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教授,終身未娶培養79名院士,晚年乞討時念叨:要回清華

2020-12-17 騰訊網

由於清廷實行閉關鎖國,導致整體科學技術比國外落後了幾十年不止,甚至幾乎沒有物理學說這一回事。但觀察近代史你會發現,到了五六十年代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優秀的科學家。比如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人造衛星奠基人、動力氣象學創始人趙九章,核武器研製工作開拓者鄧稼先,核科學奠基人王淦昌。以及同一時代,只是不在國內的李政道、楊振寧,後邊這兩位還拿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此多的人才聚集並不奇怪,落後只是一時被蒙住了眼睛,只要找準對的方向,古老的中華民族總會找到出路。然而研究這些人的生平,會發現另一件更令人震驚的事,錢三強、趙九章、鄧稼先、王淦昌甚至於楊振寧、李政道,其實都出自一個人的門下。這個人一生未娶,卻為國家培養了79名院士,他就是——葉企孫。

他的很多弟子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對於這個人的名字,大多人卻並不熟悉,甚至於可能都沒聽過。可他是最不該被遺忘的人,因為他堪稱是中國物理學界第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詞,物理學的奠基人,而不是原子能事業、核科學的奠基人。因此也有人稱他為大師的大師,今天便來說說葉企孫的人生故事。

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七月十六日,葉企孫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世家。其父親葉景澐是光緒年間的舉人,清廷亡後,在北大任教過一段時間。祖父葉佳鎮曾在國子監任職,曾祖父藹臣公同樣在朝為官,精修禮學。在這樣的家庭中,對於子孫的教養也就更為嚴格,而他恰好還有天賦。葉家教授孩子傳統經書,但葉景澐其人比較開明,接觸過一些西學。

便也允許兒子學西方的科學文以及應用,所謂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清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至十月,葉企孫進入清華學堂,其大學部也就是如今清華大學的前身。這一年葉企孫還不滿十三歲,清華學堂也剛剛開辦,他是第一批學生。

七年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插班進入大學三年級。當時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著名的物理學家布裡奇曼,這位後來在1946年拿了諾貝爾獎,葉企孫跟著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本來以他的成績,又有這層師生關係,留在國外。發展不說非常好,但肯定是不成問題的,葉企孫卻毅然放棄了。

他的祖輩都為國家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今正是民族危亡之際,該到他為國家效力。雖是打定了回國效力的心思,葉企孫也並不著急,他希望能從其他國家之中取一些經。拿到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葉企孫便定下計劃,從歐洲取道回國。這期間走遍了英、法、德、荷蘭和比利時的一些高等物理研究所,拜會了這些國家的物理學界同行,1924年3月抵達上海。

回國之後沒多久,便去了清華學校擔任副教授,從此他的一生都將奉獻給教育。面對民族危亡,有人希望實業救國,有人希望武備救國,而葉企孫選擇的是教育。後來的事實證明,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他所培養的這些人終將為國家發光發熱。192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葉企孫是首任系主任。

他為這個系的發展可謂是殫精竭力,改良課程,招攬良師。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等人先後被他請來,短短幾年的時間,清華就成了當時中國物理學科研和教學最好的大學。X射線、無線電、光學和磁學研究室相繼建立,吳有訓以及清華物理系的一些教授也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開創了國內研究工作的中國人於國際一流刊物發表研究成果的先河。

當時的清華學術氣氛濃厚,吸引了國外很多著名科學家前來講學,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成立。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中,清華畢業生達69人,研究生一人,皆是後來中國許多領域的開創者。盧溝橋事變時,葉企孫放棄出國訪問的機會,承擔起搶運圖書、儀器的重任。這些東西是執教的根本,平時他們就珍惜得不行,捨不得吃穿也要好好呵護。

