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我們都想知道孩子的成績,到幾年級才真正定型,家長不用管了,不用這麼辛苦地督促孩子寫作業,輔導作業。但是,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小學成績好,初中也可能會掉隊;初中成績好,高中也會掉隊。學習難道永遠沒有定型一說呢?
在重點高中,我見過不少學生因為心理問題或者其他問題而掉隊的情況,這些學生都是初中學習的佼佼者,有的甚至是高中的前幾名,依然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休學甚至是退學,到了大學,也有很多學生成了「985廢物」,甚至北大清華退學的學生,每年也有不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習確實沒有定型一說。
從小學的角度看,我覺得三年級和六年級是一道坎,能來看孩子之間的差距!為什麼這麼說?聽我來解釋。
一、小學一二年級,差距不大
小學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見過「學渣」,孩子每次考試,基本上都是90分以上,甚至是「雙百」,班級平均分在90分以上也很正常。這是因為一二年級學習的內容,少而且又簡單,有的學生幼兒園就掌握了,小學一二年級就可以「吃老底」,再加上家長普遍比較關注,學校進度也非常慢,所以孩子如果考不到90分以上,就一定存在某些問題。
二、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天上地下
孩子真正拉開差距的第一個分水嶺是三年級!
孩子上了三年級,似乎一下子「變笨了」,上課聽不懂了,作業做不對了,成績直線下滑了。這是因為到了三年級,語文開始加正式的作文,英語也開始進行,數學對計算的要求也高了,對孩子的要求提高了。如果一二年級沒有打好基礎,沒有養成比較好的學習習慣,三年級就會遇到問題,而且這個時候,兩極分化也嚴重了,好學生收到的鼓勵和表揚越來越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而差生則開始自暴自棄了。
順利度過三年級的學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到了六年級,還會是一道坎,這個時候,對孩子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要求更高了,而孩子已經開始了「青春期萌動」,變得不聽話了,犟嘴甚至是撂挑子了,孩子越來越難管,和家長對著幹,家庭矛盾也越來越多了,如果處理不好,這個時候的成績,依然會出現「斷崖式」下滑。
孩子成績滑坡,滑的是成績,缺的是習慣,小學階段,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好也是暫時的,那些專注力強,學習效率高,學習習慣好的孩子,才會持續發展。
三、小學拼家長,初中拼學習,高中拼自己
小學三年級和六年級,孩子之間容易拉開差距,但是學習,沒有定型一說,因為逆襲很難,但是成績下滑卻非常容易,因為影響學習的因素太多了:家長、老師、朋友、社會、個人等,某一個環節出錯,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成功的孩子, 非常相似,失敗的孩子,各有不同!整體而言,我認為:小學拼家長,初中拼學習,高中拼自己。
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的配合至關重要,那些小學開始掉隊的孩子,問題十有八九出在家長身上。家長不懂教育,不會教育,沒有時間陪孩子,沒有精力陪孩子,甚至出現家庭破裂,這些都對孩子的成績產生非常大,甚至是最大的影響。
初中階段,是孩子學習態度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家長開始輔導不了孩子了,孩子的自主意識也增強了,尤其是初二和初三,如果孩子知道學習,認真學習,成績一般不會差,而這個時候,不想學習的孩子,會被徹底放棄。中考50%的錄取率,讓那些學習態度不好的孩子,提前無緣高中了。影響孩子學習態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學校的因素不可忽略,有一群拼命學習的孩子,和一群比吃穿,玩遊戲,談戀愛的同學,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初中學校成績差距,遠比小學差距大得多。
高中階段,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更高,這個時候,你學習不努力不行,只努力也不行,高中不僅要想學習,更要會學習,會學比學會更加重要,那些死學硬背,循規蹈矩的學生,到了高中會慢慢掉隊。到了高中,能有40%左右的學生考上本科,而且還包括民辦本科,如果能考上211大學,那就超過了95%以上的同齡人,如果能考上985大學,基本上超過了98%的同齡人,考大學,遠不是你想像中那麼簡單。
所以,培養孩子,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是一個長期的工程, 要當成一份事業來做,不要抱怨學校老師怎麼樣,不要被網上那些博眼球的視頻帶偏了,教育的競爭是十分殘酷的,你抱怨也沒有什麼用,結果不會陪你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