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患罕見病,臨終前口述遺願捐獻器官:就當我從未來過

2020-12-27 歷史回憶室

越長大才越會明白生命的意義,才會知道活著有多難,生命有多美好。如果說出生是人的起點,那麼死亡便是每一個人的終點,走向終點是每一個人不可避免的結局,當我們走到終點時便是塵歸塵、土歸土,記得我們的只有我們的親人朋友。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筆者想這是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在思索的問題,前人也為我們做出了解答,大禹治水路過家門而不入、秦始皇統一六國,他們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一筆,後人每每讀到他們的事跡,心情都會激蕩,他們仿若是我們前行道路上的明燈。

小時候,我們會被問起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或許會說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或者說想成為歷史上各種英雄那樣的人,只因為那時我們有一腔敬佩之情,還未曾經歷些什麼困難,承擔些什麼責任,當我們面臨生命這個問題時,才會開始思考人活著的意義。這是一道開放題,沒有明確的答案,每個人都會用自己不同的人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北大女博士的生平

北大女博士姓婁名滔,1988年出生,湖北恩施人,是一位土家族的姑娘。

2007年她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成為了一名歷史系的學生,此期間學習成績一直位列全班前三,由於學習成績優秀,2012年被保研,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學習世界上古史,2015年她又以筆試面試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成為一名博士生攻讀古埃及史。

這就是婁滔前二十八年的人生,與當代的同齡人一樣,走在固定的軌道上,努力學習知識,畢業後進入社會,努力工作,與已經談了好幾年的男朋友步入婚姻的殿堂,隨後生下兩人愛的結晶,承擔起撫育後代的責任,當孩子長大後看著他們成家立業,隨著孫子孫女的誕生,共享天倫之樂。

然而前行的步伐卻戛然而止,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打亂了這個軌跡。

2016年1月,她身體不適,去醫院做檢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協和醫院替她做出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俗稱漸凍症

此後她的人生偏離了她設想的道路,縱然前路變數很多,然而此刻卻連變數的時間都不再給她,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但是卻已經看到生命的終點。

與男友分手

婁滔在得知自己所得病症後,與正在談戀愛的男朋友分手了。她已走到時間的盡頭,而她的男朋友以後的人生還很長,愛情不是一個人的全部,現在分手雖然會難過,但是時間會抹平一切,多年之後想起她,或許只會唏噓一陣。

今生有緣相遇,無緣相守,只願你餘生幸福,筆者想婁滔是豁達的,是懂得愛人的,明白愛一個人不是佔有他,而是要讓他幸福,既然自己已經無法給他幸福,那麼便放開他,遠離他,不再出現在他的人生中,往後他會遇見他的歸宿,兩兩相忘是他們此刻最好的結局。

謝絕同學探望

生病期間她還謝絕很多同學的看望,她希望,自己留在大家心目中的是一個健康美好的形象。

每個人都會生病,這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同學們還年輕,校園孕育著中國未來的種子,這裡洋溢著的是純真、青春、熱血、希望,洋溢著一切美好的情懷。

與疾病抗爭的過程是艱難的,情緒是不受控制的,人也極度敏感著,身體的不適會直觀地反射在外在的形象上,毫無血色的面孔,萎靡的精神,這一切的不美好事物她不願帶給她的同學。

她有她的堅持,二十幾年的生活,她沒有留下什麼,校園是她付出心血的地方,是她理想的殿堂,她希望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多年後,當大家已經歷盡世間一切後,想起她時,只記得她是校園裡那個美麗的姑娘。

現實是殘酷的,美麗的容顏會化為枯骨,如此想來,她也是幸運的,雖然往後的餘生她已不在,但是她活在了美好的回憶中,她永遠以年輕美麗的形象出現在記憶裡。

病情惡化

2016年10月,她的病情不見好轉,她明白自己剩餘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父母養育之恩恐無法報答,只有在有限的日子裡陪伴父母,一全自己的一片心意,也為了不讓自己的家人為照顧自己而奔波兩地,與父母商議後,將她轉回了湖北恩施的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做保守治療。

