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陸續開學啦,又一波新生家長,估計心裡在上下打鼓。 幼兒園主要是孩子邁向集體生活,分離焦慮隨著時間很快就能克服了,但是孩子上一年級,是個不小的轉折點。因為要正式開始10多年的學習生活了,所以孩子幼小銜接時候一定要做好。
前幾天和朋友討論了一個問題:爸爸和媽媽,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我當時給朋友說真沒必要必須一個人管;或者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也不一定非得是工作之餘精力更多的那個。
最好是「更願意管孩子」的那個有意願的那個人來管,因為她會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花時間觀察孩子,有更多的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總結規律技巧。
但是如果願意管的那一方工作比較忙碌,那這個時候就需要夫妻雙方共同討論協調,然後分工合作。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媽媽能夠體恤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比較寬容,對待孩子的學習做不到嚴格或者堅持,但在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好的學習習慣遲遲沒養成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感到無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還能為孩子做什麼?能替代他嗎?
其實,這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習上具體的問題交給爸爸來負責。
爸爸來制訂具體的戰術,和孩子一起堅持習慣,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考試不及格,自己也很沮喪,這時候,家長不要指責。
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雖然自己也願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績,但是更願意他開心。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之後,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找到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導致丟分的小習慣,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制訂改正壞習慣的計劃表,並且堅持下去。
記得之前在一本書上看過這樣一個描述:說媽媽因為平時帶娃就比較多,要應付熊孩子各種事兒,到輔導功課這兒的時候,很容易把積壓情緒,一股腦地發洩出來; 反而平時對孩子日常生活參與少的爸爸,更能就事論事的輔導功課,簡單直接解決問題,不摻雜其他情緒……。
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育兒生活中參與比較少的爸爸會是承擔這個任務的優質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