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被誤讀」的特斯拉正開啟萬物互聯

2020-12-16 中金在線

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被誤讀」的特斯拉正開啟萬物互聯

2020-12-07 14:09:01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者:佚名
關注中金在線:
  • 掃描二維碼

    關注√

    中金在線微信

在線諮詢:
  •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記者 | 李健

  科技龍頭們如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特斯拉、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以及小米等,在今年以來的表現大超市場預期。不過,儘管都是身處不同賽道的龍頭,但這些公司依然有「天才」和「平庸」的差別。

  那麼這種差別是什麼樣的?《紅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特聘研究生導師、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在他看來,數字經濟領域最近的一次十倍創新是iPhone,只要觸屏交互的智慧型手機不被顛覆,蘋果公司依然是數字世界的龍頭。與此同時,上述移動網際網路超級船票獲得者的壟斷地位也不會被打破。諸多行業的數位化率還在進行,數字經濟巨頭們的天花板仍未見頂。

  對於特斯拉的定位,趙小兵認為,如果我們將特斯拉僅僅看成新能源車,那就看錯了。特斯拉就是汽車行業的iPhone—史上第一款智能汽車。今天,人人都在談論萬物互聯,但是幾乎無人提及最有價值的互聯產品為何物。顯然,馬斯克早就給出了答案:重新定義了汽車的特斯拉,堪稱萬物互聯的第一聯!市場人士都看到了智能汽車的終極應用:智能駕駛。但是,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的,我們可能都疏忽了特斯拉中控位置那塊突兀的顯示屏:這才是馬斯克的端到端的封閉系統,和iPhone如出一轍的是,當人們的視線被特斯拉電動車的外殼所吸引時,馬斯克的汽車軟體正在持續不斷地迭代創新,這多像iPhone的iOS作業系統呢?不同的是,iOS控制的是手機,而馬斯克的汽車軟體控制的是特斯拉而已。

  正是iPhone的十倍創新

  奠定了蘋果數字世界的老大地位

  《紅周刊》:有人認為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已經到了尾聲,您怎麼看?

  趙小兵:縱觀數字經濟百年創新史,堪稱十倍創新的產品屈指可數。我的研究發現,幾乎每次十倍創新的源頭都是人機互動的變革。

  個人電腦的早期是字符交互。直到賈伯斯在施樂公司發現了奧託,這是史上第一款圖形用戶界面的電腦。兩位當代的天才---賈伯斯和蓋茨,幾乎立刻就斷定,圖形用戶界面才是個人電腦的未來,因此,他們分別開發出麥金塔和Windows,這就是個人電腦領域的第一次十倍創新,同時終結了個人電腦領域的所有競爭。今天,無論Windows如何迭代,交互方式仍未超越圖形用戶界面的交互方式:滑鼠和鍵盤。開發出Windows這款十倍創新產品,就是微軟成為個人電腦時代霸主的全部秘密。

  這迫使賈伯斯在個人電腦以外的電子消費品突破邊界:手機。此前,所有手機的交互方式都是撥號鍵盤,直到賈伯斯發現了觸屏交互技術。可以說,iPhone這款個人電腦以來唯一的十倍創新硬體產品,正是建立在觸屏交互基礎之上的。

  我的研究發現,每次數字經濟領域十倍創新的結果就是,創新主導者終結所有競爭,贏得壟斷地位。這就是蘋果公司成為全球市值之王的全部秘密。

  這一次,蘋果稍微打破了完全封閉的策略,向全球軟體開發者開放了軟體應用商店。谷歌的安卓非常聰明地複製了蘋果的iOS,並且授權給其他手機廠商,也照貓畫虎地推出了安卓市場。這就相當於蘋果和谷歌聯手建造了一座數字方舟,進而出現了全球開發者爭奪船票的壯觀場面。

  可以說,全球數字巨頭指數級的財富增長,正是和這座數字方舟有關。無一例外,他們要麼是方舟的締造者,要麼是方舟的超級船票擁有者。 

  《紅周刊》:蘋果公司為何成為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趙小兵:蘋果公司的賺錢秘訣就是,開發出iPhone這款十倍創新產品,同時,通過開放軟體應用商店,吸引了全球最厲害的軟體開發者。這些開發者絕非等閒之輩,他們是臉書、微信、抖音、支付寶、淘寶、美團、滴滴和ZOOM等這些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它們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娛樂和事業各個方面。

  正因為如此,iPhone賺取了手機硬體行業的大部分利潤。同時,在蘋果的損益表中,其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相當於向數百萬開發者收取了「蘋果稅」,這就是他們獲取暴利的秘訣。