眼見戰火襲來,自然是要好好護著,由此為後來的西南大學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隨後在抗戰的幾年中,清華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從長沙移到昆明。八年中他依然執教,西南大學由於集中三校精華,物理學發展更好。1945年,葉企孫升任校長,系主任的位置便交給了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抵是一生忙於教育事業,葉企孫並未結婚。他從來不為個人考慮,終生不娶,將學生看作自己的兒女。對待所有的青年都很溫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了大批科學工作者,後來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何嘗不是從老師身上學到的。而在二十多年的教學之中,光是從葉企孫底下教出來的學生便有79名院士。

除去前面提過比較著名的幾位還有很多,兩彈一星有23位,其中有9位出自是他的弟子。遺憾的是,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這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被捲入風浪之中。被批鬥、停發工資,面對不存在的罪名,這位儒雅的學者只能保持沉默。當時他已經七十高齡,竟淪落到上街乞討的地步,而唯一念叨的便是回清華,回清華......

更令他痛心的是有幾位優秀弟子,先他一步離世,趙九章的死對於葉企孫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所幸幾年後,葉先生總算是恢復了名譽,然而他的身體、心靈已無法再承受了。1977年1月13日,因搶救無效,79歲的葉企孫病逝。多年後,他的弟子們始終不忘他,1990年其弟子在清華設立葉企孫獎。

1992年,一群七十多歲的海內外著名學者又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三年後銅像建成。

