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佛說諍女之宿緣

2020-12-17 重樓逾陀

昔時,佛與大比丘們一起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遊化。當時,提婆達多懷毒害之心,誹謗佛,還自認為有理。眾人呵叱他,天龍鬼神、梵天、帝釋天及四天王也明白告知:「不要對佛有懷害之心!不要誹謗佛!佛是三界至尊,具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三達智,心無掛礙,天上天下一切眾生無不歸依佛。為何要誹謗佛?謗佛,會遭無量罪。你想要毀佛,就如同想要舉手擲日月,或以一微塵就想超越須彌山,又或如想持一毛髮穿越虛空,是不可能的。」提婆達多聽聞此語,還是不願意改變心意。

這時比丘們請示佛:「提婆達多為何有那麼深的仇怨,心懷冤結如此難解?」

佛告訴比丘們:「提婆達多不但今世誹謗佛,過去生生世世也是如此!

過去久遠劫前,有一梵志,擁有無數財寶,他有一女兒,長得端正殊妙,無與倫比。這位富有的梵志想將女兒許配給最有智慧且博通經論之人,於是請五百位梵志接受他的供養三個月,然後從中觀察他們的學養、智慧。這五百人中,有一梵志博通三經五典,對於所有問題皆能一一釋疑,堪稱智慧第一,但年老衰朽,相貌醜陋。大富梵志夫妻為此愁憂不已,女兒更是心懷憂惱:『怎能嫁給這樣的人?這跟嫁給怨鬼有什麼不同?該如何是好!』

正當此時,有一位自遠方來的少年梵志,相貌端正,聰明有智慧,通達三經五典,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能預測災變吉兇,通曉六博、醫道,且具慈悲喜舍之心,對一切眾生,包括蜎飛蠕動、人物之類,皆能慈悲護念。聽聞大富梵志供養五百位梵志三個月,要從中為女選婿,於是前往造訪,與這五百位梵志一一辯論詰問,五百梵志皆辭窮,無法回答,智慧皆不及這位年少梵志,年少梵志遂成為眾中上首。大富梵志夫婦與女兒見此狀,生大歡喜,心想:我們為女求婿,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今日終於能找到如我們所願者。

於是,大富梵志心生變掛,欲將女兒許配予少年梵志。年老梵志告訴少年梵志:『我已經年老,這位大富梵志原本已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我。假如這位大富梵志將女兒嫁與我為妻,我願意將所獲得的財產都送給你,只希望可以換得此女子嫁給我。不要因為我年事已高就這樣毀辱我。』少年梵志說:『不可以違背規則作此人情,我應該娶此女為妻,怎可讓給你?』供養五百位梵志三個月的約期期滿,大富梵志便將女兒嫁與少年梵志。年老梵志因此心懷惡毒之念:『你毀辱我,又奪我妻,我發誓生生世世都要危害你、毀辱你,與你作對。』少年梵志常懷慈心,而年老梵志一直懷著瞋害之心。」

佛告訴比丘們:「當時的年老梵志就是現今的提婆達多,而少年梵志就是我的前身,二人所爭之女即是瞿夷。前世所結的冤結,至今仍未解開。」

佛說此過去宿緣,大眾皆歡喜聽聞。

#省思

佛慈悲開示曠劫宿緣,曉諭眾生若未能去除心中的嫉妒、瞋恚,當瞋心一起,就容易失去理智,身、口、意造下種種惡業。藉此公案,反觀自省,在現實生活中,自己是不是也常因「求不得」而起瞋惱心?是否因不如己意,便怨怪他人?能反求諸己,除卻心中的執著、痴心與瞋心,長養慈悲心,不分親疏慈心對待一切眾生,方為真正菩薩行者,亦不負佛慈悲開示宿世因緣之悲心。

