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晚期的藩鎮為什麼可以和朝廷共存?

2020-12-14 舊時樓臺月

唐朝的統治因為藩鎮割據而分化,但又因為藩鎮割據而得以維護。唐朝藩鎮與唐朝朝廷長期共存的原因,要從藩鎮為何長期存在和中央朝廷為何沒有解決藩鎮問題兩個方面來分析。

唐朝藩鎮得以長期存在絕對離不開中央朝廷所賦予的極大的政治自由。各地藩鎮就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擁有自己的軍隊,獨攬財政收入,還擁有自己的政治集團,藩鎮節度使的官位還可以繼承下去,在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各藩鎮與中央之間的關係較為穩定,不會突然反叛。

其次唐朝中央政府無力消滅藩鎮割據,尤其是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對於「安史降將」的處理不當,進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致使朝廷無力解決地方藩鎮割據問題的問題。

除此以外唐朝的軍費開支過於地方化,中央無力支持高額的軍費,需要依靠地方來抵禦外來略,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自然不敢貿然破壞中央與地方藩鎮之間的和平局面。

一、唐朝地方藩鎮勢力得以長期存在的原因

唐朝藩鎮割據問題開始於「安史之亂」以後,當時的唐朝政府為了迅速解決動亂,把在邊境地區的藩鎮制度拓展到了內地,在內地重要的藩鎮設立了節度使,這些節度使牢牢把控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很多節度使開始蔑視中央朝廷。他們雖然表面上受中央政府的管轄,但實際上並不完全遵守中央的命令。

(一)政治原因

唐朝各藩鎮節度使有極大的政治獨立性,各藩鎮有自己的法律和官員體系,節度使的職位也是可以繼承的,中央政府對此不能隨意更改。可以說小小的地方藩鎮就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王國。較高的獨立性在導致藩鎮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繫較弱,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雙方矛盾。

(二)經濟原因

唐朝邊境地區的土地制度一般是「屯田制」或者「營田制」,在這種土地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權為國家所有。當時的地方節度使往往擔任多個官位,比如說帶度支、營田使等。這就致使地方的土地以及財政收入也被牢牢掌握在節度使手中,這些地方節度使不僅掌握著大量的國家屯田,他們自己還在地方擁有著大片的土地,是絕對的大地主。

在《舊唐書》中記載,當時的中央政府曾將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稹調任為淮西節度使,但他卻推辭上表「臣去秋種的麥,請代收麥畢,赴上。」

隨著地方節度使勢力的壯大以及中央的式微,這些地方節度使常常會不向中央朝廷繳納賦稅,這導致財富留存於地方,藩鎮有了長期存在的物質條件。

(三)軍事原因

地方節度使還把握著地方軍事,地方節度使手中有支特殊的部隊,這支部隊由地方豪強的子弟兵組成,被稱為「牙兵」。這些「牙兵」與節度使一樣代表的是地方大地主階級的權利,他們必然會為了維護自己在地方的利益而拼命戰鬥。當然如果節度使所推出的政策違背了他們共同的利益,這些「牙兵」也常常會發動兵變易主。

地方節度使們深知這一點,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利不被剝奪,利益不被損害,自然也不會推出違背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政策。

(四)各藩鎮之間的關係複雜

在多種原因的影響下,各藩鎮之間的關係也極其複雜。有些藩鎮形成了政治軍事聯盟,有些藩鎮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鎮依賴於其他藩鎮,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時的藩鎮叛亂其實大多發生在藩鎮內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強地主不滿節度使的管控而發生的暴亂,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動亂。

各藩鎮也是承認中央政府的統治的,這種態度避免了地方與中央敵對狀況的出現,比如說唐德宗時的「四鎮之亂」,雖然這四位節度使雖然接連稱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為正統。

二、唐朝中央政府沒有解決藩鎮割據問題的原因

(一)對於「安史降將」處理失當

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對於這些「安史降將」的處理唐王朝採取了「招安」的態度,將河北地區分封給了這些投降的將領。在「安史之亂」前整個唐朝只有十多個藩鎮,而且都設立在邊境地區,「安史之亂」藩鎮在全國範圍內發展到了四十多個。