  我的研究發現,通常只有十倍創新者才會獲得不可思議的額外獎賞:壟斷和暴利,其他競爭者只能爭奪其餘市場份額。自從2007年初代iPhone發布迄今,蘋果公司再也沒有發明任何十倍創新產品,不同代際的iPhone,也只是迭代創新而已。這就說明十倍創新產品並非漫天星辰,而是如同日月般稀有。

  取代蘋果的唯一途徑就是完成一個新的十倍創新,締造一個新的方舟。否則,蘋果的暴利就仍將繼續。

  終局是人人皆知的自動駕駛

  但是過程被人們忽略了

  《紅周刊》:特斯拉的市盈率超過了1000倍,您怎麼看特斯拉的發展空間?

  趙小兵:特斯拉遠不是新能源車這麼簡單,其實萬物互聯目前最成功的標杆就是汽車(另一個是智能音箱)。大家都在談萬物互聯,卻沒有提及哪種物的聯接才是最有價值的。

  特斯拉的中控有一個很大的顯示屏,將這個顯示屏拿走,換上iPad或手機,能一樣的嗎?智慧型手機的交互方式是觸屏,需要低頭和採用手指操作,這在駕駛場景中非常危險,我們每個人都見過網約車司機利用手機接單、查看地圖的畫面。這就說明,人們試圖用手機作為智能駕駛的輔助工具。很顯然,這說明汽車智能系統做的很爛。我們在車中最理想的交互方式當然是語音,對嗎?就像特斯拉的顯示屏一樣,它會有電腦的屬性,有智慧型手機的屬性,也有萬物互聯的屬性,這才是智能汽車的標準吧。萬物互聯發展到現在,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就是汽車被連網了,同時誕生了特斯拉這樣的智能終端雛形。

  但特斯拉的顯示屏又不是iPad或手機,我們要意識到,這個變化是一個關鍵。

  每當終端發生革命時,都會產生原生的內容和服務。電影是為影院而生的;新聞、電視劇和體育比賽是為電視而生的;微信、抖音、支付寶、美團是為智慧型手機而生的。那麼,我們簡單地將手機上的應用搬到汽車上,當然不行。

  顯然,智能汽車的交互方式和應用場景,需要新的、原生的應用軟體提供內容和服務。

  所以我們看到,馬斯克不斷在更新特斯拉上的軟體,就像蘋果不斷更新的iOS版本一樣,從始至終,馬斯克都將特斯拉當作一個電腦終端在運營。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軟體當然是關鍵,但是,正如蘋果無法開發出所有有價值的應用軟體一樣,特斯拉也做不到。

  我們可以說,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並且開啟了汽車的智能時代。自動駕駛是終局,過程是持續不斷地迭代創新和駕駛數據的獲取。這才是特斯拉高估值的真正支撐點。話句話說,我們只要將每輛特斯拉的顯示屏拿走,這家公司的股價可能就會崩塌。這塊顯示屏,才是特斯拉和傳統汽車廠商股價差異的根本,不停迭代、越來越多的特斯拉運營汽車,讓馬斯克輕易地抓取著用戶數據,發現新的用戶痛點並通過軟體加以改進。而傳統車企呢,賣出一輛汽車,就幾乎和用戶失去了聯繫。說穿了,特斯拉是聯網的擁有作業系統的智能汽車,而傳統車企只是生產單機版的汽車而已。

  《紅周刊》:這麼看來,蘋果、華為造車有很大優勢。

  趙小兵:百年的汽車工業需要一次彌足珍貴的十倍創新,特斯拉就是這樣級別的創新。如果我們的視野從新能源車的定義移開,就會立刻發現,國內外大部分的造車新勢力都來自網際網路行業。這就說明,電動車是表象,網際網路汽車才是實質。

  蘋果和華為在網際網路硬體方面都有巨大的技術積累,當他們參與到智能汽車的製造行列時,一定擁有巨大的優勢。這個市場還處在早期,還有充分的機會參與其中。我猜想,蘋果和華為如果參與到智能汽車的製造,不一定會成為整車製造商,而是會盯上汽車中的那塊顯示屏吧,這才是恰當的切入點。

  《紅周刊》:對於全球其他一些造車新勢力怎麼看?

  趙小兵:現在大家都一窩蜂往整車那裡去了,沒人在想新的智能終端在哪。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想要參與,傳統車廠又死死卡住了位置。自動駕駛這個終極目標一定會實現,但是,我認為,智能汽車不完全等於智能駕駛。汽車是最為理想的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我們退後一步,就會海闊天空,如果說,特斯拉是一款封閉的端到端的智能汽車,就像iPhone一樣,那麼,誰是智能汽車領域的安卓呢?