相關焦點

  • 佛陀示現的因緣果報——佛十宿緣
    ﹝出佛說興起行經﹞  謂佛在摩竭提國竹園中,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俱。時舍利弗問佛孫陀利等十事宿緣。佛答:皆從往劫,造眾惡因,無數千歲,受無量苦報。餘殘未盡,於成道後,復償宿對。故說是宿緣也。(梵語摩竭提,華言善勝。阿耨,梵語具雲阿耨達,華言無熱惱,池名也。梵語舍利弗,華言身子。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一、孫陀利謗佛緣],佛言:往昔波羅柰城,有博戲人,名淨眼;時有淫女,名鹿相。淨眼誘此女人,共車出城,至樹園中,共相娛樂。時彼園中,有闢支佛,修行道法。待其入城乞食,淨眼遂殺鹿相,埋其廬中,後累闢支佛,將至死地。
  • 佛緣專欄:一介女流
    專欄10期:佛緣專欄:一介女流編輯:浮生若夢於諸病苦,為作良醫。如此支持他們皆因他們的主事者是 一位比丘尼,一介女流,一介村婦,教育程度不高,只一心嚮往佛教,追隨一位大師出家,平 平實實的過活,發願如觀世音菩薩般,救苦救難,從自己的窮鄉推展至世界,從數位隨從每天 購取一分一毫的手工業去幫助貧困之人,慢慢做到本國的天災必第一時間出現救助,繼而國外 的天災及濟貧亦第一時間出現,這皆源於自幼見到眾生老、病、死、貧窮產生的悲願。
  • 佛說:以下這三種人,佛緣會很深,福報多!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以下這三種人,佛緣會很深,福報多!南無阿彌陀佛曾經有句話說過:「有緣千裡來相見,無緣對面手難牽」可見緣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一個人的一生,可以說有一大部分的事情是由緣分來決定的。就算是那些學習佛法的人也無法例外,佛緣也不是人人能擁有的,有緣分的人一看到喝佛有關的事物就會特別感興趣,會發自內心的去了解更多;而沒有佛緣的人,就算天天可以了解到許多和佛有關的事物時,會覺得十分枯燥,乏味。所以說,佛緣不可強求!有下面這三種特點的人,佛緣一般都很深。一,喜歡聽佛歌、佛號。
  • 佛說:佛緣深厚的人,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有沒有?
    :佛緣深厚的人,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有沒有?  佛渡有緣人,佛緣是能親近佛法的機緣,與佛無緣的人,如同無根之草,難以得到法水滋養。從外在來看,佛緣深厚的人,與佛有諸多感性上的聯繫,儘管沒有接觸佛法,但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暗合佛理。  佛緣深厚的人,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有沒有?
  • 佛教:心中有佛便是最好的佛緣,看看你有嗎?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修佛就是在修自己的心。修佛並不是拜拜佛,稍稍香,上上供。真正的修佛,是要做到心中有佛。佛並不是要我們崇拜他,表面的支持和認同並沒有任何的意義。佛在意的是心靈的傳達,心靈的感召。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便是佛緣。
  • 這3種人佛緣最深,離佛最近,是你嗎?
    有一句禪語說得非常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問佛在哪裡?許多人可能會說:佛在寺院裡。但其實,佛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心中有佛,不用到寺院裡去,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相反,如果你只是表面上很虔誠,心地仍然存惡,那也只是自欺欺人。
  • 佛只渡有緣人?佛說:眾生皆有緣!
    一切緣業所轉,故佛隨緣說法,只度有緣人;可佛又說自己以度化眾生為己任。到底佛度有緣人,亦或佛度所有人?這個問題不只困擾諸多弘法志士,早在佛陀時代,比丘僧眾中便有這樣的疑問。《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佛在拘深瞿師園說法時,優填王帶著舍彌夫人和五百妓女在園中遊玩。這時,舍衛國中有一比丘僧以神足通從虛空飛來,在園外停下,徒步入園準備前往禮佛。爾時,比丘僧見優填王等人,知道佛將為他們說法,無暇接見,便在園中找了一處僻靜之地,結加趺坐。
  • 您是什麼佛緣
    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內心,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佛,佛不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想,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中,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懂得用智慧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與佛有緣。
  • 佛緣專欄:弱勢社群
    專欄23期:佛緣專欄:弱勢社群 編輯:寂慧文殊師利言說人數,這族群接近百萬,可謂大軍 一族;說能力,這族群標榜智慧,可謂具 足能力;說貧窮,這族群的捐款頗驚人, 甚至富甲一方。原來這族群就是佛教信徒 ,雖人多勢眾,可是凡事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拿世間法來說,這族群在影響上很弱 ,可以說是沉默的 大多數,如此狀況,如何大規模度生,只 能在社會中聊作些象徵式善行,卻沾沾自 喜。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從職場退休後,生活重心都在精舍與回山發心,尤其是在完善的制度與培訓下,成為禪寺佛國巡禮的解說員,讓參訪來賓認識禪寺建築之美,與開山祖師的弘法理念,進而認識佛法,讓自己人生的後半生再次發光發熱。此外同修跟我在學佛路上也成了同參道友,我們一起在精舍當學員長,跟著師父學習,並護持師兄們上禪修課。
