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會奉行一個原則「及時行樂」,覺得人生短暫,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都去做那些自己喜歡的事。從小到大這一路誰勸解也不聽,選擇的標準都是「我樂意」。
小時候喜歡畫畫,高中就算全家人反對也要學美術。選擇了藝考,只身前往杭州求學。獨自在陌生的地方幾乎和家人斷了聯繫。
因為自己承擔著很大的壓力在做這件事,所以平時練習非常努力,用比別人多雙倍的時間在畫。平時練習感覺畫得還可以,但一到考試就腦子空白。越接近高考整個人越慌亂,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退步。藝考那天,感覺考場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走入就要吞噬我,當時只是按照步驟草草的完成,然後迅速撤離,導致高考成績也比平時成績低很多,和自己想上的學校失之交臂。
後來讀大學,再回想起藝考階段,那個時期其實家人是不同意我學美術,我自身背負太大的壓力,急於去證明自己,把所有的功利心都放在了畫畫這樣一件極度需要鬆弛的事上,反而事與願違。
上大學後開始寫作,資訊時代,碎片化、快餐化閱讀盛行。有時候在看到媒體一些粗糙又淺薄的文字被追捧,會對寫作這件事失去信心。
身邊也有個朋友為了寫作放棄了原本謀生的工作,短期內出版了書籍,收割了一波名利,彼時她不過才25歲。有次偶然看到她發的文章和我曾經在雜誌上看到過的另一個作者的文章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七十,有點驚訝。如此明目張胆的抄襲,竟然是來自一個把寫作當成信仰的作者之手,讓人愕然。
回想自己藝考的那段時間,我當時也是把畫畫當成信仰,但是因為沒有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績,藝考結束後幾乎一年我都不願拿起畫筆。人一旦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是很有力量的,但同時也是很脆弱的。為了實現理想而去做了一些違背理想的事,這就本末倒置了。
執者失之,大部分珍貴的東西都是很脆弱的,是不足以去抵擋世事的。就像很親密的夥伴是不適合一起做生意的。因為足夠親密的朋友給予你的是「理解」,這樣的東西太珍貴了,是需要人去保護去經營的,它很難被摻雜進利益關係。
李斯本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個防空洞,也遲早有一份黑暗。一旦有了愛就有了弱點,更容易被中傷。我寧願相信生活的本質是苦澀,這樣我才能懷著感恩的心去對待所有珍貴的人和事,把他們當成生活的恩賜去小心呵護。
比起那種極端的理想主義者,我更喜歡像水一樣「高處高平,低處低平」的人,因為他們才是最能拎得清現實與理想邊界,用理性去掌控全局的人。
如今我相信「來日方長」,我寧願走得慢一些、穩一些,來保護生命裡這些珍貴又易碎的事物不被折損,讓他們長長久久的在我的生命中閃著光。我知道終有一日,我會踏著最虔誠的腳步而來,親手觸摸到這束光。
文章配圖均來自網絡
「相信來日方長,便謹慎勤奮步步為營;相信旦夕禍福,便及時行樂向死而生。人生觀就是我們對命運押的賭注。健康、家庭、青春、愛情……統統仰賴命運高抬貴手。努力自然是可貴的,但在概率裡偷生,更要明白幸運二字的可貴。」
作者簡介|春藏 :寫作者。我想把我看到的清澈與明亮,我經歷的孤獨與掙扎,都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