  當然,進入傳統車企的地盤比登天都難,但是,當年安卓進入手機廠商的地盤也是舉步維艱、難死寶寶了吧。

  《紅周刊》:您怎麼看特斯拉現在的估值水平,動態市盈率已經1011倍了?

  趙小兵:資本市場為特斯拉編織的故事是,新能源車的全球領先品牌和即將發生的自動駕駛商用的想像空間。在我看來,特斯拉的故事其實是智能汽車的十倍創新,以及能否保持其在智能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在智能駕駛到來之前,還有一個智能汽車平臺的優化和迭代創新,最後的高潮部分才是自動駕駛。這要看特斯拉在這個中間地帶的創新能力如何?

  《紅周刊》:您認為特斯拉的邊界有多寬?

  趙小兵:特斯拉和蘋果某種意義上很像,它的邊界就是賣出和運營汽車數量。我們可以一個季度一個季度的觀察交付新車數據。特別是,留意特斯拉公司損益表上軟體服務這部分收入的變動情況,只要這部分收入增長穩健,特斯拉的競爭優勢就會保持。

  抖音最好賺錢 滴滴最難賺錢

  《紅周刊》:在投資中大家都想找到帝國型的公司,這樣的企業通常有怎樣的特點?

  趙小兵:數位化之前幾乎沒有自然誕生的商業帝國。有一種非自然的方式是打仗,通過戰爭徵服其他國家,將其他國家變成自己的附屬國,形成帝國。但這些附屬國的子民不是自願去帝國報到,他們是被迫去前往。

  數位化之後誕生了自然產生的「帝國」——數字帝國,一些社交和資訊領域的卓越產品,我們每天會主動登陸,我們和它們的連接是主動的,不是被引導的、被動的。中國的主動式數字帝國型公司有兩家,騰訊(微信)和字節跳動(抖音),它們通過產品創新締造了超級流量平臺。我們只要查看一下國人使用APP的時長就可以看出,這兩家公司的產品使用時長超過了50%。換句話說,國人的時間大多都消耗在微信和抖音的數字世界裡。某種意義上說,騰訊和字節跳動是連接人的數字型帝國公司吧。

  還有一些是連接人和物的平臺公司,它們的特點是建造最大商業賽道的數字帝國。舉例來說,從交易規模、用戶人數和商品品類維度看,淘寶是數字零售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數字零售企業。從不打烊、服務全國,而且商品種類登峰造極,只要有需求就有人生產,快遞配送也很方便。螞蟻金服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數字金融帝國,永不下班,沒有休息日,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辦理各種金融業務,而且不需要排隊。阿里巴巴將自己定位為數字經濟體,不就是一個無遠弗屆的數字帝國型公司嗎?

  《紅周刊》:不同類型的企業,其賺錢的難易程度上存在差別嗎?

  趙小兵:在自主流量平臺型公司中,商業模式最容易建立,經營的邊際成本最低。比如微信和抖音,覆蓋了最多的日活用戶和用戶時長,就自然成為數字廣告的領先平臺。

  抖音賺錢太容易了,因為發布短視頻的人和看短視頻的人都是自願的,抖音不需要支付額外成本,兩邊流量譁譁地就來了。根據獨門的推薦算法,抖音廣告和用戶喜歡的內容相關,就不知不覺地植入在內容流當中,這正是躺著賺錢的樣板。同樣是視頻生產商,優愛騰這樣的長視頻網站則較難賺錢,一邊要花巨資請導演、請演員製作獨播內容,一邊要向用戶收費(或者插播廣告),兩邊都需要付出巨大成本,這就是長視頻網站迄今仍未盈利的原因。

  美團、滴滴這樣的O2O公司,由於他們的服務需要和地面供應商連接才能完成服務,因此,也賺的是辛苦錢。但是賺取辛苦錢,並非沒有價值,只要企業持續不斷地提高用戶體驗,提高行業運營效率,企業價值自然會體現。只是,賺辛苦錢的公司,需要建立更加強大的運營能力以及儲備更加充裕的現金罷了。

  拼多多的生意基礎有長期性

  《紅周刊》:騰訊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股價漲幅很高,動態市盈率接近60倍,您怎麼騰訊的發展空間?