相關焦點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
    他的學生名滿天下,他在專業領域如雷貫耳。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如果沒有他,清華大學和新中國科學發展的命運,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看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和他的學生曾撐起過中國科學界的大半壁江山,但這樣一位大師級的泰鬥,你聽說過他麼?恐怕很少人知道吧,因為他一度被當作「國家罪人」,逝世消息所有報刊均不許刊登。一度淪落到中關村乞討,死時被禁止登報說明。
  • 淪為「國家罪人」的清華天才大師
    12歲入讀清華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遭誣陷淪為「國家罪人」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他的大弟子——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衛星之父」、「力學之父」、「光學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學生!
  • 他終身未娶卻培養了79名院士
    ,開創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為中國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學精英:抗戰前畢業的學生中,葉企孫帶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等各類科學家數十人之多;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在內有近十名科學家;解放後清華物理系又走出了不少科學家。
  • 葉企孫坎坷人生:13歲考進清華帶出79名院士,晚年成罪人乞討為生
    不過所不同的是,由於他所在的地方是上海,因此他東西文化雙修,擁有了更加開闊的見識。而且,葉企孫先生的父親曾經擔任過上海敬業學堂校長以及清華學堂的老師,所以當時還只是13歲的葉企孫,很快就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和推薦,並且成為了清華學堂的第1批學生。
  • 清華天才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罪人」,卻為中國培養出了79名...
    12歲就考進清華的頂級天才, 曾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 看一下他的弟子們, 都是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我國「飛彈之父」錢學森;
  • 葉企孫創立清華物理系,培養了錢學森、楊振寧,晚年卻要飯度日
    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或許你認識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或許你熟識原子彈之父錢三強,或許你曾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為自豪。在這些物理大師背後有一個名叫葉企孫的人曾經默默守護著他們。培養79名院士,中國科學事業的基礎,葉企孫是桃李遍天下的師長,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世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討飯
    他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對他的學生都十分的有耐心,學生的營養跟不上時,他便自掏腰包為學生買補品。當時有不少學校的學生為了響應愛國熱潮參加學生運動,他的幾個學生也去參加,差點被警察開槍打傷。葉啟孫知道後十分生氣,對他們怒吼道:要是你們一個個傷到了怎麼辦?你們身上有屬於自己的使命,知不知道!他說話時眼眶一直有淚水閃爍。
  • 他是錢學森、楊振寧的老師,卻在晚年入獄2次,靠街頭乞討度日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老師為了學生,為了事業,終生不娶,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到頭來,他的結局卻比普通人還要悲慘,入獄2次的他,精神崩潰後,只能淪為乞丐,靠街頭乞討度日。在歐洲留學期間,就接觸到科學重要性的他,有了用科學救國的想法,但是,彼時的社會,了解科學的人知之甚少。於是,他只能廣賢納士,給人們傳播科學的重要性。就這樣,他成了物理系教授,成了傳播科學知識的教育者。
  • 葉企孫:錢學森老師,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晚年卻在乞討流浪中病死
    葉企孫1924年回國,歷任東南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不僅是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更是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第1排左四為葉企孫)1935年清華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這些師生中有11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多人為大學校葉企孫大公無私,終身未娶,一生都在為國為民1926年3月12日,日艦侵入中國內河,遭大沽口守軍阻擊。日、美、英等八國向北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
  •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國效力期間卻執意赴美!只因落選中科院院士?
    她出國深造回國任教,而後又出國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並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來來回回的幾次讓人看不懂。顏寧為何執意赴美?真的只是因為落選了中科院院士?小編認為這倒不至於,真相如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一切還要從我們日常最關心的工資說起。
  • 他是79位院士大咖的老師,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奠基者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他是中國的79位院士大咖的老師,他是錢學森、李政道等華人諾貝爾獎得主的老師,並被他們稱為對自己影響最深刻的人之一;「兩彈一星」的功勳科學家裡有19個人是他的學生,還有兩個是他學生的學生;他是清華大學理科系的奠基人之一,清華大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 清華學子,留學哈佛,毅然回國!培養出79名院士,你知道是誰嗎?
    號稱是歐美人才的培養基地。但早在100多年前的清華遠不是這樣,甚至還是由歸國的學子振興起來的。物理在尖端科技上的應用廣泛,不可或缺。清華大學的物理系,是當前中國最好的物理系,並且還在快速發展。能入讀清華物理系,就能接受到最好的物理教育。小編今天就要說說清華物理系創辦者的故事。
  • 清華施一公院士,給研究生5點忠告,稱最怕被崇拜
    後來,清華大學招生辦的老師找到施一公,勸他去清華,還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最終他選擇了清華生物系。 1985年,施一公成為了清華生物系第一批本科生,躊躇滿志的施一公進入清華後發現,對生物專業沒有絲毫興趣,他選修了數學系的課程,但一項倔強的他硬是把生物的課程學得很好,最後,他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只用了4年的時間(生物學制是5年)就拿到了生物學和數學雙學位。
  • 30歲時!他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
    正因為如此,許多致力於教育事業的人出國了,其中就有清華女教授顏寧。2017年,顏寧離開清華的消息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顏寧行為,也批評國內學術氛圍。於是,30歲時,我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並被選為美國院士赴美工作。顏寧的現狀如何?讓我們一探究竟!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一個農村家庭。
  • 謝克昌院士受聘清華雙聘教授
    謝克昌院士受聘清華雙聘教授「清潔能源講壇」啟動 謝克昌院士、羅忠敬院士作專場學術報告  清華新聞網4月28日電(記者 劉蔚如)4月28日下午,謝克昌院士雙聘教授聘任暨「清潔能源講壇」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熱能系報告廳舉行
  • 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偉人,造就了強大的中國,晚年卻在街上乞討
    牛到獨自撐起一個學術界,牛到近代中國幾乎所有的科學牛人都和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的學生都比他舉世聞名,而作為老師的他卻在公眾面前默默無聞,他一生之中著作並沒有自己的學生多或者有名,是因為他把一生的心力都放在了育人和培養學生的工作上了。
  • 姚期智辭去名校終身教授,改回中國國籍:我要回中國了,永遠的
    後來,普斯林頓大學更是聘請姚期智為終身教授。唯一一位獲得"圖靈獎"的華人科學家雖然姚期智的教學工作很多,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進行學術研究,事實證明,姚期智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的。
  •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次年,以第六名優秀成績被錄取為第一批庚款留學生,放洋,赴美國吳士脫工業大學攻讀電機專業,1914年畢業後回國,不久應清華邀約回母校執教。此後,由教授到校長,連續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一位西哲說:「教育的出發點就是愛。」  梅貽琦愛家。
  • 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科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伸手要飯
    他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此人即是大師中的大師,中國科學宗師——葉企孫。這個名字,或許當代有許多人不曾聽過。可在上個世紀,他可是國人們的驕傲,是眾多科學家們心中的偉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