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梁耀丹 發自廣州
家樂福中國業務將被賣掉的傳聞終於告一段落。
1月23日,家樂福宣布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且家樂福與騰訊已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家樂福方面強調,本項投資完成後,家樂福仍將是家樂福中國最大股東。
不過,三方均未透露具體的投資金額和股份結構。
時代周報記者向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詢問此事,對方表示,目前還在協商階段,不方便透露。
劍指電商與生鮮
1月23日,家樂福發布的公告提到,「本項投資結合了家樂福的全球零售專知、騰訊的卓越技術和永輝的豐富運營經驗,尤其是在生鮮行業的深厚知識積累」。
業內人士指出,在家樂福與騰訊永輝的戰略合作中,騰訊能支撐家樂福的線上營銷,而永輝則存在生鮮運營方面的優勢。而線上業務和生鮮供應鏈恰好都是家樂福的短板。
永輝的回應或許也證明了這一點。當天晚上,永輝超市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在回復上交所提問的「在擬開展的三方合作中,公司具體負責的業務領域、合作內容和模式」時,永輝超市在公告中表示,「本公司主要側重點是生鮮業務進一步提升、門店運營、共享中臺方面提供支持和資源。合作內容和模式暫不確定,待正式協議籤訂後再予以披露具體細節」。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分析師呂昊澤認為,永輝是生鮮零售的行業龍頭之一,擁有完善、高效的供應、冷鏈運輸體系,旗下推出的超級物種將線上線下體系結合,擁有更突出的特色生鮮零售+餐飲融合體系。
而對於和騰訊達成的合作協議,家樂福方面表示,「騰訊將在家樂福生態圈內進一步發展其社交平臺所提供的零售服務、推廣微信的使用與微信支付、雲計算等服務。」家樂福稱,擬議合作範圍包括以下主要領域:數據、智慧零售、行動支付、店內體驗和數據分析。
電商不止是家樂福在中國所試圖採取的轉型策略。也就在同一天,家樂福宣布家樂福2022轉型計劃,稱法國總部將採取自願離職方式裁員,計劃在法國裁員2400人,擬節省20億歐元的成本。家樂福表示,公司計劃2022年前在線商業業務上投資28億歐元。
陣痛中轉型
就在宣布與騰訊永輝進行投資合作的不久前,家樂福在中國市場也經歷了多次挫折。
1月18日下午,法國媒體報導,家樂福正在研究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並宣稱家樂福提議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歐尚、阿里巴巴,但家樂福方面隨後予以否認。而早在2017年年底,法國媒體同樣表示,家樂福執行長Alexandre Bompard已聘請三家投行研究剝離中國、阿根廷和波蘭業務的方案。對此,家樂福同樣給予直接否認的態度。
事實上,關於家樂福中國業務的「賣身緋聞」在近年屢屢出現,而家樂福在中國的業績已多年持續下滑。
這個1995年便進入中國的商超巨頭曾被譽為中國零售業的「黃埔軍校」。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前,家樂福在中國共開店81家,2003-2006年3年間,家樂福門店數以每年16家速度遞增,使家樂福成為當時入華外資企業中發展最快的佼佼者。
不過,隨著競爭對手們的崛起,以及零售行業的變化,家樂福在華表現開始不斷下滑。
家樂福的財務報表數據顯示,2012-2017年6年間,而中國大陸地區的銷售份額則從2012年的55.83億歐元下降到2017年的46.19億歐元,下降9.64億歐元,折合人民幣75.93億元,降幅17.26%。
面對業績的不景氣,家樂福中國也曾採取一系列轉型措施「自救」。其中包括開出便利型超市業態「Easy家樂福」、上線電商業務等等。
不過,家樂福的電商業務一直不見起色。而2014年就引入中國的便利店業態「Easy家樂福」也被質疑進展緩慢,截至目前的數量為39家。而在2016年,家樂福設定的目標就是40家。
新零售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家樂福與騰訊的合作,全國性零售商超企業與電商巨頭的站隊已初見雛形。
公開資料顯示,高鑫零售、百聯、三江購物、新華都等企業歸於阿里「新零售」陣營,沃爾瑪、永輝、武商聯則成為騰訊的盟友。除此之外,步步高、紅旗連鎖等全國零售商超近期也表現出了向「新零售」靠攏的跡象。
在家樂福宣布與永輝合作兩天後,紅旗連鎖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曹世如及其一致行動人將持有的合計1.22億股公司股份及其所對應的股東權利、權益轉讓給永輝超市,永輝將持股紅旗21%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此外,步步高因籌劃重大事項1月22日起停牌,擬籤訂重大戰略合作協議。有業內人士稱,步步高很可能與騰訊和阿里其中一方進行結盟。
家樂福的入局,也讓阿里和騰訊的對峙越演越激烈。近年來,阿里在線下發力生鮮,在全國推廣其盒馬鮮生模式,騰訊也不甘示弱,通過入股永輝超市,支持其生鮮平臺超級物種的發展。
業內分析認為,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將目光轉移線下,傳統零售巨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投靠「新零售」陣營已成為大勢所趨。
「零售業的整個業態都將加入新零售。」曹磊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幾乎所有的線下零售都在進行變革,合作方式從業務合作轉到戰略合作,甚至轉變為資本合作」。
而可以預見的是,家樂福的入局,同樣也為這個轉型泥潭中掙扎已久的商超巨頭帶來了自我變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