  趙小兵:騰訊主要是四部分業務,遊戲、數字廣告、金融和戰略投資。騰訊在戰投方面做的極為成功,因為它有巨大流量,就選擇細分市場的最大商業賽道,連資金帶流量綁在一起,幫助被投企業做大。可以說,這種戰投打法,幾乎又締造了一個新騰訊。你看,騰訊系中那些閃亮的明星公司包括:京東、拼多多、滴滴、美團和貝殼等等公司市值的總和,也達到了了數萬億人民幣吧。 當騰訊系的公司整體估值提升時,遲早也會反應在騰訊的估值當中。

  在主營業務方面,字節跳動的崛起壓制了騰訊數字廣告的增速。但是騰訊的遊戲業務仍然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是源於騰訊強大的移動社交產品的巨大流量支持。因為遊戲業務幾乎是社交產品的孿生兄弟,所以只要騰訊的微信、QQ地位不被挑戰,遊戲業務就會高枕無憂。

  網際網路企業的增長空間,取決於主營業務的數位化率是否結束了,如果結束了,企業的發展也就到了天花板,再努力都是零和博弈。目前,遊戲的數位化率已經基本結束了,行業進入分蛋糕階段,只是分給騰訊、網易還是其他公司的問題。騰訊如果只盯著遊戲領域,沒有新的數位化方向,就很難維持未來的高增長。

  不過,騰訊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數位化率仍在中早期,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另外,馬化騰作為不斷突破邊界的企業家,早就為騰訊勾畫出產業網際網路這個巨大的藍圖,並且調集了精兵強將,以及儲備了充裕的長期資本。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騰訊在這個自己並不擅長的2B領域是否能夠挖到金礦。

  《紅周刊》:拼多多三季報的業績非常好,單季盈利4.66億元,單季度用戶增長近5000萬,年活躍買家數達到7.31億。在靚麗的業績公布後,拼多多市值暴漲,截至12月4日是1780億美元,您怎麼看拼多多的發展?

  趙小兵:拼多多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在阿里、京東兩大巨頭殺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從中跑出來了。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實際上,拼多多充分利用了微信的社交流量紅利,不像京東是一個個單獨個體組成的電商平臺,每一個買家都是single buyer,是獨立的買家,用戶之間沒有建立社交屬性。黃錚把社交運用到極致,他激活了沉睡的團購模式,用集合競價的方式,把價格壓下來,同時讓大家玩了起來。

  拼多多還做了一個連接,就是中國龐大而完善的中低端製造業供應鏈,正好可以生產廉價、實用的商品。拼多多用超低價格打動了中國廣大的五環外的消費者。李克強總理之前也提到,中國有超過6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元,這部分人群的巨大消費需求誰來滿足呢?黃錚就把這兩個群體聯繫了起來,將沒有品牌的杯子、T恤衫、鞋子、檯燈等消費品,以更低的價格,賣到這些人的手中。所以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在中國有非常紮實的根基, 他們在如此大的體量還能保持高速增長,就說明拼多多的模式抓到了用戶的痛點。

  《紅周刊》:阿里和京東都在發力下沉市場。

  趙小兵:從目前看,幾家電商平臺都確立了自己的定位。拼多多更像是下沉市場電商的領導者,阿里巴巴是綜合品類電商的領導者,而京東則是優質電商的領導者。

  當拼多多成功崛起之後,對阿里巴巴和京東造成了壓力,他們希望借勢侵入到拼多多的大本營:下沉市場,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問題是,拼多多的模式正是圍繞著下沉市場建立的,包括中低端供應商商,下沉市場用戶和社交團購的玩法,以及對此類業務極為熟悉的強大團隊。

  阿里巴巴和京東在內部組建團隊,試圖直接侵入拼多多的核心業務地盤,從這幾年的運營結果看,並未成功遏制住拼多多的高速增長勢頭。

  《紅周刊》:拼多多正在優化客戶,看樣子也不可行。

  趙小兵:我們反過來看,拼多多在下沉市場電商站穩腳跟之後,也試圖侵入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地盤:中高端消費品和客戶的陣營,這可能同樣難度很大。京東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都獲得了最多的品牌廠商和製造商,都能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拼多多想突破邊界,擴大領地,同樣異常艱難。

  京東的花費巨資建立的強大的倉儲和物流能力,才是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保證,這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充分驗證。拼多多早已失去了構建這些運營能力的時機。

  社區買菜是精細活

  獲勝者或是幾家巨頭

  《紅周刊》:最近,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紛紛加入了「社區買菜」領域的競爭,您怎麼看這場競爭,這實際是在競爭什麼?