這些安史降將被分封的河朔地區,就是過去安祿山所管轄的轄區,可以說安祿山過去的根基就在此地,這些「安史降將」對此地頗為熟悉,他們分封在這一地區能很好的掌握過去的資源。這一措施為之後唐王朝的藩鎮動亂埋下了禍根。

(二)軍費開支地方化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政府實行租庸調製來保證軍隊供給。「安史之亂」時期,唐朝中央自身難保,根本無法從全國範圍內控制和調撥糧草供應軍隊。為了保證軍事活動的正常運行,政府下令各藩鎮自己供應當地軍隊。這個做法在當時減輕了中央的負擔,但也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壯大。

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唐朝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在江南地區。這使唐朝政府的財政周轉缺乏靈活性,只要江南漕運稍微停頓,中央政府就會陷入全面恐慌當中。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很難支持大型的軍事活動。

(三)中央朝廷內部矛盾重重

當時的中央朝廷內部矛盾錯綜複雜,各種勢力幹擾牽制,這也是唐朝中央政府沒能消滅藩鎮割據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安史降將」處理是這些矛盾的具體體現之一,當時的僕固懷恩父子與中央朝廷有著很大的矛盾,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招募同黨,他們接受了很多安史大將的投降,也是他們上表讓這些投降的將領擔任本地的節度使的。

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問題也十分嚴重,唐肅宗上位後,委託宦官李輔國等人執掌進軍兵權,到了唐代宗時期政府允許宦官出使求取,這造成宦官到藩鎮公開索賄的陋習愈發嚴重,最終加重了中央與地方藩鎮之間的矛盾。唐德宗時就連中央禁軍的統領權都被宦官管控。

(四)軍隊「外重內輕」

唐朝前期中央禁軍人數很少,地方府兵和募兵人數都收到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但開元以後,邊疆地區的募兵隊伍漸漸壯大,但是中央軍隊卻沒有的任何變化,於是兵力「外重內輕」的問題愈發嚴重出,據統計當時藩鎮軍隊和地方軍隊加起來大約有五十萬左右,但是禁軍加起來也不足五萬。

在「安史之亂」後,地方和中央都開始廣泛招募士兵,但是中央兵力和地方比起來依然處於少數,不過在地方勢力的相互壓制之下,唐朝一直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之下。唐朝在採取軍事行動時,主要依靠的是地方軍隊,這些地方軍隊是以藩鎮存在為前提的。這導致唐朝中央政府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來掃除地方割據勢力。

總結:

唐朝中晚期地方藩鎮和中央朝廷共存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雙方都有力地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在中央政策下,地方節度使的利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沒有公然反叛的必要性,中央朝廷又需要藉助地方節度使來抵禦外敵,平定起義自然也不會隨意剝奪地方權利。

