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正
關鍵詞:唐代藩鎮,藩鎮割據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8)17-0052-06
考查2018年的全國Ⅰ卷歷史試題,第25題無疑可圈可點。試題材料新穎,形式活潑,題目難易適中,學生反映較好。所考考點也常被忽視,近十幾年各省份的高考試題對此幾乎未曾涉及。更重要的是,該題的答案和教材中的表述似有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對該題進行探討,以期對中學歷史教學有一些啟示。
試題如下:
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分析試題,材料提供的是「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包括類型、數量、官員任免、財富供納、兵額與功能。藩鎮中不向朝廷繳納賦稅的是河朔型,中原型和邊疆型少上供,而東南型是上供的,故A項不正確。題幹只是提到了各類藩鎮的兵額與功能,看不出來藩鎮之間的戰和情況,故B項不正確。河朔型藩鎮的官員任免是藩鎮自擅,不向朝廷上供,即使是中原型、邊疆型也是少上供,這些情況說明多數藩鎮並非「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故C項不正確。大部分藩鎮的官員由中央任免,表明他們接受朝廷的統治;大部分藩鎮向朝廷上供財賦收入,為中央提供經濟來源;擁兵自立的只是7個河朔型藩鎮,不佔主體,中原型、邊疆型和東南型藩鎮數量眾多,它們或駐重兵防驕藩,或駐重兵守邊疆,或駐兵少防盜賊,但都沒有脫離朝廷的統治;況且,這是「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的藩鎮情形,這些都說明藩鎮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的統治」,故D項正確。
通過逐項分析,我們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讓一些同學狐疑的是,教材中的表述為: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的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D項似乎與教材的表述有矛盾?更重要的是,由此延伸出一個問題:藩鎮都是割據的嗎?筆者以為,要解答這些疑問,需要對唐朝節度使的設置和藩鎮割據的來龍去脈做一番探究,答案便自然水到渠成。
節度使自唐代始設,因其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也就是全權印信,受此印信,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資治通鑑》記載: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到唐玄宗天寶初,從西北到東北,共設立了八個節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範陽、平盧節度使,分布在今新疆、甘肅、青海、山西等邊地。另外,還有西南的劍南節度使,嶺南的經略使也類似節度使,這些通稱「藩鎮」。
最初,節度使只掌兵權,後來,又逐步掌握了行政權、財政權。這些節度使,表面上聽命於朝廷,實際上陽奉陰違,獨霸一方,千方百計地擴充自己的勢力。邊境的十個節度使,不僅擁有強大的軍權,而且擁有地方的行政權、財政權,幾乎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當時十鎮兵力約四十九萬,中央直轄軍不過十萬而已,內輕外重,大有「尾大不掉」之勢。
節度使的權力如此之大,兵力如此之強,豈不威脅到唐廷的統治?朝廷為什麼會搬石砸腳設置節度使呢?其實,節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
從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批農民失去田地,陷於破產流亡的境地,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於是,政府募流民為兵,這樣,唐兵制從兵農合一、徵均田農民為兵的府兵制,向僱傭職業兵的募兵制演化。同時,由於府兵數量有限,邊疆作戰往往需要臨時補充兵源,政府便把大量招募的士兵集結在邊疆重地,而關中地區的兵員有限,形成了內輕外重的政策。
節度使制度的設立,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大唐建國以後,對外一直保持著擴張進攻態勢,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漠北諸部、西突厥、高昌,將之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內,由此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太宗時期起,唐邊境的形勢發生了轉變。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面對周邊軍事態勢的變化,唐廷的邊境軍事戰略逐漸由進攻轉為防禦。
北方遊牧民族擁有強大的騎兵,他們精於騎射,來時急風暴雨,無法招架。去時風馳電掣,追之不及,唐朝的邊防軍隊應付起來很是吃力。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戰爭需要,唐廷開始改革原先被地方政府掌握的、若干分散的、幾百人的軍事部署,組成集中指揮、龐大的邊防重鎮,在邊境軍鎮駐守常備軍,由專人統帥。並且,各節度使自行募兵,募兵的來源相當複雜,有失去土地的流民,有亡命無賴之徒,也有內附的蕃族士兵。這些人大都終身從軍,世代從軍,父子兄弟相承,他們對節度使的依賴性也極強。於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軍權在握。