  趙小兵:這是巨頭們在搶佔生活服務類電商中高頻應用的最後一條賽道,這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之前生活服務領域中的所有場景都被人拿錢試過了,除了外賣,其他都不是高頻應用。

  買菜是下一個高頻應用,因為買菜和外賣最像。我們在家如果想做飯,就有買菜需求,如果不想做飯,會有點外賣的需求,所以買菜的頻次和外賣很像,服務形態也很像。對一家企業來說,外賣是他的,送菜也是他的,他就把用戶的一日三餐都包括了,隨後的延伸服務也就來了。所以這屬於戰略要地。

  《紅周刊》:哪些網際網路公司在這方面有優勢?

  趙小兵:從主營業務層面看,離買菜市場最近的是美團和餓了麼,因為買菜和送外賣業務形態最像。需要的能力是生鮮供應鏈管理和遍布全國的自營騎手團隊,前者大家的經驗都不多,但是後者卻是買菜業務高效完成的前提條件。

  其他公司,京東的物流團隊也是挺進這一業務的巨大優勢。只是,京東的物流成本是為電商送貨建立起來的,成本要高於美團和餓了麼。滴滴的司機能否轉化為配送團隊,這是一個挑戰,為買菜建立一個新的騎手團隊成本顯然太高。

  《紅周刊》:從長沙起家的「興盛優選」是最早布局的公司,它能殺出來嗎?

  趙小兵:興盛優選的價值是通過出色的運營跑通了社區團購生鮮這條賽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現在這條賽道被武裝到牙齒的巨頭盯上了,並且準備紛紛準備下場搶佔地盤時,這就讓人捏了一把汗。

  社區買菜不是easy money,這個工作很複雜,因為蔬菜不是標準化的產品,每一天、每一批的蔬菜都不一樣。用戶不僅要求蔬菜新鮮,而且對價格很敏感。北京的超市每天早上9:00開門前,都有一群大爺大媽排隊等著買特價雞蛋。在上海或許更難,上海人更擅於精打細算。用戶既要好又要便宜,而且一旦運輸過程中,蔬菜壓爛了,就變成了庫存,如何處理庫存就變成了一個難題。所以買菜是一個精細活,一不小心就砸手裡了。所以,大概率是,等塵埃落定時,這個市場可能還是幾家巨頭的遊戲。 

  《紅周刊》:小米公司今年的股價表現也很好,雷軍一直希望小米破除「硬體」的估值。

  趙小兵:小米是硬體公司,和蘋果一樣,它們的軟體業務是建立在硬體的基礎上的,如果將手機業務剔除,軟體業務也會隨之消失,所以它們的本質依然是硬體公司。硬體公司存在一個商業規律,我稱之為「摩爾定律魔咒」,即從長期來看,與計算相關的終端設備無法建立有效的壁壘,充分競爭是一個常態,企業需要不斷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來推動企業運轉。

  但小米的卓越之處在於,雷軍最早發現了萬物互聯的市場空間,並且通過多年的運營已經碩果纍纍。這讓小米有別於其他的硬體公司,包括蘋果、華為和OPPO。更重要的是,雷軍是一個懂得網際網路運營的硬體創新者,他懂得蘋果公司的創新規律、懂得網際網路思維、懂得粉絲經營。同樣,小米的線下零售商店也是有價值的業務鏈條,因為小米有多元化的電子消費品,這些產品需要現場體驗。小米在萬物互聯和線下零售店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布局,但是,依然無法脫離其手機硬體的業務本質。因為,其他業務都根植於手機硬體。

  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天花板還遠未到

  《紅周刊》:在您看來,到2030年,有哪些企業還能夠保持它們在2020年時的領先地位?

  趙小兵:如果未來10年數字經濟領域出現了十倍創新,就像移動網際網路對PC網際網路的替代一樣,那麼我們現在的數字版圖就要打破重建了。如果沒有,那麼方舟的擁有者還是蘋果和安卓。未來10年還是蘋果和谷歌的天下,蘋果市值還會維持在全球之巔。如出一撤的是,微軟的牢固地位正是建立在對PC行業的壟斷之上的。如果想把蘋果這個皇帝拉下馬,需要從重建交互方式出發,通過十倍創新,重建一個方舟。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這樣的跡象。

  如果方舟不被顛覆,目前來看,阿里巴巴、騰訊的增速沒有明顯的放緩,它們體量已經很大了,但是仍然維持了主營業務的中高速增長。未來的空間取決於更多行業的數位化率,中國在消費網際網路層面,已經完成了大部分行業的數位化工作。但是,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數位化率的大幕剛剛拉開。過去十年的關鍵詞是,得消費網際網路者得天下。未來十年的關鍵詞則是,得工業網際網路者得天下。對於躍躍欲試的騰訊和阿里巴巴而言,他們更否跨越到更大的工業網際網路數位化市場中,成為其中的領導者,是一個令人激動的話題。

  《紅周刊》:做一個合理推測,下一代的交互形式會是怎麼樣的?