治療期間,她想得更加透徹,時間是不容辜負的,既然來這世間走一遭,所喜愛的便要堅持,剩餘的每一秒都不能浪費,於是在看病之餘,她常常捧著一本書看著,汲取著書中的知識,雖然她看不見自己往後的餘生,但是卻可窺書中的一生。

她的病情卻越來越惡化,但是她依舊沒有放棄學習,在家人的幫助下,她通過聽音頻的方式進行學習,聽完了60部中外名著。

可是病情發展到最後,她連吃飯、張嘴的力氣都沒有,2017年1月,因為大腦缺氧導致深度昏迷,她住進了ICU重症監護室,由於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只能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雖然她一直十分堅強勇敢,對於自己的病情也十分理智,但生命面前人人都是渺小的,隨著病痛的加重,她情緒越來越不好,多次表達不願拖累家人、想早日解脫的願望。她的父母不願意看著女兒受罪,經過商量後,滿足了她的願望。

留下遺囑

離開人世之前,她留下了一份口述的遺囑,上面寫著:「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

請遵循我的意願: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剩餘肉體,火化後請將骨灰撒進長江,不要修墳頭、佔用任何地皮,不要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不要舉辦任何治喪儀式,更不要收取親朋好友、任何人的慰問金。請讓我靜悄悄地離開,不留任何痕跡,就如我從來沒來過。

這份遺囑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催人淚下的言語,筆者只在其中感受到了婁滔的尊嚴,那是一種氣節,沒有什麼高尚的情懷,只是一種生而為人的氣節。

她的字裡行間中透著一種純潔,沒有被世間影響,像一股清流一般,沒有道貌岸然的虛偽,也沒有沉淪於情感的漩渦,陷入執著,仿若藍天白雲下,有一陣風忽然而至,又忽然而去,乾淨而爽朗。

小結:

筆者驟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可能不夠深刻,但只是想表達此時此刻的想法,人活著的意義在於尋找我們本身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一個縹緲的東西,不是你想尋找它便能夠尋找的到,它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挫折、困難或者苦難,但是我們要想自己此生不虛此生,沒有遺憾,便要像勇士一般直面這些困難,在前行的道路中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性格、擁有自己的道路、擁有自己的思想,意義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需要我們每個人自行去體會。

就如北大的女博士,她不曾想到她的生命會如此短暫,還有太多的事情沒有去經歷,但是她卻正視自己的困難,在有限生命的最後時刻悟出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不以生命長短為標準,而以生命質量和厚度去衡量。

