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孩子最尊重的人是父母?中國孩子卻不是!值得深思!建議收藏

2020-08-28 趣日本

曾有一個研究機構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孩子進行了一次名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

美國孩子心中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親,第二是喬丹,第三是母親

日本孩子心中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坂本龍馬(明治維新的英雄);

中國孩子心中最尊敬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親被排在最後一名,第10名,母親更慘,擠出前10,排在第11名,孩子不說謊,心目中就是這樣認定的。

當時西班牙的埃菲社發了這樣一條電訊:「不少中國的父母自以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們卻無法阻止他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斷下降。」

有人說,這是、我國特色的獨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現象。

當然,這個調查的結果僅限於被調查的那一批孩子,並不是所有中國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都不是父母。

其實仔細想想,產生這種結果不能全怪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非常關鍵,大概有這麼幾類父母,儘管他們可以為孩子傾盡所有,卻很難得到孩子的尊重。

1、經常埋怨孩子不聽話的父母,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管的家長,是得不到尊重的(比如非要孩子學鋼琴,要偷著看孩子的日記本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要孩子爭班級第一最好是全市第一)。

2、一定要把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變成孩子理想,更得不到尊重,要讓孩子光宗耀祖是中國父母的主要缺點。

3、真正大款大腕的家長也不一定能受孩子的尊重(即使尊重也不是尊重家長而是尊重富有),孩子從社會退卻到家庭,無非是什麼事都想讓有錢或者有權有勢的父親解決。

孩子孝順父母說起來是天經地義的,是文明古國的美德,但是,尊重以後才能談孝順,把父母列在第10、第11位,談孝順還早了點。

看看日本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家庭既是孩子的避風港,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中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往往比有聲的教育作用更大。

不得不承認的是,日本在兒童教育方面做得確實很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給足孩子面子:

日本家長從不會盲目地對孩子說教,而是懂得區分孩子的犯錯情況,如果僅是因為孩子不清楚是非原則,他們會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倘若孩子明知故犯,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日本家長們不會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那樣有損孩子的尊嚴,讓孩子充滿羞辱感,還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他們會把教育和批評放在家裡,甚至適當的懲罰。

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日本媽媽十分注重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在孩子兩三歲時,父母會有意識地培養其獨立意識,如自己過馬路、自己整理房間、書包自己背。

在日本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個包,甚至剛會走路的孩子也背一個小包,裡而裝上自己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賴他人。

陪伴才給孩子最好的愛:

在日本這個出生率較低的國家,生孩子可真是一件天大的事,自從娃在娘胎開始,媽媽們除了參加各項嚴謹細緻的體檢,也需要認真學習醫院開設的各種新生嬰兒護理以及媽媽產後調理常識的課程;

國情原因,日本沒有「請月嫂」的概念和市場,所以準媽媽需要提前做準備,以保證寶寶出生後可以親力親為照顧好自己和寶寶。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在中國是流行口號,在日本雖沒聽過,但卻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日本的媽媽們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執行著中國的這句口號。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強化這思想。

例如早晨上學要不要帶雨傘,家長不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聽氣象預報,節假日外出旅遊,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包裡。

例如,在車廂、商場、醫院、甚至公廁等公眾場合,孩子稍大聲說話,父母就會制止孩子,告訴他們這樣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同時向周圍的人說「對不起」

日本人不僅把「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看作是一種行為規範,而且也看作是一種道德修養

孩子可以不吃飯,但專注不能被打攪 :

日本人認為,家要收拾得整齊乾淨,唯獨書可以散亂,孩子們的書通常就放在隨手就能夠到的地方,有時候甚至就是散亂著,孩子們碰到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自己拿去看。

這個時候如果到了該吃飯的時間,父母絕對不會喊一嗓子「吃飯了」,把全神貫注的進入到書中世界的孩子們打斷。

因為如果經常這樣被打斷,孩子就無法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原來不專注是這樣形成的]

要有「感恩心」 和「羞恥心」

例如:進個電梯,裡面的人幫你按個「開」,向對方說聲「謝謝」;出電梯時,又要說「不好意思我先走了,謝謝」。

日本人隨口而出的謝謝、不好意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其實是從小到大被教導的「感恩心」與「羞恥心」的自然體現。

說起「感恩心」,不只是對他人,即便對方是你的父母,如果幫了你,也是要表示感謝的。

日本學生很多都在學校吃午餐,不管喜不喜歡,都必須把飯菜吃乾淨;浪費食物,是很「羞恥」,會被同學嘲笑的事情。

一般來說,一個沒有「感恩心」「羞恥心」的日本人,會被批評為家教不好的人,那樣是很難在職場或者所在圈子裡有所成就的。

教育孩子吃苦耐勞:

大多數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小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背著包、念大學學費家長出,生活費得自己打工賺取,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對此您有何看法?如果覺得好請點讚,如果覺得不好也可隨意吐槽!!!

