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今天的正題之前,關於二個問題,花朵財經(F-Finance)想跟各位嘮兩句。
第一個問題是商業基因。
什麼是商業基因呢?幹屠戶的人幹不來小賣部。放在網際網路領域,阿里幹不好社交,騰訊幹不好電商,雖然它們歷年來不斷向彼此的胳肢窩互撓,各自投資布局數以千億計,但誰也沒能把誰拉下對方的王座。何也?因為基因裡註定了做社交的幹不好電商,反過來也一樣。
第二個問題是新零售。
這是一個火熱無比但罕有人能說清楚的概念。這二年的中國商界,一言以蔽之:網際網路領域在往線下走,傳統商業在往線上走。而在這個過程中,但凡牽扯到商品交易,就是新零售。
以上兩個問題,純屬花朵財經自定義,歡迎一切不同意見。但現在咱們進入主題:
有一家巨頭零售企業,沒有相應的商業基因,卻被新零售弄昏了頭腦,在開拓「雲創」業務上大量虛擲金錢而收效甚微,在快速擴張中疑似亂了自家陣腳,它就是永輝超市。
01
眉來眼去一年多,相好嫁給了對頭
永輝收購家樂福中國卻被蘇寧截胡這事,圈內圈外很多人都沒想到。
6月24日,永輝超市(601933.SH)發布關於終止擬對外投資的公告,而永輝超市終止投資的對象,正是日前被蘇寧易購「截胡」的家樂福中國。
然而早在去年1月,永輝超市、騰訊、家樂福三方曾聯合宣布達成關於「家樂福中國」的股權投資意向書,無奈在一年半後,家樂福中國最終「改嫁」給了蘇寧易購。
家樂福中國的賣身價是60億,蘇寧付了48億獲得了它80%的股權,儘管家樂福在中國江河日下,但48億獲得200多家門店的蘇寧毫無疑問是吃了個甜餅。
48億,貴嗎?至少根據目前可以在網上查閱的絕大多數公開發表的意見,皆認為不貴。
而家樂福中國到處開花的門店,也可以極大地加速永輝超市的擴張勢頭,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是永輝先和家樂福勾兌的,成交價格又不貴,為什麼卻坐視蘇寧截胡?
有一種解釋是:48億儘管不貴,但永輝缺錢啊。
根據永輝的2018年報,去年它營收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但利潤卻不增反減,只有14.8億,較上年同期下降18.52%。
48億入主聞名遐邇的家樂福中國確實不貴,但如果是拿出三年以上的利潤,過好一段緊巴的日子呢?不由得永輝不好好思量。
此外,在公告中永輝超市自己是這麼解釋的:自籌劃本次對外投資事項以來,與合作夥伴積極和交易對方就相關事項進行了談判。根據目前市場環境,綜合考慮各方面相關因素,為維護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利益,決定終止本次對外投資的談判。
永輝超市進一步稱,終止本次對外投資不會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產生影響,不存在損害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公司將把原計劃的投資資金用於加快全國門店的戰略布局,持續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意思是說,第一啊市場環境不太好,不敢貿然收購;第二,也不想影響原本的門店戰略布局。
這兩條意見細細分析,花朵財經竊以為有點逗。
首先,市場環境不好,為何就沒影響原本的門店戰略布局呢?其次,收購家樂福,怎麼就不是促進擴張,反而影響原本的門店戰略布局呢?
其實就是一種選擇,子彈(現金流)是有限的,先搶佔陣地?還是先炸碉樓?
對於大肆擴張但增收不增效的永輝來說,這是一個痛苦但更穩妥的抉擇。家樂福固然是個好標的,但是48億的錢撒出去了,如果不能短期看到回報,永輝的擴張大計將受到相當程度的阻礙,而現金流如果不足,那現金流本身就會反過來制約永輝對家樂福的改造。
02
新零售重要舉措「雲創」成失血大戶
永輝雲創是永輝超市這個傳統大零售巨頭觸網的重要舉措,它包括超級物種、永輝生活和永輝生活到家衛星倉三大業態。
單看名字你是不是也能想到眾多網際網路電商的相關業務?阿貓家的生鮮與電商,阿狗家的優勢倉儲,是不是都被永輝囊括在其中了?
其志在不小吧?