  趙小兵:市場認為眼鏡、手錶,或是在大腦中植入一個腦機晶片或許是未來的可行方向,我認為不管交互方式是怎樣的,用手操作觸屏交互的方式,基本已經被開發到頭了,下一代十倍創新的交互產品,大概率不是用手操作的。

  《紅周刊》:有看到下一代方舟出現的苗頭嗎?

  趙小兵:對於數字經濟的中國軍團而言,經過十年的砥礪前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數字經濟巨頭。他們的資金實力和研發投入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新一代方舟的產生土壤中,我們可以看到5G在中國已經開始商用。在1G,2G和3G、4G時代,都發生了劇烈的終端革命。那麼,5G是繼續採用蘋果發明的觸屏手機呢?還是還發生革命性的終端變革呢?但是,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每一代移動通訊網絡的發展,都會產革命性的應用軟體創新。這雖然不能稱作新的方舟,但是,也會產生大體量的公司。馬化騰將這種應用軟體創新機遇稱為「全真網際網路」,他當年最早預言了船票的重要性,並且拿到了微信這張最值錢的船票。

  此外,人工智慧領域的商用臨界點也已逼近,智能駕駛當然是萬眾期待的應用場景。但是,我們需要尋找更多的人工年智能應用場景,這其中可能正在孕育新的方舟。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數字方舟總是產生在與計算相關的智能硬體領域,而其發端就是交互方式的革命。

  像「庖丁解牛」一樣拆解企業價值

  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

  《紅周刊》:在投資中,您強調長期主義嗎?

  趙小兵:我提出的1-99法則中顯示,獲得最高的投資回報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全周期投資。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兩個例子是,MIH對騰訊的投資,和軟銀對阿里巴巴的投資,可能創下了創投歷史上最高的回報記錄:超過萬億人民幣。我們要知道,直到今天,MIH和軟銀都沒有大規模拋售公司的股票。

  高瓴資本成立於2005年,已經錯過了在一級市場投資騰訊的機會。但是,張磊將早期融來的所有資金,全部重倉購買了騰訊的股票。這也許並不出奇,但是,出奇的是,高瓴資本投資持有騰訊公司股票的時間長達十多年之久。這同樣為高瓴創造了巨大的投資回報。而張磊正是投資長期主義的踐行者和受益者。

  所以我認為,唯有超長的全周期投資才能獲得最優回報,只要企業的創新沒有停止,我們就可以繼續持有。等企業創新枯竭,到財務回報的停滯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才是恰當的退出時間。當然了,長期主義投資策略的前提是,要選中偉大的創新公司,否則長期投資反而會變成災難。因為,好公司是時間的朋友,後面一句則是,壞公司是時間的敵人。

  《紅周刊》:資本市場上,對虧損的數字經濟標的公司的投資,是否算作價值投資?按照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標準,這部分投資很難被納入價值投資的範疇。那麼,這些投資難道要被歸入投機的範疇嗎?

  趙小兵:我發現,在美國股權投資陣營中,存在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一些大體量的基金如黑石、KKR以及巴菲特的哈撒韋,投資組合基本都在成熟的傳統行業。而對高風險的科技公司的股權投資,則是紅杉、KPCB這些風險投資的天下。

  有沒有人打破這個邊界,既投資傳統行業,也投資高風險的科技企業,並能且獲得了很好的長期回報呢?

  我發現了一個罕見的案例:高瓴資本。從公開資料看,高瓴傳統行業的投資組合包括大名鼎鼎的格力和美的。而在科技領域,高瓴著名的投資組合包括百濟神州和投資時仍然虧損的京東等等。

  價值投資的衡量標準常常是核心財務指標,諸如淨資產收益率、市盈率等等。而虧損的科技公司的價值如何衡量呢?在張磊新出的大作《價值》中,張磊將上述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都概括為價值投資,這顯然突破了我們對傳統價值投資的認知。

  在我看來,科技企業的價值投資來自對其創新能力的評估。實際上,科技公司的價值不拘泥於公司的帳面收益,而是看中創新導致的企業價值提升。當一家企業通過十倍創新形成對一個產業的壟斷的時候,財務報表可能給投資人獎賞,也可能還沒有,但是企業的價值創造已經開始了。讓我們回到高瓴投資京東的那個時點,在張磊的建議下,劉強東斥巨資建立公司的物流能力,這導致更多的帳面虧損。但是,隨著京東物流服務能力的提升,在虧損中的京東的價值開始提升,直到京東成為一家賺錢的公司,我們可以用市盈率為京東定價了。

  《紅周刊》:您新出的一本書名字就叫《方舟》,您希望讀者從《方舟》中獲得什麼?

