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最怕的人就是爸爸,即便在自己的房間作業,爸爸在客廳裡讀報,倆人不在同一房間,可他一句清嗓子的聲音(後來才知道,爸爸有慢性咽喉炎),我就會開始害怕:這是爸爸的警告嗎?我今天好像沒做錯什麼呀?
正是爸爸的嚴格管教,從小我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惹火爸爸,招來一頓責打。所以,我成了鄰居眼中的「別人家的聽話閨女」「聽話孩子的榜樣」。
爸爸似乎對我的表現越來越滿意,就漸漸放鬆了對我的管束。好傢夥,沒有的約束的我就像剛出籠的小鳥,由開始的不敢相信,到嘗試性地犯犯小錯,再到後面放飛自我。除了老師要求的作業,其他的學習一概敷衍,什麼課外閱讀,什麼珠心算,都沒有看電視來得暢快!都沒有和發小玩來得開心!
鑑於,自己未養成自覺習慣的過往,我覺得能用有效的辦法養成孩子的自覺習慣,這將會是孩子受用無窮的財富。
可怎樣養成他們的自覺習慣呢?我覺得假期,就是一個好時機。
暑假,養成孩子好習慣的好時機。
可能,有的家長認為,「放養式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辛辛苦苦一學期,好不容易放了長假,應該讓他們好好放鬆一下。
其實,這貽誤了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上學的時候,學校有統一的時間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還比較規律。放假後,孩子陷入興奮中,如果沒有任何計劃安排,很容易就玩瘋了。等到開學後才發現,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一點收穫都沒有。
可能,有的家長趁著假期的時間給孩子報了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興趣班。但這樣與上學也沒有太大差別,還是沒有養成孩子自我管理的習慣。
研究表明,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擁有優秀的時間管理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從小練習。暑假,就是一個好時機。
那麼,該如何做呢?
與孩子一起制定類似於這樣的有童趣的時間表
參考時間表2
首先,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搞清楚,哪些事情是這個假期最應該做的、最值得做的?
當然不是漫無邊際的亂想。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如:身心健康類——晨練、登山等;興趣培養類——家長不一定要盲目跟風報班;生活自理類——做家務等;視野拓展類——讀書計劃、旅行安排等。
接著,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暑期日常作息時間表。
需要注意的是,這份作息表,儘量和上學時間相近,這樣假期結束時,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重新調整了。
最後,以各類獎懲的方式催促孩子執行作息表。
製作作息表很容易,關鍵該如何執行?畢竟只執行一兩天,是沒有效果的,需要堅持。可假期時,大部分家長沒有時間監管孩子。所以,與孩子商量,設立適當的獎懲就很有必要。比如設立「成長銀行」為孩子累分,並在此期間設立一些目標分,每達到目標分進行適當獎勵。當孩子實踐了表中所訂計劃,一項一項累分;當孩子違背了自己訂的時間安排,一項一項扣分,並適當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