此處不需贅述阿貓、阿狗們形成自家的核心優勢用了多久,投了多少億,現在只說有一點,是網際網路企業的重大特徵:先佔領市場,錢緩緩圖之。
所謂商業基因也好,新零售也罷,對於永輝來說其實最關鍵的一點也許就在於:這種與自己習慣的盈利模式完全相反的套路,真的是永輝可以承受的麼?
超級物種擁有騰訊和京東的背書,2017年加入新零售(生鮮餐飲)混戰,陸續在全國鋪設了56家超級物種門店,主打「高端超市+生鮮餐飲+O2O」的混合模式。
2018年,超級物種進一步加快開店,全年新開46家門店,約為2017年開店27家的2倍。新進駐了7個城市,完成一線城市的布局,並加速下沉二三線城市。
永輝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超級物種計劃開出100家門店。但據媒體報導,在2018年11月,永輝超市在互動平臺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超級物種開店計劃有所調整,從年內開店100家調整為開店總數100家。
然而,截至2018年12月底,超級物種總門店數量為73家,換言之,在永輝調整年度開店計劃後,超級物種還是未能完成目標。
開店計劃為何調整?「這個市場已經熱透了,熱得通紅,目前參與者無人賺錢,都是在賠錢賺吆喝,網際網路企業對此接受度較高,但對於永輝這也許是不可承受之重。」一位從事生鮮電商3年多的高級管理人士如是說。
永輝去年、前年的開店計劃調整,讓人怎麼看都像是止損之舉。
根據公開資料,2016年、2017年,永輝雲創分別虧損1.16億元和2.67億元,2018年虧損增至9.45億元,近三年累計虧損13.28億元。
而在連虧三年後,2018年12月4日,永輝超市宣布將所持永輝雲創20%股權轉讓給永輝超市、永輝雲創創始人張軒寧。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張軒寧在永輝雲創的股權比例增至29.6%,為第一大股東;永輝超市在永輝雲創的持股降至26.6%,為第二大股東,且永輝雲創及其子公司不再納入永輝超市並表範圍。
阿貓可以談笑間每個季度撒出9位數去幹生鮮,阿狗可以忍受10餘年賠錢幹倉儲,但僅僅是三年的虧損,永輝超市就受不了了。
千萬不要覺得這是沒出息,再說一遍,此乃基因問題。網際網路企業的老闆、高管、投資人可以接受的事,傳統商業巨頭的老闆、高管、投資人未必能接受。積習即為天性,天性根本就不存在對錯,讓屠戶去開小賣部才是勉為其難。
前面說過了,去年永輝增收不增效,2018年永輝超市實現營業收入705.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35%,這也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收入首次突破700億元大關。但去年永輝超市淨利潤為14.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8.52%。
WHY?
永輝在年報中稱,主要是受員工股權激勵費用6.64億元以及雲創板塊的虧損影響。
而即使是目前的盈利水平,也是受益於部分投資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其中去年處置非流動資產收益2.46億元,獲政府補貼1.18億元,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相關的收益約8800萬元。
他們都說新零售是未來,但新零售叫人年年賠錢,這咋整?
永輝只能繼續「整」,不可能放棄數十億的投入,更不可能放棄新零售這個「未來之光」。
而盒馬鮮生等生鮮電商出現的食品質量問題,今年以來永輝超市也遭遇到了。
4月30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通報稱,自4月25日到4月30日,僅僅6天內永輝超市共8批次食品因抽檢不合格被通報。其中,包括江鯽魚中抗菌藥「恩諾沙星」超標、花菇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合格等。
5月,永輝超市旗下福州上渡超市又被曝出雞肉中「呋喃西林代謝物」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旗下福州首山超市銷售的廣澳梅的鉛含量不符合標準。
像生鮮質量控制這種事,其實與何種企業無關,這是亙古難題。如何加強這方面的檢測與控制力度,也是永輝的考題之一。
客觀地說,傳統零售巨頭,確實有不得不觸網的原因,傳統商超的下坡路是人所共見的事實。但未來是否一定屬於所謂的「新零售」、屬於傳說中過數萬億市場容量的生鮮電商們?
這二年多來,對網際網路企業的一些舉措亦步亦趨的永輝超市,也許是時候思索一下,彼之生態是否我之生態,彼之模式我是否可以效仿,彼之信誓旦旦的未來是否一定會成真?
儘管開超市現在越來越不容易,但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恐怕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