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問沒有給到孩子的基本信息,我就從一個相對普遍的情況來給出分析和建議。
之前有很多父母都向我發怨:「我家的孩子,和他訂目標和學習計劃時,信誓旦旦,保證一定能完成。真到執行時,又懶懶散散,目標?早拋到腦後了,怎麼「威逼利誘」都沒用。現在孩子的自控力怎麼都這麼差?」
我說,不是孩子的自控力差,問題出在咱的目標和計劃上,它可能沒有起到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和行動力的作用。
通常情況下,不容易被執行的計劃,主要存在4個問題:(1)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時,孩子沒有主動權;(2)孩子不了解目標和計劃的真正意義;(3)目標、計劃不符合孩子實際情況;(4)目標、計劃不明確、不具體。
首先,回到上面的這位家長的提問中,她說到和孩子制訂了這些練習計劃,「孩子也答應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計劃制訂的主體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其次,這個目標並不具體,看不出是否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你和孩子訂的計劃是,每天做兩道計算題,這個計劃是根據什麼目標而達成的?想要提升孩子的計算能力?他現在數學計算正確率是多少?他期望在多長時間內,把計算正確率提升到多少?他在計算時最容易出現什麼錯誤,是抄錯數,還是還是計算不熟練?如果孩子沒有一個明確的適合他的目標,任何學習計劃都只能是紙上談兵。
並且,從這個計劃中包含有學習物理題這個項目,我推斷這個孩子可能是一名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階段,他對自主的需求會比小學時期更加強烈,不喜歡由別人為自己做決定。 父母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安排了「科學有效」的計劃,有學有玩按時休息,可孩子完全不買帳,他這邊的「潛臺詞」就是:「這個目標和計劃都是你們做的,那完成它自然是你們的責任了,和我有什麼關係?」
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否則,就算他真的照你的計劃去做,最後成績提升了,他也沒有成就感,因為他會認為這是父母的勝利,不是自己的勝利。
說到這兒,可能就會有不少家長問了:「既然孩子不認同這個目標,為啥當初會答應?」
這是因為,在很多孩子眼中,先答應父母的要求,是一種最息事寧人的做法。試想一下,如果他不答應你的計劃,你是不是會繼續勸他、說服他,直到他接受為止?所以,為了避免繼續聽嘮叨,不少孩子會選擇暫時答應父母的要求。還有不少小年齡的孩子,他潛意識中是期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滿足父母的願望,讓父母高興的。但是,自己究竟有沒有實現這個期望的能力,孩子往往無法準確評估,因此只是「先答應了再說」。
面對這種情況,尤其是對已經進入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的孩子,在學習計劃的制訂和執行過程中,激發孩子的自主意願,以孩子為主體去做這件事,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目前在自己的學習問題上,還不太會自覺思考,你也可以用「提出問題的必要性+解釋原因」的方法,引發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制訂學習計劃,比如你可以和他討論:
「這次期中考試,你數學和物理成績下滑得有點厲害,爸爸媽媽看你也很著急。初二是理科學習能力拉開差距的分水嶺,如果我們現在不及時把功課落下的功課補上來,你後面的學習壓力就會非常大。對於提高你理科的學習成績,你有什麼期望和計劃嗎?你希望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幫助你?」
這個提法,其實等於告訴孩子3件事:
(1)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引起孩子的重視;
(2)學習是你自己的事,為了提高成績,你需要自己去想辦法和做計劃;
(3)爸爸媽媽和你是一起的,在你需要的時候,可以為你提供幫助。
一旦和孩子一起制訂好了合適的目標和計劃,你還需要再和他確認以下幾個問題:
和孩子確認這些問題,就是讓他知道,學習計劃是基於他自己希望擺脫學習困難,達成目標,這樣一個內心需要而制訂的——他才是這個計劃的主體。孩子有權自己思考和選擇他最願意接受的應對方法。這就會大大滿足孩子對自主和自我決定的需要,真正願意為實現這個計劃而承擔責任。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