相關焦點

  • 北大考古女博士患絕症,臨終遺願捐贈遺體:當我從未來過這個世界
    死後捐獻器官、遺體,甚至被可稱為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實,對於現代醫學和人體科學研究而言,人的軀體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但我國因為受傳統喪葬文化影響,可供研究的遺體數量極少,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制約了相關研究的發展。不過,隨著近代以來,各種思潮湧入中國,現代化技術和唯物主義思想逐漸成為主流。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留下捐贈器官遺囑 大愛義舉讓生命之花綻放
    近日,北大女博士婁滔罹患「漸凍症」,留心願捐獻人體器官一事牽動人心。年輕美麗的生命消逝,無疑是最大的悲劇,但在這起悲劇的背後,也讓我們看到了最大善意的美好。  「漸凍症」,學名叫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不知病因的罕見絕症。一年多來,「漸凍症」逐漸侵蝕婁滔的肌肉和運動神經,如今的婁滔,每天躺在病床上,已經失去了對身體的控制力。  「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
  • 祭拜了老友 她立馬籤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田貽明去年6月體檢查出患肺癌,今年1月21日去世。按照遺願,完成了遺體捐獻。「老田,你的眼睛一直保護得很好,現在給需要幫助的人帶去了光明!」向澤潤對著碑上老伴的名字說。 △秦孃孃(綠衣)祭拜老友,一旁是田貽明的愛人向孃孃。這次陪她一起來的,還有田貽明的三位老友。
  • 80後女博士患絕症病逝,臨終遺願捐贈遺體:就當我沒來過這個世界
    想著說在寢室休息下,吃點藥,過幾天就沒事了。但是過了四五天後,婁滔似乎不見身體好轉,反而感到更加不適,於是婁滔來到醫院進行檢查。 婁滔患的是運動神經元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漸凍人症」。聽到這一消息後,婁滔腦子一片空白,自己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要邁入死亡了。患病之後,婁滔甚至一度想要自殺來了結自己的生命。一個月後,婁滔為了不拖累自己的男朋友,主動和他提出了分手。 婁滔也沒有再去上課了,班上的同學知道後,紛紛給婁滔留言叫她要堅強要加油,表示要去醫院探望她。
  • 11歲小學生臨終前捐器官救人:曾夢想當兒科醫生
    中新網6月10日電 近日,深圳11歲小學生梁耀藝臨終前捐器官救人的事跡引發關注。據深圳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高敏介紹,小耀藝生前的願望是當一名兒科醫生,醫治更多患病的孩子。  「媽媽,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媽媽李群一開始沒聽懂,她再次問兒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小耀藝說,「把我的器官捐出去。」
  • 【走心】謝謝你,曾經來過這個世界!
    強忍喪子之痛父親徐朋和母親林春桂在器官捐獻知情同意書上簽了字遵從孩子生前的願望捐出兒子的肝臟、雙腎和一對眼角膜當天,五場生命接力賽在多家醫院同步進行漢漢的大愛醫生診斷他得了一種罕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漢漢的母親林女士回憶孩子患上這種病後「在椅子上坐著坐著就會掉到地上」「到了小學二年級,他就不能動了之後再也沒有去上學」多年來
  • 鄭州民警樊樹鋒倒在防疫崗位上 家人遵照遺願捐獻器官
    抗疫17天後犧牲,家人遵遺願無償捐獻器官2月11日,已經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17天的鄭州市公安局東風路分局社區民警樊樹鋒因過度勞累導致顱內大面積出血,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按照樊樹鋒的生前遺願,器官無償捐獻醫院,去幫助更多急需的人。2月19日中午,樊樹鋒家人和單位代表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參加了樊樹鋒器官捐獻儀式。1981年出生的樊樹鋒是一名共產黨員,三級警督警銜。2005年參加公安工作,加入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2016年來到東風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治安二中隊擔任白廟村社區民警。
  • 中國器官移植之父夏穗生在漢辭世,遵從遺願捐獻角膜
    中國器官移植開創者之一、同濟醫院夏穗生教授4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95歲。遵從夏老生前遺願捐獻角膜。在我國,每年有超過兩萬名患者因為各種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讓生命之花再次綻放。從出生僅4個月的嬰兒,到古稀之年的老者;從單獨的腎臟移植到多器官聯合移植,目前,我國已實現包括心、肺、肝、腎、胰腺、小腸在內的胸、腹腔臟器移植。
  • 英青年「臨終遺願」清單:登長城位列第四
