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喜訊
近日,國務院核定並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肇慶市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肇慶市博物館
看完上面的介紹,
相信很多人都會像小編一樣
思考這個舊址到底是在哪裡?
據了解,它位於肇慶市正東路尾,
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
相信看到這裡,
不少肇慶街坊都已經猜這個舊址是什麼了。
沒錯!它就是肇慶人耳熟能詳的「閱江樓」!
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
領略一下閱江樓的魅力!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於肇慶市端州區江濱三路閱江樓。1925年11月21日,中國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正規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在此地成立,開展嚴格的軍事政治訓練,積極參與了各項社會活動,宣傳革命思想,維護社會秩序,打擊反動地主和土匪武裝,大力支援了西江地區的農民運動,使西江地區的農民運動出現了全盛時期。1926年5月,葉挺獨立團奉命揮師北伐,取得「鐵軍」稱號!1959年,閱江樓被闢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1962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葉挺獨立團史跡陳列館
葉挺獨立團史跡陳列館展現鐵軍雄風。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伍欣琦 攝
閱光樓展覽內容分為肇慶建團、軍政活動、援助農運、北伐先鋒、薪火相傳、將星璀璨六大篇章,內容豐富、循序漸進,突出了葉挺獨立團駐防在肇慶期間的光輝歷程和英雄事跡。
在這裡,
我們能深深感受到葉挺獨立團的鐵軍精神
以及他們為人民作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肇慶建團
軍政活動
援助農運
北伐先鋒
薪火相傳
將星璀璨
展館內還有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文物藏品,
不少文物更是首次展出,
讓人大開眼界!
郭沫若登閱江樓時懷念葉挺獨立團戰士的詩
▼
葉劍英和朱德同志為葉挺獨立團所親筆題寫的字
▼
葉挺同學陳卓立先生所捐贈的
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爭時期使用的地圖
▼
展館還特別打造了
葉挺獨立團的「鐵軍」盾牌,
讓展館主題更加鮮明,內容更加豐富。
▼
▲ 1927年1月,為表彰葉挺獨立團所在的第四軍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武漢粵僑聯誼社在漢陽兵工廠特別鑄造了一塊鐵盾牌,贈送給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官兵。
▲ 1926年「賓興總局」石匾額 以上所有圖片 翟舒婷 攝
葉挺獨立團場景復原陳列
葉挺獨立團場景復原陳列通過對葉挺獨立團士兵宿舍、會議室等場景復原展示,再現葉挺獨立團將士駐肇期問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氛圍,謳歌了葉挺獨立團開創的「鐵軍」精神。
▼弘揚鐵軍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政治學習計劃
▼幹部宿舍
▲幹部宿舍
▼士兵宿舍
▲士兵宿舍
▲ 以上7圖 莫樹欣 攝
閱江樓參觀須知
一、閱江樓(肇慶市博物館、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二、參觀者持有效證件登記後參觀。10人以上團體觀眾須提前3天傳真預約,由博物館安排適當時間參觀。如遇博物館重大或臨時性活動,遵從肇慶市博物館安排。
三、幼兒、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須在監護人陪同下入館參觀。
四、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排隊登記、參觀,請勿大聲喧譁。
五、衣冠不整者、醉酒者、精神病患者、攜帶寵物者謝絕入館。
六、禁止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品入館。
七、請勿在館內吸菸、飲食、隨地吐痰、亂扔雜物。
八、請勿在館內奔跑、追逐、攀爬、躺臥。
九、展廳內請勿攝像,拍照時請勿使用閃光燈及三角架。
十、愛護並正確使用公共設施,請勿觸摸文物及展品。
十一、根據觀眾參觀需求,我館提供免費講解服務。
免費講解服務:每周六、上午10:00,下午15:00
十二、如遇各類突發事件,請服從工作人員指揮。諮詢、傳真電話:0758-2282326(宣教部)
除去今年新增加的閱江樓,
肇慶有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見證了肇慶的演變,靜靜地訴說著過去,
你去過幾個呢?
一、德慶學宮
1996年11月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慶學宮位於德慶縣德城鎮。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清兩代又多次修葺,1971年重修。
學宮,本指學校,後指各級地方儒學之所,因與孔廟同設一處,亦稱孔廟為學宮。該學宮是嶺南現存最古老的孔廟。
學宮初建於子城東五裡的紫極宮故址;慶曆三年(1043年),康州知州事李仲求重建;元豐四年(1081年)遷至今德慶縣城朝陽西路北。
德慶學宮現存大成殿、東西廡、名宦祠、鄉賢祠為宋元兩代建築。
明間四根木質金柱不到殿頂,以12組鬥拱承託平棋,呈「四柱不頂」之勢。左右兩側重簷下,各省去中間兩柱,使殿內減柱四根,獨樹一幟,為國內孤例。
大成殿則是我國宋元木構建築的珍品,對研究南方宋元木構建築及其藝術有重要價值。
二、梅庵
1996年11月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庵位於端州區梅庵崗上,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當時智遠和尚為紀念先師,在六祖惠能插梅的地方建庵。