相關焦點

  • 為何北魏的軍鎮不可能達到唐朝藩鎮的效果?
    從表面上看,北魏的軍鎮與唐代的藩鎮相差無幾:轄區設置在戰略要地,實行軍事化管理,轄區的駐軍及其家屬和平民叫做鎮民,主官叫鎮將,全權負責轄區內的軍事和民政事務。然而,唐朝的藩鎮與北魏的軍鎮之間有三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點,從而確定兩者不同的作用和命運!首先,兩者成立的目的有著本質的差別。
  • 藩鎮都是割據的嗎?
    更重要的是,該題的答案和教材中的表述似有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對該題進行探討,以期對中學歷史教學有一些啟示。試題如下: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後百餘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藩鎮中不向朝廷繳納賦稅的是河朔型,中原型和邊疆型少上供,而東南型是上供的,故A項不正確。題幹只是提到了各類藩鎮的兵額與功能,看不出來藩鎮之間的戰和情況,故B項不正確。河朔型藩鎮的官員任免是藩鎮自擅,不向朝廷上供,即使是中原型、邊疆型也是少上供,這些情況說明多數藩鎮並非「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故C項不正確。
  • 僕固懷恩:唐朝中興第3名將,因衝動拉開藩鎮割據序幕
    得悉太子繼位,僕固懷恩跟隨主帥郭子儀前往靈武,調往朝廷。不過,關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軍隊,收復長安、洛陽,也只是個空談而已。安祿山燕軍,前身為唐朝幽州軍,戰鬥力最強,其次為安西軍、朔方軍。為了擊敗叛軍,必須從外面借兵,也就是說,想著老朋友借到回紇的兵。理由很簡單,回紇都是騎兵,戰鬥力和機動能力都是一流的。
  • 唐朝的10位節度使,幾十年時間,如何出現了藩鎮割據?
    在唐朝統治的中期,出現了節度使。節度使逐步成為了地方實權派,在安史之亂以後,各地的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模式。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總計才冊封了10個節度使。到了安史之亂以後,為何增加到了40多個,形成了混戰的狀態。那麼,唐朝為何對各地節度使失去了控制呢?今天,我們就詳細聊聊節度使的歷史,其實節度使和唐朝的行政區劃有很大的關係。
  • 時代 唐朝藩鎮為何能持續一個世紀?
    唐朝最終因為藩鎮割據而分裂,但卻又因藩鎮的並峙均衡而維繫中央政權,延續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統一時期更長的時間。這是一個頗有點奇怪的現象,這個現象正說明唐代吸取東漢分裂而亡的教訓而採取的措施起了相當的作用。當然,這個作用並不完善,所以唐朝仍不免亡於分裂割據,於是後來的宋代,對於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更加措意,地方權力進一步被削弱,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 唐代藩鎮割據:安史之亂生下的一個怪胎
    為了方便了解,我們還是先來看看藩鎮和節度使的起源。唐朝建立之初,為了方便對地方的統治,不僅改郡為州,對地方行政區劃也進行了調整,還逐步確立了府制。唐代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後來,為防止少數民族侵犯,唐朝又在邊境設置了大軍區,其長官為都督或大都督,像東突厥都督府和幽州都督府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唐朝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亂世
    那麼回答一定會是漢朝和唐朝,因為在漢朝和唐朝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中國的影響遠播四海。而在漢朝和唐朝之間,絕大多數的人又會選擇唐朝,為什麼呢?因為唐朝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同時,不同於宋明,唐朝又是一個開放的王朝,所以自然贏得了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青睞。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雖然唐朝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唐朝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亂世。
  • 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
    監軍院與進奏院不僅構成了中央與驕藩聯繫的橋梁,而且也成為唐廷在割據地區施行統治和驕藩在政治上奉事朝廷的象徵(註:關於唐代的監軍制度和進奏院制度,分別參見拙作《唐代監軍制度考論》(《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唐代進奏院考略》(《文史》第十八輯)。)。唐廷與河朔藩鎮的戰爭多圍繞著藩帥的任命、旌節的授予,建中年間如此,元和時亦然,故王夫之說:「(吳)元濟豈有滔天之逆志哉,待赦而得有其旌節耳。
  • 唐朝以後為什麼西安不再是首都?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明智。」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西安作為中國最具歷史的城市,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稱,其歷史地位無需多言。