  趙小兵:我寫這本書的最大用意在於,我們能不能創造一個價值投資的新標準,這個標準是通過非財務指標的企業價值發現。這就是通過紮實的行業研究,識別和評估企業的創新能力。這個過程有點像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在創新的維度,完美解構企業創新這頭「牛」。其實,創新自有規律可循。為了這一點,我原創了2個創新模型和7個創新定律,我稱之為「創新工具箱」,我的夢想是,當我們對被投資企業的創新評估不太有把握時,可以採用這些工具作為輔助。

  當年,MIH眼中的騰訊仍然虧損。但是,其社交產品QQ覆蓋了中國數億的年輕人,他們產品的使用頻次和時長都超越所有對手。但是,公司不知道從哪裡賺錢。MIH的不確定性是,騰訊何時可以賺錢?確定性則是,QQ這款創新產品價值連城,遲早會轉化為巨大的財務收入。說穿了,MIH比我們更早地識別出,能夠覆蓋如此眾多的用戶的QQ,其實就是一個數字帝國型公司的雛形,賺錢是遲早的事情。數年之後,騰訊的盈利能力果然傲視同儕。這是我在《方舟》中提到的,創新即財富的典型案例。

  (本文已刊發於12月5日《紅周刊》,原標題為《「十倍創新」的蘋果仍看不到天花板 「被誤讀」的特斯拉正開啟萬物互聯——專訪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特聘研究生導師趙小兵》,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熱門搜索

