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沙發薯條症候群」集中爆發:
手機、電視控;零食,北京癱;作業不做,睡眠顛倒……
這樣下去,這個暑假恐怕又要荒廢了。
關於這一點,國外教育學家提出了兩個概念:
▶ 一個叫 Summer Slide(暑期滑坡)
▶ 另一個叫 Summer Learning Loss(暑期學習退步)
不過,換個角度看,暑假也是孩子「彎道超車」的一個好機會。
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每年暑假,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會有一些學生脫穎而出⋯⋯
學霸們也心照不宣:日常學習能拉開的差距不大,但暑假一定是偷偷變優秀的好機會!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暑假近兩個月,孩子們之間會拉開多大的差距?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亞特蘭大 3000 名學生所做的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表明:
❶ 過完一個暑假,孩子們的成績平均倒退一個月;
❷ 數學成績比語文下降得更明顯;
❸ 高年級孩子的成績下降程度更大。
牛津大學關於暑期學習的研究也表明,一個暑假,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平均下滑 30%。
這就意味著,到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實際上遠不如他們上學期離校時的學習水平。
有人會說,暑假不就是讓孩子玩的嗎?幹嘛放假了還老提學習?
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假期落下了,事後彌補的代價是昂貴的。
有研究估計,在美國,每個小學生每年暑假後返校的補課費超過 1500 美元,在整個 K-12 期間(幼兒園、小學、中學合在一起的統稱),補課費超過 18000 美元(Fairchild & Boulay, 2002)。
所以,與其新學期開始,再來擔憂孩子的排名,再花重金給孩子補習,不如假期做好規劃。
這不是給孩子、家長加載,而僅僅是不希望孩子的暑假在毫無規劃的情況下,像幻燈片那樣,一划拉就過去了。
為減少這種損失、縮小孩子因假期帶來的學業差距,非營利組織「美國暑期學習協會」(NSLA)給出一些基本建議:
1. 每天的生活和學習要有計劃
暑假,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改變就是不需要上學。
所以,規劃好每天的生活是首要任務,學習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針對孩子暑期瘋玩的情況,NSLA 鼓勵父母,應與孩子達成默契,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假期學習計劃,讓他們在夏日裡繼續學習。
對於年幼的孩子,時間觀念還不是特別強,家長可以 DIY 一個時鐘,把計劃和時間用顏色緊密地關聯在一起。
如果覺得文字太單調,也可以採用圖片+文字的形式。很多幼兒園的日程安排都採用這種形式,孩子看了接受程度應該會更高。
2. 父母要參與孩子的假期管理
家長覺得孩子皮,暑假難管,主要是孩子的能量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研究表明,孩子的體適能堪比鐵人三項,不讓他充分放電,他肯定會不斷「搞事情」。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假期裡要做的趣事,也可以參照美國孩子暑假要做的 100 件事(微信回復「100件事」即可獲得中文翻譯版)。
你會發現這 100 件事中,有七八十件都是「玩」,去遊泳,去打球,吹泡泡⋯⋯
這份清單,看似「無腦」,其實背後卻藏著美國家長希望孩子時刻保持學習狀態的良苦用心。
相信這 100 件事都打了勾,孩子的暑假也開心、充實地過完了。
3. 最好能給孩子創造一個集體學習的環境
為什麼放暑假了,很多上私立幼兒園的媽媽還是會堅持送孩子去幼兒園?
原因就是想給孩子創造一個集體學習的環境。這裡的學習可以理解為「成長」。
你想,近 2 個月的暑假,不去幼兒園,孩子在家隨心所欲,作息混亂,缺乏同伴交流,開學後還要經歷情緒上的適應,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當然,不一定非要去幼兒園,能通過其他途徑,為孩子創造集體學習的環境,也是可以的。
4. 每天該做什麼,還是要堅持
前面訂好了計劃,後期要堅持執行。
不過,假期人容易懶散,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影響計劃的執行。
比如,有的孩子放假期間,晚上不願睡,早上不願起,一覺能睡到上午九十點鐘。
假期偶爾睡個懶覺,也沒什麼大不了。天天如此,等到假期結束,孩子想要恢復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重新調整生物鐘就比較費勁了。
而且,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學習⋯⋯什麼都跟著亂了。
所以,每天該做的事,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假期模式」。可以比平時稍稍寬鬆一些,但每天該做什麼還是要做。
看完這篇文章,很多家長會發現:啊,原來全世界的小孩暑假裡都在學習!
沒錯。暑假要玩得開心,也要重視學習,是全世界小孩都在遵守的「潛規則」。
在這個您可以自己做主的假期,讓孩子過得更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