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清廷實行閉關鎖國,導致整體科學技術比國外落後了幾十年不止,甚至幾乎沒有物理學說這一回事。但觀察近代史你會發現,到了五六十年代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優秀的科學家。比如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人造衛星奠基人、動力氣象學創始人趙九章,核武器研製工作開拓者鄧稼先,核科學奠基人王淦昌。以及同一時代,只是不在國內的李政道、楊振寧,後邊這兩位還拿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此多的人才聚集並不奇怪,落後只是一時被蒙住了眼睛,只要找準對的方向,古老的中華民族總會找到出路。然而研究這些人的生平,會發現另一件更令人震驚的事,錢三強、趙九章、鄧稼先、王淦昌甚至於楊振寧、李政道,其實都出自一個人的門下。這個人一生未娶,卻為國家培養了79名院士,他就是——葉企孫。
他的很多弟子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對於這個人的名字,大多人卻並不熟悉,甚至於可能都沒聽過。可他是最不該被遺忘的人,因為他堪稱是中國物理學界第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詞,物理學的奠基人,而不是原子能事業、核科學的奠基人。因此也有人稱他為大師的大師,今天便來說說葉企孫的人生故事。
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七月十六日,葉企孫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世家。其父親葉景澐是光緒年間的舉人,清廷亡後,在北大任教過一段時間。祖父葉佳鎮曾在國子監任職,曾祖父藹臣公同樣在朝為官,精修禮學。在這樣的家庭中,對於子孫的教養也就更為嚴格,而他恰好還有天賦。葉家教授孩子傳統經書,但葉景澐其人比較開明,接觸過一些西學。
便也允許兒子學西方的科學文以及應用,所謂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清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至十月,葉企孫進入清華學堂,其大學部也就是如今清華大學的前身。這一年葉企孫還不滿十三歲,清華學堂也剛剛開辦,他是第一批學生。
七年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插班進入大學三年級。當時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著名的物理學家布裡奇曼,這位後來在1946年拿了諾貝爾獎,葉企孫跟著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本來以他的成績,又有這層師生關係,留在國外。發展不說非常好,但肯定是不成問題的,葉企孫卻毅然放棄了。
他的祖輩都為國家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今正是民族危亡之際,該到他為國家效力。雖是打定了回國效力的心思,葉企孫也並不著急,他希望能從其他國家之中取一些經。拿到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葉企孫便定下計劃,從歐洲取道回國。這期間走遍了英、法、德、荷蘭和比利時的一些高等物理研究所,拜會了這些國家的物理學界同行,1924年3月抵達上海。
回國之後沒多久,便去了清華學校擔任副教授,從此他的一生都將奉獻給教育。面對民族危亡,有人希望實業救國,有人希望武備救國,而葉企孫選擇的是教育。後來的事實證明,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他所培養的這些人終將為國家發光發熱。192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葉企孫是首任系主任。
他為這個系的發展可謂是殫精竭力,改良課程,招攬良師。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等人先後被他請來,短短幾年的時間,清華就成了當時中國物理學科研和教學最好的大學。X射線、無線電、光學和磁學研究室相繼建立,吳有訓以及清華物理系的一些教授也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開創了國內研究工作的中國人於國際一流刊物發表研究成果的先河。
當時的清華學術氣氛濃厚,吸引了國外很多著名科學家前來講學,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成立。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中,清華畢業生達69人,研究生一人,皆是後來中國許多領域的開創者。盧溝橋事變時,葉企孫放棄出國訪問的機會,承擔起搶運圖書、儀器的重任。這些東西是執教的根本,平時他們就珍惜得不行,捨不得吃穿也要好好呵護。
眼見戰火襲來,自然是要好好護著,由此為後來的西南大學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隨後在抗戰的幾年中,清華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從長沙移到昆明。八年中他依然執教,西南大學由於集中三校精華,物理學發展更好。1945年,葉企孫升任校長,系主任的位置便交給了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抵是一生忙於教育事業,葉企孫並未結婚。他從來不為個人考慮,終生不娶,將學生看作自己的兒女。對待所有的青年都很溫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了大批科學工作者,後來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何嘗不是從老師身上學到的。而在二十多年的教學之中,光是從葉企孫底下教出來的學生便有79名院士。
除去前面提過比較著名的幾位還有很多,兩彈一星有23位,其中有9位出自是他的弟子。遺憾的是,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這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被捲入風浪之中。被批鬥、停發工資,面對不存在的罪名,這位儒雅的學者只能保持沉默。當時他已經七十高齡,竟淪落到上街乞討的地步,而唯一念叨的便是回清華,回清華......
更令他痛心的是有幾位優秀弟子,先他一步離世,趙九章的死對於葉企孫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所幸幾年後,葉先生總算是恢復了名譽,然而他的身體、心靈已無法再承受了。1977年1月13日,因搶救無效,79歲的葉企孫病逝。多年後,他的弟子們始終不忘他,1990年其弟子在清華設立葉企孫獎。
1992年,一群七十多歲的海內外著名學者又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三年後銅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