何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雞娃」
    (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