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籃字關注我
中國從來不缺網紅,十幾年前當網際網路還是撥號上網的時候,我們嘗到了在網上閱讀免費小說的樂趣。
文字時代
還記得當時在網上讀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一次發現有人居然把網戀寫進了小說,還寫的這麼痛徹心扉。
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整個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嗎?不行。所以我並不愛你。
這麼矯情的文字,也就那個年代寫得出來。
網戀是那個年代的流行語,這樣一本迎合大眾潮流的網絡小說,也自然引發無數點擊,於是痞子蔡成了初代網紅。
痞子蔡有多火?去當時的書店看看就知道了,幾天之內出現了《第二次親密接觸》,《再一次親密接觸》,《無數次親密接觸》等山寨書,而書名都冠以痞子蔡。
痞子蔡之後,又出現了安妮寶貝、今何在等網絡小說家,這些網絡小說家的作品後續都拍成了電影作品,比如安妮寶貝的《七月與安生》,今何在的《悟空傳》。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網紅,我會用才華二字,像痞子蔡、安妮寶貝等都是才華橫溢的人,他們駕馭文字的能力,絕對不是現在的標題黨、雲寫稿可以比的。
圖片時代
2003年左右,家家戶戶裝起了寬帶,網速快了,大家溝通的信息載體除了文字,越來越多的圖片開始出現。
當時水木清華論壇上,有一個人的照片被大量刷屏,她就是「芙蓉姐姐」
誇張的動作,不羈的眼神,還有那S形身材,那股野馬般的狂野,穿過屏幕抓住了無數人的眼球,引發了很多口水戰。
而後姐姐不斷地跨界,先是拍網劇,而後推出個人單曲《芙蓉說》,接著在各大電影客串
後面還開了一家傳媒公司,可惜最終倒閉了...
但是也變漂亮了
有了一個姐就會有另一個姐,2008年鳳姐開始冒尖。
最早,鳳姐在上海陸家嘴附近發傳單徵婚,希望對方是清華或北大的碩士,身高1米8。
又稱自己「9歲起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後300年無人能及」。主要研讀經濟類書記和《知音》、《故事會》等人文社科類書籍。
出格的言論,反差的樣貌,讓網民紛紛把目光投向這個身高1米46,相貌平平甚至有些醜陋的中專畢業生。
而網絡的群聚效應,也讓鳳姐從月入1500的家樂福收銀員,搖身一變成為各大綜藝節目的嘉賓,廣告代言人
江蘇衛視
代言胃藥,出場費30萬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個時代的網紅,我會用勇敢二字,夠出格,夠勇敢。
到了2009年,此時新浪微博成立,140個字的發博限制,讓用戶沒了在博客時代不知寫什麼的尷尬,於是用戶蜂擁而至,從此網際網路進入
碎片化時代
碎片化時代加深了網民的參與度,也帶來了巨大的紅利,在這裡隨便一個草根都可以獲得巨大的關注。
即使你只是每天重複性地發一些無聊的話,比如這位博主每周五準時告訴網友周五來了
比如這個鐘樓怪人,每天鐺鐺鐺,吸引了80萬粉絲
而兩位姐也在微博獲取了巨大的流量紅利
流弊的鳳姐,發個微博就能有3萬+贊
都趕上二線明星了。
然後她還跑去發推...
2012年,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依靠微信龐大的用戶量,和粘性極高的朋友圈生態,公眾號迅速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碎片化信息平臺。
很多之前的微博大號紛紛將粉絲導入公眾號,成為公眾號的第一批網紅。
這裡邊佼佼者有靠寫毒雞湯吸引女性粉絲的咪蒙
咪蒙到底有多少粉絲?
新榜指數的數據顯示,咪蒙公眾號頭條閱讀在300w+,粉絲在2000w+。
她一天一更,標題非常驚悚,內容非常挑撥情緒,以煽動男女對立為己任,她拳打渣男,腳踢直男,她消滅了全世界的男性,也消滅了自己的老公
與咪蒙能量相當的,還有佔豪,一個靠持續輸出正能量積累了上千萬粉絲的公眾號。
他鼓吹A股永遠向上
他認為其他國家都處於火烤之上
他對祖國永遠熱淚盈眶
他的拳拳愛國心,隔著屏幕都能強壯你的心臟。
當然這些公眾號網紅都不是平白無故火起來的,在公眾號之前,咪蒙在微博也有幾十萬粉,而佔豪更是在博客時代就堅持每天寫博,至今已寫了6000+的博客文章,他們都是很早就練成用文字挑撥網民癢點的神功。
上述網紅收割了大部分用戶,但有一部分用戶他們永遠收割不到。
這部分用戶的文化知識中等偏上,他們拒絕被洗腦,堅持特立獨行,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價值觀,追求的是詩和遠方,他們是會站在高山上痛批咪蒙毒雞湯的人。
他們是知乎用戶。
知乎於2010年12月份上線,打一開始走的就是上層路線,邀請制,高知網紅帶量,走科普路線。
知乎的碎片化問答形式能提供多種觀點相互碰撞,它本身崇尚的就是觀點沒有對錯的多元化價值觀,這樣的平臺和內容最吸引的是上進勤奮的大學生用戶。
於是,一些文筆尚可的高知,成為了知乎上第一批網紅。
這些高知或來自知名公司如微軟、小米,或有高超的編程技藝並擅長寫博,或雲遊四國,或本身就是劇作家能編故事,或顏值逆天還有知性氣質,總之他們通過提供一些差異化的信息而成為網紅。
這些網紅,本可以依賴巨大的粉絲群獲得很好的商業變現,只可惜網際網路變化太快了,他們還來不及變現,粉絲就不值錢了...