  • 佛渡有緣人,那什麼是佛緣?
  • 佛說:這三種人,佛緣最深,一生平安順遂,享有福報,看看有你嗎
    「佛緣」,也是指一個人高尚的思想品德,正如佛說:這三種人,佛緣最深,一生平安順遂,享有福報,看看有你嗎?事實上,愧疚之心也是善良的一種,如若做了不善之事,應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真誠悔過。人活一世,人在做、天在看,切不可敷衍了事,方可消業障、得福報。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必定會受到更多回報,功德更大。
  • 佛緣是什麼?看看你與佛有沒有緣?
    ▲ 與佛結緣文:了緣心中有佛是佛緣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
  • 佛說:這6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有你嗎?
    佛門裡有句禪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往往認為佛菩薩住在寺廟,燒香拜佛只有到寺廟裡才靈驗。但其實佛菩薩無處不在,心中有佛的人,時時刻刻心存敬畏;心中無佛的人,只在寺廟燒功利之香。
  • 判斷一個人佛緣的深淺,就看這7點,看看你佛緣如何
    佛緣,是佛教的專業用語,指人和佛之間某種感性上的默契或親切感。這種親切感佛家解釋為前世的輪迴轉世,或是今生與佛法有很深的默契,一見如故的感覺。佛家有一種說法:「佛是過去的眾生,眾生是未來的佛」,每個人都可能具備佛緣佛性,能否顯現佛緣,受諸天菩薩感召和關照,關鍵在自身與佛的深淺,最終的領悟程度。佛緣深淺決定修行進階速度。佛緣深厚者,學佛悟道很快,在參悟佛法時更容易覺悟;佛緣淺薄者,在修行時坎坷艱難,領悟的慢。
  • 這三種人佛緣最深,看一看有你嗎?
    站在世俗的角度去說,佛緣是有深有淺的,如果站在佛菩薩的角度來看,一切眾生皆與佛有緣,因為在佛經中,佛親口說過,我們人人都是要做佛的,套用因果的一句話來說,人人皆與佛有緣,只看來早與來遲。我們今天說的佛緣,是站在眾生角度來講的,畢竟在我們身邊,有些人佛緣很深,有些人佛緣很淺,甚至有些人,壓根就與佛無緣,甚至一生都無法與佛接觸。那些與佛無緣的人,往往都是誹謗佛法,或者討厭佛教,厭煩與佛有關的一切,即便是這樣的人,佛也沒有放棄他們。因為就算是獵人強盜將來也會與佛結緣,也會成為佛的,只是需要時間。
  • 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與佛無緣?
    佛教裡常說,佛菩薩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那為什麼還會有「佛不度無緣之人」這種說法呢?佛菩薩是已經開悟的覺者,難道還會有分別之心嗎?什麼樣的人是與佛無緣的呢?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佛門裡有一句話,叫「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就是說天上下雨可以潤澤萬物,但是沒有根的草註定得不到灌溉;佛法雖然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但是與佛無緣的人,他註定得不到佛法的受益。
  • 佛緣深厚有三個特徵
    佛緣深厚的人,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有沒有?其一、深信因果與佛有緣的人信佛學佛,信佛除了具備正知正見外,更會深信因果。世尊從成道至圓寂,四十九年的時間住世弘法,所說也不外一切諸法的因果。所謂因果,即宇宙萬有,莫不各有其原因和結果。世間的善惡為因,苦樂為果;出世間的知苦斷集為因,橫超三界為果。
  • 佛說:這4種人即便不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其中有你嗎
    佛曰,不可說,佛法精深奧妙無窮,那就有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真正參透,倒是總有那麼幾種人,他們與佛門有著不解之緣,這樣的人被佛門稱有「大智慧之人」佛說這4種人不用拜佛,卻與佛緣最深,你是這樣的人嗎?首先就是心地善良,樂善好施之人,做人要有善德善心,心地善良之人,有利人之心,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忍心看到有落難之人,盡有可能的憑藉一己之力去幫助別人,心地善良的人比較喜歡樂於助人,他們樂善好施,如果說哪裡有什麼大的災難,那肯定是毫不猶豫的捐款,捐物,就比如說今年那些抗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他們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奮鬥在第一線,還有那些不留姓名的陌生人,扔下兩萬塊錢就走了
  • 老僧說:這「四個人」,不用拜佛,卻最有佛緣,看看你是嗎
    老僧告訴我們,心中有佛自然虔誠,事事都能體現出對佛的敬重,如果心中無佛,刻意為之的任何行為都是徒勞。許多信仰佛教的人只知道行善積德,於是便刻意行善,有意為之,燒香拜佛時總覺得拿的供品多就一定獲得福報多,去寺廟的次數多,就一定離佛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