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程還原「真實」、回歸「兒童」
成都市第五幼兒園園長 閔豔莉
以兒童為核心的課程是從兒童的立場出發,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發展的獨特價值,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活動機會,引導兒童深層次學習的課程。隨著我國教育界兒童觀的進步,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的深入,讓教育返璞歸真,回歸兒童成了當今時代的呼喚。這需要教師不斷思考孩子在想什麼?他們想要做什麼?我們可以給予怎樣的幫助?我們應怎樣去了解兒童與他們的興趣和需求,並提供相應的支持,讓兒童真實的學習得以發生?
通往兒童真實生活和學習的路徑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傾聽來自兒童「真實」的聲音、捕捉兒童「真實」的問題、生成兒童「真實」的探究三個過程,讓課程還原真實,回歸兒童。
1
傾聽兒童「真實」的聲音
真實的聲音是指沒有被加工過的兒童的「原聲音」。事實上,在幼兒園裡,每一個兒童都在表達,他們為自己說話,為自己的世界命名。這些兒童發自內心表達的,又具有實際意義的聲音被稱作兒童的原聲音[1],也是孩子最「真實」的聲音,孩子的聲音直接反映出孩子對生活、對事物的真實看法,它是兒童的思考,更是兒童面對這個新奇世界開啟探索的一種方式。
例如,在大班關於「石頭」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隕石的形成產生了興趣,老師找來了關於隕石形成的科教片和孩子們一起觀看,看完交流的時候,婷婷提出了質疑:「老師,隕石會不會是外星人往地上扔的石頭?」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成人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而兒童他們往往是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去思考。傾聽兒童的真實的聲音,引導教師發自內心地尊重兒童、理解兒童,認識兒童學習的規律。
2
捕捉兒童「真實」的問題
兒童的「真實聲音」就像一個開放的素材庫,裡面陳列著品種不一、功能不同的大小素材,有的只是一些尋常的表達,有的反映出的是孩子的興趣,還有一些是具有兒童哲學意味的問題,在這裡所謂的「真實」問題,是指兒童提出的且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以下僅羅列三類。
01
興趣類的問題
興趣類的問題在幼兒園階段最多,對於這類問題,兒童往往會產生爭論,會長時間地關注它,甚至是進行反覆的擺弄或琢磨,值得我們關注。
例如,小朋友發現魚缸裡有一隻死了的蝌蚪浮在水面上,另外四隻蝌蚪正在咬它的尾巴,好像在吃它一樣。因此出現了「蝌蚪會吃蝌蚪嗎?」的討論,這樣的問題緣自孩子對自然事物的發現與好奇,是一種帶有興趣性質的疑惑。兒童最初的疑惑可能僅僅只是一個一個小小的點,但善於抓住問題的教師,引導孩子進行了自己分組做餵養蝌蚪的實驗,讓兒童圍繞著題目去思考,從觀察發現到探索驗證最後到積累相關的知識,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
02
求證類的問題
這類問題是兒童對現象的猜測和斷定的一種陳述,它表達了兒童對事物不確切的看法。通常以疑問句的方式呈現,具有選擇性。這類問題主張兒童去收集證據,證明自己,在這樣反覆的過程中求得正確或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突發爭論,比如「男孩、女孩誰更厲害」,當孩子在真實情景下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開展辯論活動,讓兒童從最初 「不假思索」的表達,到辯論時陳述理由,證明自己,反駁別人,從而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將表淺的想法引向深入。
03
猜想類的問題
猜想類的問題往往更多屬於想像範疇的思考,它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兒童去做一些有邏輯聯繫的假設。猜想有可能是兒童虛擬的情景,例如:「如果我來當爸爸媽媽」;也可能是兒童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例如:「吃的東西到哪裡去啦」「怎麼會做夢呢?」「我想時間倒著走」等等。
遇到這類問題不要一笑而過,可以讓孩子進行表述。於是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的猜想並不是「亂猜」或胡思亂想,它蘊含著兒童自己的經驗邏輯,是一種兒童學習的智慧。
3
生成兒童「真實」的探究
兒童的成長通常是從感性的、直接的經驗積累再到理性的、間接的經驗學習。感覺的投入、動作的參與、身體的直接體驗是兒童連結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親身的體驗後,會有更為豐富的感悟和思考。
真實的探究十分注重兒童的體驗,讓兒童直接在真實的情景和事物中操作感知,更有助於兒童的觀察和思考。我們可以通過將問題「情景化」進行短時間的研究,也可以將問題「研究化」進行較長時間的探究,讓兒童在體驗和操作中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01
問題情景化
情景化會根據兒童的觀點,將兒童帶回到真實的情景中,讓兒童在情景中,把生活中零散的感受與經驗集中起來,這樣有助於調動已有的經驗進行集中比較,從而更直接、更深入地幫助兒童體會。
比如:「大勺好還是小勺好?」這個活動中,老師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讓孩子親歷情景,讓兒童在操作體驗、討論和辨析的過程中,體會到「好」與「壞」往往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並以此建立起事物間的區別與聯繫。
02
問題研究化
有的問題並不能通過一次對話討論或者設置一個情景就解決兒童心中的疑惑,它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因此開展一個持續的研究,甚至是多次活動的持續研究,才能讓孩子從直覺的思考,進入到多角度思考的狀態。
這樣的情況在幼兒園特別多,比如孩子們討論的「為什麼有的地裡發芽發得多,有的地發芽發得少?」這類問題,我們嘗試讓孩子通過猜想並核實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探究。
一部分孩子們認為:發芽少是野貓破壞的結果。對此,孩子們想出了「做個柵欄,野貓就進不來了」;「做「鬼」嚇跑野貓」;「做一隻假的貓給野貓當玩具,有玩具它就不會來破壞我們的花了」……
可以看到孩子的辦法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防禦型的,做柵欄;一種是主動攻擊型的,嚇跑它;最後一個是主動但更友善的,給野貓找朋友。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製作,將作品投放於花地裡,觀察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並向其他班級的朋友講解自己的觀點。孩子們從最初只是覺得自己的想法了不起,到後來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其他的想法都很了不起,所有的辦法合在一起更好,在過程中獲得了不少的啟發。
因為還原「真實」,孩子們會問出越來越多的「為什麼」,他們樂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活動中出現的每一種經驗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且受歡迎的,真實的學習在這裡發生著。
幼兒園的課程建構需要教師不斷地了解真實的兒童,需要教師在活動中與兒童一起共構起學習的生活。
傾聽兒童真實的聲音,讓我們去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獨特的見解和認識;從真聲音中聚焦兒童真實的問題,幫助教師確立起回歸兒童的活動的內容與價值;再通過環境和材料的支持,開展兒童真實的探究,讓兒童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過程中尋找答案,發現意義。
[參考文獻]
[1]史愛華.《學前教育研究》. 2005 (7-8期) . 第26頁
青羊教育公眾號推出「青羊校長說」專題欄目,如有意願投稿的校長,請將文字材料及相關圖片打包發送至郵箱4070639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