去中心化時代
2012年8月,今日頭條APP正式上線,他們的口號是「你關注的才是頭條」,通過強大的個性化推薦算法,把關注點從網紅遷移到用戶的興趣本身。
今日頭條迅速串上新聞類APP第一位,把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挑下馬。
2017年8月,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更是重金挖角300知乎大V,引起知乎震怒並摔下一句話
「真正有價值的內容產生背後,是深度的思考、是經年累月專業實踐的積累、是同行交流的彼此啟發。這是無法簡單粗暴的批量生產、批量計價的。」
當然知乎最後證明了他是對的,悟空問答於18年7月被併入微頭條,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的事業部,運營不到一年就涼涼了。
但今日頭條這種去中心化的模式,讓知乎給學了過來,從此知乎大V的粉絲只有少部分人能看到他們的文章,大部分文章,都是知乎通過他們的閱讀點讚數據形成興趣標籤,進而推送給他們的。
這種方式會讓網紅的粉絲效應大大下降,也會讓更多的高質量文章獲得流量。
而平臺本身,通過這種方式避免了大V出走帶來的風險,也通過高質量內容的凸顯而提高了用戶粘性。
頭條的方式,也讓公眾號和微博學了去。
2018年6月,公眾號的推送方式變成了信息流的模式,而微博,也採用了自己的個性化推薦技術。
去中心化時代,能輸出高質量內容的人容易成為網紅,但難以成為頭部網紅,或說難以成為高變現價值的網紅,於是他們只能尋找下一個價值窪地,幸好他們總能找到。
視頻時代
網紅借平臺而紅,平臺也借網紅而火,每一個新平臺的誕生都會催生出新的網紅。
視頻的平臺其實很早就有了。
從2005年上線的土豆網,2006年的優酷,到2009年的B站,2012年的虎牙,2014年的鬥魚,再到最近的快手抖音。
視頻的形式也從長視頻、直播,到彈幕、短視頻。
各家平臺都有各自的網紅
靠喊麥和社會搖火起來的MC天佑,最火的時候《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輪番請他當嘉賓,其甚至在節目爆料年稅後收入在8000萬以上。
可惜後面因涉毒被全網封殺。
曾經的鬥魚一姐,逗逼的女工程師,靠直播火了後還發了單曲《童話鎮》,連續在各大音樂平臺霸榜。
可惜最後自己作死被封殺。
同樣下場的還有溫婉、莉哥。
事實證明,好好賣藝,不亂說話,行為端正才能成為一個長周期的網紅。
比如好好吃竹鼠的華農兄弟
這對兄弟上演了什麼叫花式吃竹鼠
還有能造出金屬腦瓜崩的手工耿
「耿帥出品,必屬廢品」,這位中國版愛迪生向世人展現了如何變廢為廢,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無用之人!
看著他一本正經地表演搓澡劍,簡直想打他
但又不由得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關注綠色另類人群,讓這世界多姿多彩」。
當每天擠地鐵坐公交,朝九晚九周末加班,戰戰兢兢唯恐裁員,被城市的鋼筋水泥壓得透不過氣時,我經常不由自主想念小時候農村的碧海藍天,那時候的自己,無憂無慮,每天快樂得就像手裡的紙飛機,輕飄飄的。
那時的自己有夢想,不浮躁,會因為一些小事快樂很久,人與人的關係簡單純粹。
我發自內心覺得自己也曾是這樣的「綠色另類人群」。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最近這段時期的網紅,我會用回歸二字,回歸本真,回歸美好,回歸純粹。
不管是哪個平臺的網紅,如果要保持熱度,不可或缺的是日復一日對內容的持續輸出,如知乎的張佳瑋,基本上一天就會回答2個問題,抖音的「真好哥」陸超,每天都會在鏡頭前發幾個「真好」的視頻,即使你不屑於他們的內容,但這種風雨不改的恆心已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了。
關於平臺,你會發現每一個大平臺的崛起,都伴隨著某種方式的創新,這種創新可能是信息載體的創新比如從文字到視頻,或者是硬體的升級比如從PC到手機,比如博客到微博、公眾號,或者是信息互動的創新比如微博的140字、知乎的問答、頭條的個性化推薦和信息流,或者是用戶體驗的創新比如抖音快手,讓視頻的拍攝和美化簡單到一氣呵成。
因此有時會不由得思考,未來10年,下一個誕生網紅的平臺是哪個?是誰會先湧入這個新的價值窪地?這個平臺的信息載體是什麼?交流方式是什麼?
END
關注挖數
關注綠色另類人群
為世界的綠化盡一份力
衍伸閱讀
如何政治正確地黑咪蒙?!
騰訊借微信封殺抖音,抖音虐快手反殺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