為您推薦

相關焦點

  • 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在他看來,數字經濟領域最近的一次十倍創新是iPhone,只要觸屏交互的智慧型手機不被顛覆,蘋果公司依然是數字世界的龍頭。與此同時,上述移動網際網路超級船票獲得者的壟斷地位也不會被打破。諸多行業的數位化率還在進行,數字經濟巨頭們的天花板仍未見頂。對於特斯拉的定位,趙小兵認為,如果我們將特斯拉僅僅看成新能源車,那就看錯了。
  • 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原標題: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被誤讀」的特斯拉正開啟萬物互聯 摘要 【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 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仍看不到天花板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原標題: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被誤讀」的特斯拉正開啟萬物互聯記者 | 李健科技龍頭們如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特斯拉、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以及小米等,在今年以來的表現大超市場預期
  • 接棒蘋果產業鏈,特斯拉概念開啟赤金十年
    蘋果與特斯拉在美股周一開盤的時候拆股,導致股價雙雙大漲。一夜之間特斯拉市值漲520億美元(3550億人民幣),蘋果市值增加了723多億美元(5000億人民幣)。特斯拉概念漲停潮受此刺激,A股市場兩大產業鏈也集體躁動,但從9月1日收盤情況來看,特斯拉概念完爆蘋果產業鏈。
  • 蘋果「造車」,「特斯拉」們該慌嗎?
    據報導,在得知蘋果有意造車的消息後,特斯拉CEO馬斯克在驚訝的同時,還多少有些「不爽」。他在推特自曝,在特斯拉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裡他曾「聯繫過蒂姆 庫克」,想以特斯拉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特斯拉當前總市值約6070億美元)與他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卻不料被庫克「拒絕會面」。
  • 吳曉波:5G重新定義創新空間 將開啟人類萬物互聯時代
    吳曉波 知名財經作家                            開啟萬物互聯時代我們生活、生活當中的所有物件和流程,都可能被改變,很多看上去已經面臨天花板的行業,比如襯衫、冰箱、空調、洗衣機,會因此得到大幅度創新空間。
  • 鴻蒙手機系統開發者Beta版發布:開啟萬物互聯時代
    經過時間的洗禮,曾經的塞班已經老去,在全新智慧型手機時代,安卓和蘋果iOS分割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成為兩大對立陣營,是華為在逆境中成長,打破多年的僵局,走進安卓系統的困境,形成三角鼎力全新時代。
  • 華為尋寶 青島融創茂開啟「萬物互聯」溫暖新時光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7月28日訊 7月27日,華為尋寶品牌行動青島西海岸融創茂火熱開啟,繼華為尋寶濟南世貿廣場站、青島萬象城站之後,黃島融創茂站的尋寶行動,未行先火,報名人數接近500人,現場更是火熱排隊籤到。
  • 人人都在討論的萬物互聯到底是什麼?
    從1G到5G從網際網路到萬物互聯無論你有沒有發現生活都正在被科技改變格力萬物互聯又如何改變你的生活?與客廳、臥室等家庭全場景智能結合,實現家庭電器之間互聯,家庭成員與電器之間交互,家庭成員之間共享,打造綠色、高效、便捷、安全的家庭萬物互聯空間。
  • 蘋果造車芯,劍指特斯拉
    蘋果正抓緊與「汽車界的蘋果」(特斯拉)搶蛋糕。據 Digitimes 報導,蘋果正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晶片,並探索在美國建立某種工廠的可能性。同時,報告還指出臺積電將為「Apple Car 的駕駛輔助系統」生產定製晶片;從 Digitimes 的報導來看,預測再次接近現實——報導指出,蘋果正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晶片。
  • 先峰|蘋果VS特斯拉,誰才是科技巨頭?
    還有蘋果,它為當今的行動裝置定下了基調。但可惜的是,蘋果不是特斯拉。這家由「鋼鐵俠」伊隆·馬斯克(ElonMusk)創辦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不僅善於創新,而且願意分享創新。開放創新理念以前,特斯拉還與蘋果頗為相似。它不僅申請專利,而且牢牢控制著專利,甚至自豪地將這些專利掛在在帕羅奧爾託總部的牆上。但後來,特斯拉做出了驚人之舉:它開放了自己的所有專利。原因何在?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萬物互聯的5G時代,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
    打開APP 萬物互聯的5G時代,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 嵩鼠科技 發表於 2020-04-19 21:04:14 (文章來源:嵩鼠科技)        現在人們都在討論萬物互聯,那麼萬物互聯的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 萬物互聯——宇宙的真相
    萬物互聯本一體,同根相生皆太極。五行制化有妙用,借力卸力任東西。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本來就是互聯互通的,宇宙萬物之間有著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只不過是其中的機理還無法為我們當今的科學所認識和理解。現在人們基於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提出的萬物互聯不過是在強化這種已有的聯繫罷了。
  • 「蘋果造車」傳言再起,馬斯克自曝:曾考慮把特斯拉賣給蘋果,但庫克...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蘋果造車」傳言再起之際,「科學狂人」馬斯克自曝曾考慮把特斯拉賣給蘋果,但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連見都沒見他。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導,美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當地時間22日發推自曝:「在(特斯拉)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裡,我曾聯繫過蒂姆•庫克,想與他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以我們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 航天行雲:築就「萬物互聯」最後一塊拼圖
    5G來臨的前夜,人人都在談論萬物互聯,但僅憑地面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真的足以讓萬物都聯繫在一起麼?物聯網的核心是基於網際網路,這就好比汽車和汽油,而全球僅有5%的海洋面積和20%的陸地面積能夠被蜂窩網絡數據所覆蓋,大部分的區域都處於「無油」狀態,究竟如何解決地面通信基站無法覆蓋的部分?
  • 《遠大前程》「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收視率高,當然和主演是分不開的這部劇群英薈萃,陳思誠、佟麗婭、袁弘、郭採潔、趙立新、倪大紅、劉奕君等人演技之炸裂,故事編排之巧妙讓人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追劇追到尾聲的時候,三大亨老三陸昱晟說了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
  • 蘋果汽車:庫克拒絕收購特斯拉是要做終結者嗎
    2015 年蘋果大舉挖角特斯拉的時候,馬斯克曾經對媒體嘲諷說,「蘋果只能招我們不要的人,我們把蘋果戲稱為』特斯拉墳墓』(Tesla Graveyard)。如果你在特斯拉幹不下去,那就去蘋果吧。我可不是在開玩笑。」  那年矽谷開始熱傳蘋果秘密造車的消息。蘋果從傳統汽車行業招了不少資深人士,包括克萊斯勒菲亞特的品控主管以及戴姆勒奔馳的自動駕駛研發主管等等。
  • 萬物互聯、萬網融合:消除信息技術的壁壘還有「幾公裡」?
    如何消除信息技術的壁壘,進一步加快萬物互聯、萬網融合,成為建設科技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技術制高點。近日,隨著智能協同雲技術與產業聯盟的成立,通過智能協同雲技術,打通信息聯網發展的「任督二脈」,消除萬物互聯的信息技術壁壘指日可待。
  • CITE 2015:打造萬物互聯智能家庭新生活
    得益於物聯網的蓬勃發展,IoT正成為今日主流。在萬物互聯的大環境下,智能家居所構架的未來體系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而多年前我們關於未來智能家庭生活的美好構圖正在逐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