相關焦點

  • 中國孩子怕「被拐」,為何日本人從不擔心?這3點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孩子怕「被拐」,為何日本人從不擔心?這3點值得我們深思!對於每個家庭而言,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孩子的家,就不是完整的家。孩子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整個家庭而言,都是無比重要的。在我們身邊,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孩子被人拐走的事情,當年的梅姨一案也是轟動全國。所以,咱們國家對於孩子被拐走,一直是比較頭疼的問題。雖然近幾年被拐走的孩子表少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人願意鋌而走險。反觀我們的鄰國日本,似乎一點兒也不擔心孩子被拐走。他們的孩子滿大街亂跑,有時候還是一個人蹦蹦跳跳,似乎也沒人管,難道是日本的治安有那麼好嗎?其實又3點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 為什麼日本孩子沒有自己的書房?原因值得中國家長深思...
    長此以往便會形成一回到家裡就看電視的惡習,甚至一直看到深夜,因為他們實在是沒地方去,又不想太早睡覺。老坐在電視機前,時間一長,人就會顯得很疲倦、沒精氣神,甚至不願多思考。這會讓孩子對父親的體諒和尊重感慢慢消失,孩子會覺得父親回到家裡,只知道看電視,父親的權威在孩子心中便會跟著下降。其次,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書房,孩子的學習會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
  •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值得深思
    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最常見的八種表現,如果在你的孩子身上出現,說明父母應該深思了。1、孩子嫉妒心很強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強,父母是不是總是拿他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呢。你是否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意願,總是在公共場合訓斥他呢。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小孩也不例外。而且在小孩時期,他們的自尊心是最脆弱的。父母要重視子的自尊心,不要隨便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也不要在親人和朋友的面前,當面批評孩子。
  • 日本孩子獨自上學,中國卻要接送,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父母而言,沒有什麼是比孩子更重要的,所以無論是誰,都希望多掙一些錢,讓子女過上幸福生活,可溫室裡的花朵,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去過日本的夥伴或許都會發現一種現象,那裡哪怕幼兒園的孩子都是獨自上學,可國內就算是初中生,都依然要父母接送,其實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 日本教育孩子的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
    最近,傑小奧查閱了豆瓣9.2記錄神片《他鄉的童年》等資料並結合一些網友們的意見,總結出了令人汗顏的日本教育7大特色。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的這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
  • 日本教育孩子的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的這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在日本,不到1歲的寶寶在幼兒園也要參加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大型活動,從小讓孩子參與到集體之中,鍛鍊孩子們堅韌的精神。看著孩子哭著拼命地向前爬,心裡也不是滋味,可能這就是所說的「重在參與」吧。
  • 為什麼日本孩子沒有自己的學習房間?原因值得深思!
    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房間,對中國家長來說,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不被打擾地安靜學習。  然而,很多日本家庭卻沒有專門供孩子學習、讀書的書房,這是為什麼呢?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裡做客,久而久之便發現很多日本家庭都沒有專門供孩子學習、讀書的書房,即便家裡有書房,也是給大人們專用的。孩子平時讀書學習都在客廳等公開空間裡進行。剛開始,我並不理解日本家庭這種「不以孩子為先」的做法,沒有書房,孩子學習多不方便呀。  直到後來,我聽了導師安藤先生對此所做的解釋,才恍然大悟,並且非常贊同。
  • 62個生命的「重生」:日本孩子憑啥創造奇蹟?值得中國家長深思
    日本母親給女兒的建議只是建議,充滿了開放性,也充滿了溫和性。「媽媽,我可能會學習茶道,想去感受一下!」三天後,女兒認真地告訴媽媽自己的決定,這裡面更多的是尊重與分享。所以,在日本的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也是父母的「父母」。她們互相探討,在對方身上,都可以學到新的觀念與知識,並且保持尊重。不管是父母對孩子,還是孩子對於父母的態度都是溫和有禮。父母尊重孩子中滿是體貼,會給孩子的人生提出建議與引導,但也會尊重孩子的決定。
  • 研究機構對3個國家兒童調查:只有中國孩子最尊重的不是父母
    不少中國的父母自以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傾其所有,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他們卻無法阻止他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斷下降。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的獨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現象。有道理,但不盡然。相信大多家庭的孩子在3歲之前,都會被問及最親的人是誰,如果是被父母帶大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媽媽第一,爸爸第二,然後爺爺或奶奶等以此排序。