    英國《每日郵報》21日晨報導稱,一項調查列出了人們在臨終前最想做的事,而這50大遺願清單中,成為百萬富豪、看北極光、到長城走一趟都居於前列。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一場暴病和意外都可能終止生命。當你回首往事時,會因怎樣的「臨終遺願」尚未實現而悔恨呢?英媒體調查年輕人的「臨終遺願」,為您揭曉英國人的遺憾。
  • 廣西癌症男子捐獻遺體遺願實現 生前曾為妻徵婚
    廣西癌症男子捐獻遺體遺願實現 生前曾為妻徵婚 2015-08-08 19:10:497日晚上,李峰輝因病去世,而他的遺願也與當晚得到了實現。據了解,這是北海市第一例成人捐獻眼角膜者。  今年38歲的李峰輝此前在知道自己身患癌症後,為了不拖累妻子,堅決與妻子離婚,並通過當地媒體和參加電視節目多次為前妻徵婚,希望可以幫助前妻圓一個「婚紗夢」。從小得到社會愛心人士幫助的李峰輝計劃捐獻遺體和人體器官,以回報社會,但因沒有直系親屬籤字一度無法如願。
  • 深圳一退役軍人患白血病不幸離世,生前做了一個大愛的決定!
    按照鍾麗娜生前遺願,當日凌晨,在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主持下,深圳大學總醫院醫護團隊、醫務部門、深圳大學代表、患者家屬及朋友為鍾麗娜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鍾麗娜的遺體由家屬轉交給市紅十字會,並與深圳大學協調作為無言的「大體老師」,協助深圳大學醫學部開展教學工作。
  • 專訪北大醫院丁潔 | 不罕見的罕見病:更多孩子本可儘早確診
    不罕見的罕見病Alport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病,又叫遺傳性進行性腎炎,臨床特點是血尿、蛋白尿及進行性腎衰竭。由於部分患者可合併感音神經性耳聾等腎外症狀,學界曾經將其稱作眼耳腎症候群。1875年,英國醫生Dickinson首次報導在一個家族中三代人患血尿症。隨後20多年的時間裡,兩位英國的醫生分別發現了血尿家系。
  • 深大總醫院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捐獻遺體
    鍾麗娜生前在家屬的陪同下親自到深圳市紅十字會籤署文書,希望能將遺體捐獻給深圳大學,作為學生進入醫學殿堂第一門課的「無語體師」。 18日凌晨,在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主持下,深圳大學總醫院醫護團隊、醫務部門、深圳大學代表、患者家屬及朋友為鍾麗娜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
  • 心懷人間大愛捐獻器官,他深情告別世間
    與此同時,周先生的心臟、肝臟和腎臟,已通過國家人體器官計算機分配共享系統分配結束,找到了不同的受捐者,經過器官移植手術後將繼續「工作」。 截止記者發稿時,周先生的肝臟已成功移植到受捐者體內,手術非常順利。 二十二年前,18歲的周先生從河南來到新疆,在博樂的建築工地開始了新生活。
  • 「我也要捐獻器官,感恩社會」
    器官捐獻受益者講述自己的幸運:是愛心人士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 女大學生捐獻腦死亡媽媽器官:尊重媽媽生前的選擇
    女大學生捐獻腦死亡媽媽器官19歲女大學生邊夢涵完成媽媽遺願,將媽媽的一個肝臟、兩個腎臟和一對眼角膜捐出。她說媽媽樂於助人,是個熱心腸,生前就表示過要進行器官捐獻。
  •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我登記了器官捐獻」
    「與其死後燒成灰,不如留給有需要的人,遺體只是遺體,沒得靈魂,把器官捐獻出去,或許才是對生命的延續」。朋友如此輕描淡寫地說道,讓我覺得她去做器官捐獻就像去菜市場買菜一樣簡單。真的很意外,她應該是我認識的人中,至少我所知道的,第一個去做器官捐獻登記的人。
  • 殘疾修鞋匠為感恩欲捐獻遺體和器官
    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取走我的遺體、捐獻我的器官。」  身體殘疾 拜師修鞋  史長友今年55歲,家住瀋陽市新民屯鎮寬場村,3歲時因為感冒發燒住院後,落下了小兒麻痺後遺症,雙腿肌肉萎縮,從此再也不能站立,只能靠拄拐行走。  但史長友是個樂觀堅強的人,7歲時他每天拄著拐杖到村裡的小學讀書,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 兒子同意器官捐獻,父親卻遲遲不肯籤字,背後的原因讓人淚目
    去世前,媽媽將自己的心臟捐給了黑衣男子。電話裡,一位母親哽咽的說道:我女兒出了車禍,我想捐獻她的器官,她那麼聰明漂亮,能歌善舞,學習又好,我不想她就這麼白白走了……求您千萬幫幫我……!於是,她義務成為了中國第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從此,高敏過上了與死神賽跑的生活。
  • 杭師大一年輕學子患白血病去世,按其遺願遺體捐贈醫學院
    杭師大一年輕學子患白血病去世,按其遺願遺體捐贈醫學院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09-04 08:03:54 星期五    浙江日報訊 「吾兒孟磊,因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今晨與世長辭……為回報社會,也為了讓吾兒回到生前學習生活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