唐邊防駐軍的後勤供應本來主要依靠政府,但邊防駐軍日益增多,僅靠政府後勤供應是遠遠不夠的。駐軍將領不能及時解決後勤供應,影響了他們調動、指揮軍隊的效率和權威,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有鑑於此,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權力轉給各防區的軍事將領。
節度使有了兵權和財權,但如果沒有行政權,也影響他們的軍事行動。於是,從玄宗天寶中期開始,節度使便擁有了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節度使的權力進一步擴大。
唐玄宗時期,國家步入了盛世。然而,玄宗自以為國富兵強,一味追求開邊擴張,不斷挑起戰爭,為此,需要加強邊鎮節度使的軍備。天寶十載(751年),名將高仙芝在西域為大食(阿拉伯)軍隊所敗,邊防危機日趨嚴重,在中央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朝廷越來越倚重邊鎮節度使的重兵。節度使原先由文官擔任,「李林甫當政時,唯恐大臣出將入相,對自己不利,便違反番將不委以統帥重任的原則,大量任用蕃將為節度使,使得邊鎮番將勢力愈加膨脹。開元、天寶年間,邊鎮軍隊佔全國總兵力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東北地區、西北地區更是猛將精兵集中之地」。其致命的危險可想而知。此時正值大唐盛世,玄宗為「盛世」所陶醉,怠於政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排斥異己,朝政日益腐敗。天寶時,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貴妃堂兄楊國忠為相,朝政更加敗壞。國家承平日久,中原久不聞幹戈之聲,於是「漁陽鼙鼓」驚破「霓裳羽衣」,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基於上述分析,唐朝節度使權力坐大,主要是因為:1.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日增,朝廷大量招募士兵集結在邊疆重地。2.募兵制下僱傭職業兵,軍隊成分變得複雜更難駕馭,利於節度使的集權。3.邊患的嚴重,節度使集中權力以應付緊急軍情。4.玄宗後期,中央政治日益腐敗,大唐盛世,統治者逐漸喪失了警惕。
安史之亂發生於755年至763年。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安祿山以軍功起家,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近20萬。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長驅直入,進佔長安,玄宗倉皇出逃。安史之亂歷時七年多,雖然叛亂最終得以平定,但是大唐繁盛的局面一去不復。《資治通鑑》記載:「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早日平叛,肅宗、代宗鼓勵叛軍歸順投降,封授安史舊部為節度使,由他們統帥舊部,自行任命官吏。這麼看來,安史之亂的平定,與其說是中央政府平定叛亂,還不如說是以妥協方式結束叛亂。這種妥協的代價是高昂的,它使全國處於混亂多事和分裂割據的狀態之中。
為了抵禦叛軍的進攻,唐廷將邊地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出現了節度使、防禦使等大小軍鎮,也即藩鎮(方鎮)。在今河北及其周邊地區,由安史叛將統領的「河朔三鎮」(範陽、成德、魏博),更是割據一方,不聽朝廷命令,不向朝廷納稅。在今山東、河南等地也有類似河朔的割據勢力。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的權力愈發擴大,他們自行任免下屬文武官員,地方官吏幾乎成了節度使的家臣,士兵幾乎成了節度使的私家武裝。節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繼任,或由部下接班,事後報請朝廷批准。朝廷委派的繼承人選往往無法立足,朝廷也無可奈何。更有甚者,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叛兵突然攻入長安,唐德宗出逃,叛兵擁立節度使朱泚為皇帝。不久,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稱帝,一時間烏煙瘴氣。
當然,朝廷不可能坐視不理。肅宗、代宗時期,劉晏理財,德宗時,楊炎主持兩稅法改革,中央政府的財力大增,朝廷決心打擊藩鎮的割據傾向。此後,德宗雖然平定了朱泚、李希烈等的叛亂,但要徹底消滅藩鎮勢力,似乎已不大可能,只有對藩鎮採取「姑息之政」,保持彼此之間的平衡。憲宗時期,朝廷厲兵秣馬,平定西川,魏博歸朝,大將李愬更是雪夜討平淮西,憲宗的削藩取得大勝。然而,隨著憲宗為宦官所弒,「元和中興」曇花一現,削藩事業功敗垂成此後,藩鎮割據一發不能收拾,直至唐朝滅亡。
面對朝廷的討伐,節度使之間,也會結盟自保。河朔兵強馬壯,經濟繁榮,形勢險要,而四鄰皆非國家州縣,諸鎮易守,唐廷難攻,無法形成對它的包圍圈。唐廷當然也想破壞他們的聯盟,但這種唇亡齒寒的道理,藩鎮自然是明白的。建中年間,魏博、成德、盧龍、淄青四鎮聯手。長慶年間,三鎮復叛,「蓋三鎮相為勢援,復結河南叛臣,膠固其力,不可卒破也」。看來,唐廷要各個擊破,並非易事。