主體建築由山門、大雄寶殿、祖師殿、前後天井、前後走廊組成。附屬建築有六祖井、兩側眾緣堂、荃香室、常光亭、六雲亭、碑廊和梅園等。梅庵山門前栽印度菩提樹。
明萬曆初、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及民國18年(1929年)、民國20年重修。
1979年,全面修葺,歷時4年。1985年新建圍牆。1993年5月,在大雄寶殿重塑三寶佛像。
1994年,重修韋陀、觀音、地藏王塑像,修整山門兩側耳房,石階及門前平臺的排水系統,新建照壁和龜池,徵集清代大鐵鐘一口懸掛於庵內。
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保養維修附屬建築常光亭、六雲亭,新建禪脈堂、展廳、梅廊。
1997年,在庵東側花園坡地建六祖植梅銅像。1978年至1998年春,梅庵為肇慶市博物館館址。
大雄寶殿是梅庵最為重要的建築,其鬥拱拱頭無拱瓣,為宋《營造法式》問世以前的古風;鬥底刻皿板,保留中唐以前古制,鬥拱保留有拱栓、昂栓,這種結構法保存了宋代木構建築特色,是廣東現存宋代木構建築的孤例,屬全國罕見。
三、悅城龍母祖廟
2001年6月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悅城龍母祖廟坐落在德慶縣悅城鎮,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並譽為嶺南古建築的「三瑰寶」。
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龍慶忠教授評價為「古壇僅存」。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集中兩廣技藝大師和能工巧匠,歷時7年才告竣工。
它由巍巍的牌坊、雄偉的山門、獨特的香亭、溢彩流光的大殿、聖潔的梳妝樓、古樸的碑亭、莊嚴的龍母墓等建築物組成。規模宏大,廟中有廟,富麗堂皇。
龍母祖廟系嶺南低水地區的廟宇,有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統,從梳妝樓到大殿、天井、山門直到廣場,逐級遞降,地勢稍稍向西江傾斜,地板全由石板鋪成,河水無法滯留。
每年西江大水浸廟,四周街道淤泥及膝,而廟內只需稍稍清掃便光潔如初。
自光緒三十一年重修至今,龍母祖廟歷經風雨雷電,「瓦不漏、牆不裂、柱不彎、地不陷,防洪、防火、防雷、防蟲」的設計堪稱一絕;其石雕、磚雕、木雕、陶塑、灰塑藝術,別具一格,技藝之高、數量之多、保存之好、文化內涵之深,令人讚嘆。
前國家建設部顧問、總工程師章世清考察後讚譽為「建築技藝之冠、技巧之首,有巧奪天工之勢」。
龍母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的敬仰,且受到歷朝皇帝的敕封。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八龍母生辰誕、農曆八月初一至初八龍母潤誕(得道誕),海內外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從四面八方前來尋根問祖、朝拜龍母,絡繹不絕。
正月初四龍母開金印吉日、正月二十二龍母開金庫吉日、十二月十五龍母水燈節以及「兩誕」、兩個「黃金周」期間,龍母祖廟人山人海,興盛之極。
四、七星巖摩崖石刻
2001年6月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星巖景區內的摩崖石刻是全國少有的龐大摩崖石刻群之一。有唐朝以來石刻531題(志書有載而至今仍然未發現的31題)。
石刻大部分集中在石室巖內外,有333題,佔62%。面積最大26.3平方米,最小0.03平方米。
七星巖摩崖石刻文體齊全,其中正書242題(漢文239題、藏文2題、外文1題)、行書147題、草書56題,另有行草、篆書、隸書、八分書、楷書、行楷、崖刻畫等。
自唐以後各朝代石刻薈萃一起,包括罕見的南明石刻。
年代最久遠有唐代李邕《端州石室記》,是李邕傳世唯一的正楷石刻。此外唐代李紳、王化清,宋代包拯、周惇頤,明代吳桂芳、俞大猷,清代屈大均、陳恭尹等,均留下詩文題記石刻。
上世紀50年代後,星湖管理處將朱德、葉劍英、陳毅、郭沫若、沈鈞儒等名人的詩詞歌賦或題名鐫刻在崖壁。
其中,清馮敏昌詩刻《七星巖五首》與黎簡四言韻語《南服隕石》兩石刻與唐李邕的《端州石室記》被清代書畫家黃培芳譽為「石室三絕」。
七星巖摩崖石刻被譽為石刻書法藝術的宮殿,陳毅譽之為「千年詩廊」。
七星巖摩崖石刻記載了端州地理環境、山河變遷、歷史大事、宗教信仰、廟宇建築、巖石水土以及朝代變更。
五、肇慶古城牆
2001年6月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宋城牆,位於端州區宋城路。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端州知軍州事江柬之築土城牆,以作防禦和防洪之用。政和三年(1113年),興慶軍節度使鄭敦義將土城牆改築為磚城牆,開有東宋崇、西鎮西、南端溪、北朝天四門。
明、清時期多次修葺。至民國初年,城牆保持完好。民國13年(1924年)因開馬路,城門樓、雉角樓、文昌閣、月城炮臺等被拆毀,城牆除披雲樓一段外,全部拆低約2.33米,城門填塞,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上世紀80年代,擴寬人民路,拆除原城北閘口,城牆橫剖面裸露,發現城牆兩側基礎採用長方形紅砂石或花崗巖石砌築,尺寸的規格不等,有具體年號的城磚共22塊。
人民路城牆閘口西邊,有覆盆式石柱礎、長方形紅砂石石條、磚塊和卵石等雜件,是當年填土時把已毀廟宇、樓房建材一併埋入城牆「腹內」。
西門城基腳城牆很多磚有「軍造」「巡司造」字樣,南門斜坡城牆的一些城磚印有「高要縣」「高明縣」「德慶縣」「廣寧縣」「四會」等文字,還有其他文字或幾何印紋、象形圖案。
城磚有多種不同規格,是歷史上多次修葺的結果。因此,古城牆被譽為「磚的博物館」。
1996年9月,維修牆體和城牆路面,恢復古城牆部分雉堞,修復北門(朝天門)和城樓的墩臺,裝上仿木城門(只作裝飾)。在人民中路閘口處以平橋接通披雲樓城牆。該工程於1997年1月竣工。
肇慶古城牆是省內唯一主體基本完整的古城牆,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25張圖 來自肇慶分布
多彩肇慶編輯部
來源:肇慶市博物館、肇慶發布、端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