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都市首批省級示範園、一級園以及成都市名校集團,成都市第五幼兒園(以下簡稱:成都五幼)一直以來都備受家長關注和社會認可。近年來,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這所擁有90多年辦園歷史的幼兒園,自2013年起,便開始以兩年一個園區的開園速度迅速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園五區」的集團化發展格局,受益兒童更是從300名增至1400餘名。
在成都五幼迅猛發展的背後,其課題研究作為幼兒園集團化發展的強力支撐,可以說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對此,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對成都五幼園長閔豔莉進行了專訪。
3個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
用「師生共構」轉變教師的兒童觀
從學校畢業到現在,從普通教師到幼兒園園長,閔豔莉一直在成都五幼工作,今年已是她度過的第30個教師節。「我經歷了幼兒園課程轉型的整個改革過程。」閔豔莉說,也正是如此,她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並且長期堅持在幼兒園科研工作的一線,帶領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其主研課題獲得了3個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題探討會上的閔豔莉
幼兒園的科研工作都主要研究什麼內容?閔豔莉介紹,以2005年獲得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的「師生共構」課題為例,從前大家會認為在幼兒園應該是老師「教」孩子,而「師生共構」的研究,讓老師們看到了孩子的多元表達,常常為孩子的行為感到驚喜,進而逐步轉變了自身的兒童觀。
閔豔莉回憶,在一次小朋友製作盔甲的活動中,她觀察到其中一個男孩一開始想著用石頭來製作盔甲,當然這個方法是很難行得通的,後來經過多次嘗試,男孩發現漢堡盒打開後的形狀就非常像鎧甲,於是他就拼接了數個漢堡盒,最終製作出了讓自己非常滿意的盔甲。活動後,這個孩子說:「閔老師,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做得這麼好。」
閔豔莉說,這件事對她觸動很深,她認識到「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能做得很好,而是我們從來沒有給過機會讓孩子做得很好。」「師生共構」課題就是要讓老師們不斷轉變觀念,在日常教育中給予孩子機會,激發他的無限潛能,獲得成長的內動力。
用「兒童哲學」支持孩子思考
「一園五區」共享教學資源骨幹教師
在「兒童哲學」課題研究期間,成都五幼專注於找到能夠支持兒童思考、促進其不斷產生精彩觀點的方法,研究讓老師們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關注兒童的「原聲音」,重視兒童提出的問題。閔豔莉說,問題是兒童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兒童哲學」是思想的「自由遊戲」。經過研究,成都五幼構建了「典型兒童哲學活動」和「非典型兒童哲學活動」。而通過「兒童哲學」的長期浸潤,成都五幼的孩子們愛提問,並且善於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同時能夠自信地在各種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
成都市第五幼兒園園長 閔豔莉
課題研究方面,目前,成都五幼「回歸生活」的課題剛剛結題,正處於成果提煉階段。閔豔莉說:「課題推動著老師去理解孩子,對兒童進行深入研究,是發展兒童、成就教師的有效方式,也是促進幼兒園各方面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在五幼,不僅教師有課題,五幼後勤部門也有課題,例如醫務室,結合國家對兒童視力的關注和重視,就開展了『多方協同改善幼兒視力狀況實踐研究』。」
如今,成都五幼已形成集團化辦園模式,閔豔莉作為「一園五區」的總園長,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她除了要繼續引領幼兒園的科研工作,同時還要思考如何讓每個分園都能保持高水平的發展。為此,她提出「統一管理、個性發展」的集團化辦學思路。通過「四個統一」:統一辦園理念、統一管理制度、統一培養目標、統一課程的模式,來確保每個分園的高位起點,同時通過「四個共享」:共享教學資源庫、共享教師培訓、共享骨幹教師庫和共享活動設施」的方式,分享集團發展的經驗成果,確保園園有特色、園園有課題、園園在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張瑾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