唐朝邊疆地區形勢一直不穩。周邊少數民族的勢力消長及邊疆形勢的變化,對藩鎮割據局面的長期存在有著重要的影響。安史之亂期間,唐朝丟失了河西隴右地區,長安甚至被吐蕃兩度佔領,唐蕃之間常有激烈的戰爭。在東北,有奚和契丹的威脅。南詔的進犯,則是晚唐的大患。邊疆地區的嚴重形勢,一方面促使唐朝花費巨大的財政支出,另一方面牽制了唐廷的軍事力量。唐廷要對河朔地區用兵,始終有後顧之憂。
安史之亂雖被平定,但是唐朝內部皇權與軍將及宦官的鬥爭從未間斷。朋黨之爭歷時數十年,牛李黨爭使朝廷元氣大傷。皇權與宦官的較量持續多年,甚至皇帝死於宦官之手。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之間的南衙北司之爭此起彼伏。皇帝和大臣也試圖收拾宦官,但效果不彰,甘露之變更是釀成天子被軟禁、朝臣遭屠戮的苦果。更何況,朝臣、宦官援引地方藩鎮以自保,朝廷內部的鬥爭嚴重影響中央對藩鎮的用兵。
自元和用兵以來,軍費劇增,國家經濟不堪重負,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天下厭兵情緒加劇。因此,當穆宗即位之後,就開始推行減少兵員的「銷兵」政策。然而,銷兵政策在客觀上造成了許多人最後都加入了河朔叛亂的隊伍。《舊唐書》甚至認為,「復失河朔,蓋消兵之失也」。長慶元年(821年),幽州兵變,河朔再叛。此後,就像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一樣,形勢突然變得不可收拾。河朔三鎮再次脫離了朝廷的控制,朝廷與他們之間維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僵持局面。
基於上述分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主要是因為:1.唐廷為了早日平定叛亂,設置更多的節度使。2.節度使之間結盟互保。3.邊境形勢依然不穩。4.朝廷內部黨爭、宦官專權,影響平叛。5.唐廷軍事財政實力有限,不能持續平叛。
對於唐代藩鎮的研究,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無疑是這方面的權威,而他的《唐代藩鎮研究》一書是關於唐代藩鎮問題的權威著作。他將藩鎮分為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以及東南財源型。2018年第25題的材料,正是採用了這一說法。他認為,唐代的藩鎮,並不都是割據的。所謂「藩鎮割據」只是藩鎮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河朔型藩鎮,也具有游離性和依附性並存的雙重特點,這就澄清了過去對藩鎮割據籠統的片面的看法。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其用「藩鎮割據」,倒不如用「藩鎮格局」,或許更接近於當時的歷史。由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第六卷更是用了「藩鎮林立」來敘述當時的政治局面。
儘管唐中期以後,藩鎮林立,但是,「藩鎮並非全是割據勢力,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都服從朝廷指揮,向中央貢納賦稅。但在今河北地區的所謂河朔三鎮,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納賦稅;在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也有類似河朔三鎮的割據勢力」,這就是所謂的河朔割據型藩鎮。
河朔形成割據,但是,河朔諸鎮也注意避免與唐廷處於勢不兩立的直接對峙局面。德宗時期的建中大亂,魏博、成德、盧龍、淄青「四王」並立,但仍奉唐廷正朔。而涇原節度使朱泚稱帝,唐廷於是將矛頭指向了朱泚,說朱泚「大為不道,棄義滅恩,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所不忍言。獲罪祖宗,朕不敢赦」。其罪罄竹難書,足見朝廷的態度。河朔藩鎮信奉「禮藩鄰,奉朝廷,則家業不墜矣」,「禮藩鄰」是為了維持各鎮之間的聯盟;「奉朝廷」則是為了避免與中央關係白熱化而引火燒身。這樣,河朔把自己的割據行動限定在唐廷能夠容忍也不得不容忍的範圍之內,也就「家業不墜」了。
不過,河朔諸鎮並非一個整體,他們彼此之間也有矛盾。而且,河朔諸鎮和中原藩鎮也素有間隙,唐王朝所賴以維持均勢的,是各個藩鎮之間的牽制。藩鎮強弱不同,數量眾多,互相有所牽制。沒有形成像安祿山或朱溫那樣過大的地方勢力,朝廷的統治還能維持。即使是割據較強的河朔三鎮,也在形式上臣服朝廷,一般不輕易與中央公開對抗。另外,唐朝後期藩鎮內部鬥爭不已,節度使被殺被逐也是常事。如發放糧餉、賞賜不及時,往往引起譁變,稍不如意即尋釁滋事,殺逐將帥。「由於諸藩鎮彼此矛盾以及各自內部矛盾的存在,唐朝中央才能繼續綿延百餘年,勉強維持形式上的一統。」即宋人尹源所說的「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當然,中央政府擁有雄厚的財政力量,是平定叛亂、消滅地方割據的重要條件。兩稅法實行以後,唐朝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保證了中央重要的財政來源。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東南地區日益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這為唐廷的統治及平叛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至於軍事力量,唐朝廷也掌握著部分軍隊,尤其是守衛長安西北地區的神策軍,神策軍與中原藩鎮素有矛盾,這種矛盾既限制了唐廷對藩鎮的優勢,也對藩鎮是種制約。