  • 日本11歲孩子的早晨習慣讓中國父母慚愧:值得孩子學習
    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大都做不到這一點。就拿我小侄子為例,他現在上小學四年級,每天早上我姐姐,也就是他媽媽,天不亮就起來準備早餐,再叫他起床。所以其實孩子並不是先天具有依賴性,而是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原本是好意,結果反而助長了孩子的惰性。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一看多多就是那種有內涵,有氣質的人,太美了。"……這種種的評論其實都在訴說著,父母對於孩子的尊重有多重要,父母能夠真正尊重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是家長們卻不知道,這才是他們最可愛最珍貴的東西,這是屬於他們的童真,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內心裡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值得被思考,被肯定。而不是永遠抱著一個"小孩子懂什麼"的心態,去看待孩子所說的話,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叫做真正的尊重。02為什麼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
  • 日本教育孩子的7件怪事,值得所有家庭深思
    看著孩子哭著拼命地向前爬,心裡也不是滋味,可能這就是所說的「重在參與」吧。這樣的教育,一方面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7直面死亡教育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火山、地震、海嘯、颱風等各種災難會頻發,面對死亡,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機意識,所以直面死亡的教育,在日本顯得稀鬆平常。
  • 「老來卒婚受歡迎,孩子比丈夫重要」,日本媽媽的痛苦值得深思
    當孩子們遠赴他鄉,當父母們已經離你而去,當自己已經步入老年時,你會想要一個啥樣的晚年生活?是否想過和自己的伴侶漫步在公園當中,享受這悠閒的晚年生活。 美好的生活總是讓人嚮往,但在日本,這種美好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是難以實現的,為何如此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婚姻中的「卒婚」。
  • 日本學校廁所這麼幹淨,為何孩子也憋回家上廁所?原因讓父母深思
    日本學校廁所這麼幹淨,為何孩子也憋回家上廁所?原因讓父母深思每個地區對於校園的環境重視程度不一樣,一方面是看這個地區對於孩子的教育重視的側重點在哪裡,一方面是這個地區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而有的地區比較重視環境衛生,所以在校園裡的每一處,校方都儘量做到最乾淨,包括衛生間也是一樣,都要保持最基本的整潔。日本學校廁所這麼幹淨,為何孩子也憋回家上廁所?原因讓父母深思在國內的大部分學校,一般只能保證廁所的衛生,但絕對的乾淨、無異味那幾乎很難做到。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很多孩子都是一樣,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真的特別明顯,值得父母深思。到底該不該打孩子,其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最主要的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的性格去判斷,如果孩子比較懂事,再加上犯的錯誤不是很嚴重,口頭教育就能聽的話,那麼父母就可以使用素質教育但要是當孩子性格非常皮,經常是父母不生氣孩子就不知道事情嚴重性的情況下,那就可以對孩子使用點暴力了,但父母要記住的是,打孩子不是目的
  • 飯桌上的中國孩子、美國孩子、韓國孩子(深思)
    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添飯。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一頓豐盛的飯菜!」韓國的孩子吃飯時是一種感恩的表情。
  • 日本獨特的教育方式,值得父母深思和借鑑
    又到開學季,日本背後的人生百態和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深思!日本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會結伴一起上學這在中國式家庭中好像不常見都說日本的孩子自己獨立性很強都是有原因的即使不到1歲的孩子入幼兒園也要參加運動會而且很多人辛辛苦苦準備運動會都是為了得到冠軍但是在日本的學校很多是沒有個人冠軍的
  • 日本幼兒園的「變態」教育方式,雖難接受,但值得中國家長深思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無論中國還是日本的父母,都會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尤其很多日本女人,只要生過孩子後基本都會直接辭職,專心在家做全職媽媽。三到五歲之間的日本小孩,是可以免費上幼兒園的。
  • 最需要學習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民政部昨日發話,外出務工父母「只生不養」將被追責。是的,對6000萬留守兒童來說,父母之責從來都不該缺位。而每日能與子女盡享親情的,是否就稱得上「合格家長」?每個孩子都是生命的恩賜。如何為人父母?周國平如是說。值得深思。
  • 猶太人教育出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教育方式值得家長深思
    猶太人還因此被稱作「最會賺錢的人」。難道是他們的基因天生比較具備優勢嗎?答案顯然不是的,原因都藏在猶太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裡。不得不說,猶太人教育出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教育方式是值得家長們深思的。尊重孩子在中國,大部分家長喜歡幫孩子鋪好道路,讓孩子按照家長的意志來選擇專業或是職業,而在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尤為提倡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幹預孩子的個人興趣愛好,甚至是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