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公共需求高速增長期
2005年4月27日
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政府需求導向出現了逆轉,政府公共需求已處於主體地位,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0.5%,而有關私人(企業)需求的政府支出比重卻降至39.3%,進入21世紀以後,政府公共需求仍繼續保持超高速的增長勢頭。政府公共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充分說明,政府在基本完成推動市場經濟改革使命後,正在回歸履行公共職能的軌道。
社會總需求由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構成。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國與不同私人需求相關的基本建設投資的增長勢頭非常迅速,製造業、貿易餐飲行業的年均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2.2%、15.5%。1996年至2000年,滿足公共需求的基本建設投資呈現高速增長,交通與通訊業、衛生體育與社會福利業以及教育文化業的年均基建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8.1%、15.8%和18.5%,顯然要高於全行業基本建設年均12.6%的增長速度。與同時期的私人需求基建投資增長速度比較發現,滿足公共需求的投資勢頭通過1995年這個拐點,與私人需求投資基本呈現逆方向的增長趨勢。
公共投資的迅猛增長建立在日益擴大的公共需求基礎之上,而社會公共需求則是由個人公共需求和政府公共需求構成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的公共需求均呈現出十分強勁的上升傾向。
1981年至1990年,政府直接和間接滿足私人需求的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54.8%,而同期政府的公共需求支出僅佔39.3%。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政府需求導向出現了逆轉,政府公共需求已處於主體地位,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0.5%,而有關私人(企業)需求的政府支出比重卻降至39.3%,進入21世紀以後,政府公共需求仍繼續保持超高速的增長勢頭。政府公共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充分說明,政府在基本完成推動市場經濟改革使命後,正在回歸履行公共職能的軌道。
政府公共需求的增長建立在個人公共需求的基礎之上,而個人公共需求的增長又是與個人的收入水平相一致的。1993年之前,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均超過50%以上;1994年以來,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開始低於50%,2001年降至37.9%。由於恩格爾係數僅僅反映的是個人食品消費的比重,不能全面概括個人的全部消費內容,所以我們對恩格爾係數進行調整,將個人衣著、個人家庭設備等消費因素考慮進去,構成個人的私人需求比重(或稱擴大了的恩格爾係數)。20世紀90年代以後,城鎮居民的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均一路攀高,但是兩類需求在個人總需求中的比重卻出現相反的走勢。1990年至1995年期間,個人的私人需求比重開始下降,而個人公共需求比重則大幅上升,特別是1995年後的六年,年均公共需求比重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相當於過去五年公共需求比重的總增幅。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給中國人民所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生活已從滿足吃穿的溫飽階段正在向追求精神層面的小康社會悄然過渡,出現邁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轉折。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我們樹立了科學發展觀,力求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顯而易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構成了公共需求增長的客觀基礎,因此公共性需求的發展必將成為市場需求發展的主流,中國正在步入公共需求的大擴張時期。在此認識基礎上,我們應當以滿足人民不斷增加的公共需求為宗旨,最大限度地開放公共品市場,科學地調整公共品的供求及組織結構,以期解決中國長期以來的消費不足頑症,並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矛盾。(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 劉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