  • 唐朝長安驛站發生的神秘案件,竟牽出了唐德宗、宦官和藩鎮的博弈
    只見兩個客人直挺挺地倒在血泊之中,早已沒有了氣息,而在其中一人身邊,卻放著一份奏章和一封寫給義成軍節度使姚南仲的信件。義成軍節度使掌管滑州和鄭州這兩人是管理滑州、鄭州等地的義成軍節度使屬下,現場又出現了奏章,事關藩鎮、朝廷,驛站管理人員不敢怠慢,立馬將此案報了上去。
  • 學術前沿 | 張國剛: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
    監軍院與進奏院不僅構成了中央與驕藩聯繫的橋梁,而且也成為唐廷在割據地區施行統治和驕藩在政治上奉事朝廷的象徵(註:關於唐代的監軍制度和進奏院制度,分別參見拙作《唐代監軍制度考論》(《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唐代進奏院考略》(《文史》第十八輯)。)。唐廷與河朔藩鎮的戰爭多圍繞著藩帥的任命、旌節的授予,建中年間如此,元和時亦然,故王夫之說:「(吳)元濟豈有滔天之逆志哉,待赦而得有其旌節耳。
  • 一場科考舞弊案引發唐朝持續四十年的禍亂,李商隱因他鬱鬱而終
    自古以來儒家思想提倡以天下為己任,在唐朝出現這樣的千古奇觀,丟盡丟掉了儒士的氣節,無恥之極。 黨爭危害之二縱容地方割據勢力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問題可以說是困擾唐王朝最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黨爭雙方也有不同的觀點。李德裕主張遏制地方藩鎮,武力打擊,而牛僧孺、李宗閔則希望對藩鎮採取姑息的策略。
  • 東漢到唐朝,有700年輝煌的士族門閥,怎麼會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到宋朝開始,這種制度發生了變化,貴族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官僚結構和皇權共存的局面。皇權貴族和皇權官僚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皇權貴族代表著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就在唐朝的時候,是這兩種模式的過渡時期,也是門閥士族衰落的時期。
  • 河北三鎮:叛亂的領頭羊,拖垮了唐朝,咋在五代成了「破落戶」?
    後來,平叛戰爭勝利在望,唐軍也把河北三鎮給分割包圍了,以軍事手段完全可以將三鎮給滅了。但是,唐軍統帥僕固懷恩耍了個小心眼,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就玩了一出「養寇自重」,故意不滅掉它們,而是說服朝廷招降。就這樣,安史之亂的降將,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三人搖身一變,就成了唐朝平叛的功臣了。
  • 為什麼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學過唐詩的人會發現,當介紹作者時,會看到初唐詩人、盛唐詩人、中唐詩人或晚唐詩人等字眼,那麼唐朝為什麼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呢?而別的朝代都沒有類似的劃分。其實,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唐詩的四個分期和發展階段,出自明代高棅《唐詩品匯·總序》。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朝出現藩鎮割據局面並不是安史之亂開始,天寶年間的唐玄宗雖然昏庸,但作為曾經開創開元盛世不可能不考慮王朝存在的威脅。對於安祿山可能的叛亂,他是有察覺的。只不過他沒有預料到,安祿山的反叛會來的這麼快。而真正埋下安史之亂禍根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唐朝作為北周和隋朝貴族,依靠隋末亂世實現逆襲登位。而維繫北周、隋、唐三朝的第一勢力,就是關隴集團。
  • 又為什麼說唐室的中興,唯有憲宗一朝?
    這43年以來,唐朝的和平安定始終沒有恢復,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藩鎮的坐大。二、選擇:維持現狀和繼續削藩自唐玄宗以來,藩鎮就成為影響唐朝穩定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一旦中央有措施,這些藩鎮就互相聯合,以百萬大軍和中央抗衡。這些藩鎮的節度使們,在各自的領地上還玩起了父子或者兄弟相襲,再或者被自己部下推為「留後」,先斬後奏之後逼迫朝廷認可。據統計,57個藩鎮中,其中被朝廷任命的節度使僅4人,而殺了節度使後自立者有23人。
  • 唐朝節度使擁有多少兵馬,為何直接導致唐朝皇權形同虛設!
    安史之亂,朝廷一時無兵可御,遂使國家破敗,人民塗炭。安史之亂平定後,地方勢力增強,朝廷控制力削弱,內地藩鎮林立,軍閥割據。如何處理藩鎮問題,成為唐廷後期的主要難題。一、唐代節度使的設立自唐太宗平定突厥後,唐朝邊境一度無大的侵擾威脅。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很多人甚至認為明朝的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比之唐朝還嚴重,雖然明朝宦官沒有廢立、乃至殺過皇帝,但是他們影響範圍是全國,伴隨著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時間。而唐朝宦官掌握兵權,開始欺主是安史之亂以後,當時中央朝廷式微,藩鎮林立割據,也就是說中央朝廷實際控制的範圍已經很小了,所以宦官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就很小,因此認為唐朝的宦官亂政沒明朝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