黃巢起義失敗後,各地藩鎮割據加劇,彼此攻伐不斷。至此,唐王朝已經徹底失去了控制局勢的能力,幾乎成為藩鎮任意擺布的傀儡,只能在諸強藩的夾縫中求得生存。「藩鎮割據破壞了唐王朝的政令統一,但同時藩鎮間相互制約,又維繫著唐王朝的統治。唐末出現的超級藩鎮才開始打破均勢,以兵力壓制群藩,最後導致了唐朝滅亡」。
基於上述分析,藩鎮割據一方,但唐朝的統治還在延續。主要是因為:1.並非所有藩鎮都是割據勢力。2.藩鎮一般不會公開與中央對抗。3.藩鎮之間、藩鎮內部的矛盾重重。4.唐廷掌握一定的財政和軍事實力。5.能夠撼動唐朝根基的超級藩鎮唐末才出現。
通過考察節度使與藩鎮割據的局面,我們也就理解「藩鎮延續了唐朝的統治」。但研讀教材,不少同學提出了質疑,不是說「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權」嗎?我想,從邏輯上講,並非矛盾。一方面,是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削弱並非摧毀,另一個方面是藩鎮格局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教材是濃縮的,對於一些問題,是點到為止,至於其中的詳情,或許只能「限於篇幅」了,但對於中學歷史教學來說是「不能省略」的。教材說到: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唐朝廷為什麼要這麼做?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為什麼愈演愈烈?藩鎮林立,唐朝廷的統治又是如何維持的?如果不弄清楚,那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僅僅是局限於教材的表述,那對於五彩斑斕的歷史,豈不是缺少了血和肉。
當然,要解答第25題,不能囿於教科書的成見,如果我們機械地記憶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話,對於此題或不能正確解答,即使得出答案,也不能理解試題命制的立意。該題對於中學生來說,應該說是材料未曾一見,角度也非常新穎。其實,無論是材料還是問題,主要還是對史料辨析能力的考查。論從史出,具體到核心素養來說,就是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核心素養所說的其實是一種能力。只有通過對史料的辨析,才能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25題的說法,也正拓展了對教材的認知。
對於藩鎮割據這節,除嶽麓版和人教版之外,很多現行教材未有涉及。嶽麓版教材提及了安史之亂後,「唐代宗為求暫時的安定,將河北地區分授給安史降將,封其為節度使,帶兵平叛的將領也被封為節度使」,對於安史之亂前節度使的設置並未說明。嶽麓版教材又說:「節度使所轄地區大者十餘州,小者三四州,權力不斷膨脹,職位往往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或由部下擁立,朝廷只能事後追認。他們在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割據一方,形成藩鎮林立的局面。」「藩鎮林立的局面」,和白壽彝版《中國通史》倒很接近。
再看人教版教材是這樣表述的:「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在政治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往往發展成為割據勢力。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這100餘字,點明了唐朝設節度使的時間,節度使的權力,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以及藩鎮割據的影響。對於藩鎮與割據之間的關係,教材用了「往往」,也就是說藩鎮往往會割據,但並非都是割據勢力。
多年來,人們把「藩鎮割據」作為一個凝固的詞,似乎藩鎮都在割據?大量的藩鎮動亂都被視為藩鎮割據和叛亂,似乎藩鎮就是割據和叛亂?一提到藩鎮割據,似乎唐朝就四分五裂,氣息奄奄了?須不知,即使是河朔藩鎮,他們對朝廷是既有游離又有依附。大量事實表明,朝廷的政策法令在河北地區亦有實施,河北文人也參加朝廷的科舉,唐中央在河朔等藩鎮皆設有監軍院,各鎮在長安亦設有進奏院,不能把他們的割據絕對化。至於河朔之外的藩鎮,則更非割據。「藩鎮割據」這樣籠統的看法,「使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複雜歷史在所謂『藩鎮割據的蒼白一頁中籠統地一筆輕輕帶過,」如果我們不一葉障目,以河北三鎮代替一切藩鎮,不以偏概全,以黃巢起兵後的藩鎮代替唐後期全部時間的藩鎮,或許更能接近歷史的真實。
高考作為高中課改的指揮棒,高考試題反映了學術研究的動態。藩鎮並非都是割據的,這是第25題命題的學術背景。對於張國剛教授3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不少學者也給予了認同。作為中學教學一線的教師,雖不能走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但我們可以作為高校科研的搬運工,將高考試題和學術研究的成果反饋於中學歷史教學中,豈不益善?
【作者簡介】周桃正,中學一級教師,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歷史教師。
(註:轉自《歷史教學·中學版》2018年9期)
每日一解:唐朝的藩鎮割據
唐代出現藩鎮割據的原因和影響
微信公眾號文章搜索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