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生兒溶血病在ABO和Rh血型系統中比較常見,在二胎以上中發生的概率更高。我國已進入「二孩」時代,在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前夕,專家提醒,要重視孕前檢查和定期產檢,確診有發生溶血病風險的,要進行專項篩查與監測,制定宮內以及分娩後幹預、治療方案。
寶寶的誕生給家庭帶來無比喜悅,寶寶的健康成為父母心中最大的牽掛。有些寶寶出生後,皮膚越來越黃,這種情況稱為新生兒黃疸。大部分新生兒的黃疸是生理性現象,會逐漸消退,但是有部分寶寶出生後黃疸越來越嚴重,醫學上稱為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以下簡稱新生兒溶血病)。
ABO血型系統中比較常見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由於母嬰血型不合,母親體內產生與胎兒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體,這種抗體通過胎盤進入到胎兒體內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孩子的血型是由父母雙方決定的。舉個例子,爸爸是B型血,媽媽是O型血,那就可能生出O型或者B型血的寶寶。如果寶寶是B型血的話,會有一定機率因為和媽媽的血型不合導致紅細胞破壞,進而產生新生兒溶血的症狀。許多父母都以為,ABO血型不合是導致新生兒溶血的唯一原因,但事實並非如此。
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參比室主任向東教授告訴記者,人類的血型系統非常複雜,除了常見的ABO血型系統之外,目前已知有32種人類血型系統,包含約兩百八十餘種血型抗原,其中部分血型系統也能導致嚴重的新生兒溶血病。有些父母只關注由於ABO血型系統所導致的新生兒溶血,而忽視了其他血型系統帶來的潛在風險。
二胎新生兒溶血病概率高
胎盤猶如一道天然屏障,一般而言,即便準媽媽和胎寶寶的血型不一致,也很少會出現新生兒溶血病。不過一旦準媽媽是O型血,就可能發生新生兒溶血病。醫學上,人體血液中的紅細胞如果缺少某種血型抗原,血清中會天然產生相應的抗體,好比A型血的人會產生抗B 抗體,B型血的人會產生抗A抗體,這兩種抗體一般是免疫球蛋白M性質的,個頭太大,是不會通過胎盤屏障的。而O型血人懷孕時產生的抗A抗B抗體一般是免疫球蛋白G性質的,體態輕盈,可以輕鬆穿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寶寶血液循環,對非O型血胎寶寶的紅細胞進行攻擊破壞。
新生兒溶血病不僅在某些血型系統中常見,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的發病率亦會隨著母親懷孕次數的增加逐步提高。這是由於準媽媽妊娠中後期會有少部分胎寶寶紅細胞進入其體內,誘發產生更多的免疫性抗體。如果這位準媽媽生完一胎之後,不再進行輸血或者生育第二胎,留存在其體內的這些免疫性抗體對她的健康是不會有影響的。若她再次懷孕,寶寶的血型和媽媽不同,這時媽媽體內的這種紅細胞抗體就可能引起二胎寶寶溶血病。
把握好產前和產後兩道關
一般來講,ABO溶血病的臨床表現多數較輕。Rh血型系統溶血病症狀更嚴重,可能會發生膽紅素腦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發現、及早幹預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向東教授表示,這就要求孕婦或備孕婦女積極做好血型血清學相關的產前檢查。
現代醫學科技可以做到風險評估和相應的治療方案。定期和規律的產檢,可以及時發現母嬰的異常情況。經確診有發生溶血病風險,要嚴密監測準媽媽的抗體效價,並且開始檢測抗體及效價的時間、複查效價的周期都要嚴格遵守;發現準媽媽抗體效價大幅度升高,要參考胎寶寶的發育狀態,制定幹預方案。對於有血型相關抗體的高危孕婦,產後也需通過相關檢查,密切觀察黃疸情況和貧血程度。因此,只要把好產前和產後兩道關,大部分寶寶都可以得到確診和有效的治療。(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