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設置節度使是出於鞏固國防,防禦侵擾的需要,所以最初只置於周邊地區,內地則不置。由於節度使擁有大量軍隊,內地兵力相對寡弱,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布局。
安史之亂,朝廷一時無兵可御,遂使國家破敗,人民塗炭。安史之亂平定後,地方勢力增強,朝廷控制力削弱,內地藩鎮林立,軍閥割據。如何處理藩鎮問題,成為唐廷後期的主要難題。
一、唐代節度使的設立
自唐太宗平定突厥後,唐朝邊境一度無大的侵擾威脅。高宗中期以來,局勢有所變化,西部及西南部受吐蕃嚴重威脅,北部又重受突厥威脅,東北部的契丹、奚、室韋、靺鞨等少數族政權也經常襲擾邊境。隨著唐朝疆土的擴大,邊防線也越來越長,尤其是自關隴到西域一線,一旦發生戰事,唐廷長途調兵運糧,困難很大。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劃分若干軍事區域,增加邊防駐軍,延長屯戍時間,勢在必行。軍隊長期屯駐,其長官亦得久任,節度使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唐朝地方行政實行州縣(或郡縣)兩級制。在其初年,凡重要州鎮,分置大總管或總管,主管軍事。武德七年(624 年),改大總管為大都督,總管為都督,設大都督府、都督府,總管數州或數十州軍事。「永徽已後,除都督帶使持節,即是節度使;不帶節者,不是節度使」。即是說從唐高宗時起,已有類似節度使之官,並逐漸形成節度使這一名稱。
正式以節度使名官則是後來的事。儀鳳二年(677 年),唐高宗命劉仁軌為洮河(今青海樂都)鎮守使,率大軍屯駐,以御吐蕃。在此之前,凡有戰事,徵集軍隊,臨時命將,戰後,兵歸諸衛,將則還朝,不長期屯駐某一地區。唐朝從劉仁軌起,開始了大將握重兵長期屯駐邊地之先例。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以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景雲二年,又以賀拔延嗣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之名至此正式確立。
唐玄宗開元以後,西、北部沿邊重要軍事要地,幾乎都陸續設置了節度使。節度使往往還兼任其所轄地區的經略、支度、營田、轉運、監牧諸使。開元二十年(732年),幽州節度使開始兼領河北採訪處置使。於是,節度使的權力日重,轄區內的民政、財權、司法、監察等各種事務,也逐漸由節度使掌管。節度使凌駕於州郡之上,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實際上已由兩級制變成三級制了。
天寶元年(742年),唐朝沿邊共設置了 10 個經略、節度使,列表如下:
二、「外重內輕」軍事布局的形成
唐初,分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秦嶺以北,隴關以東的今陝西關中盆地)為12道,每道為一軍,共12軍,軍有將、副各一人,分統諸車騎府、驃騎府,督率 20 萬府兵且耕且戰。貞觀十年(636 年),分天下為10 道,按照「居重馭輕」的原則部署軍事力量,所謂「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這種內重外輕的局勢對唐前期的鞏固和加強朝廷集權,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自從府兵制破壞以後,京師宿衛不得不靠招募而來的彍騎充任,開元中張說曾募到 12 萬人,此後,逐年減少,到天寶元年(742年),只有6萬人左右。在關中兵力日益衰弱的同時,唐朝邊防兵力卻不斷增強,使當時的軍事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唐玄宗在經過開元初年的勵精圖治後,至開元中期國力有所增強,「明皇蔽於吞滅四夷,欲求一切之功」。窮兵黷武的思想大大地膨脹起來,為了擴充疆土,耀武異域,便不斷加強邊防兵力。在天寶元年,沿邊 10 個節度使、經略使共計統兵 49 萬,馬 8 萬匹,和關中兵力形成鮮明對照。
沿邊節度使在開始設置時,也只是「專膺一面之寄」,沒有兼統數道的。唐玄宗一味貪求邊功,為了取得更大的戰果,開始增加節帥所統兵力。開元二十九年(741 年),蓋嘉運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兵力達 14.8 萬人;牛仙客為朔方、河東節度使,兩鎮合兵達 11.97 萬人;天寶五載(746 年),王忠嗣以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四鎮合兵達 26.77 萬人之多,史稱忠嗣「杖四節,控制萬裡,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
天寶十載,安祿山兼任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三鎮合兵為 18. 39 萬人,佔唐邊兵總數 49 萬人的五分之二左右。
唐玄宗還改變了建唐以來邊帥不久任的制度,常常十數年不易其人。如朔方節度使王晙,自先天元年(712 年)至開元九年(721年),前後居鎮10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自開元二年(714年)至開元九年,前後居鎮 8 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自開元二十年(732年)至開元二十八年,前後居鎮8年;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自天寶元年(742年)任節度使,至天寶十四載,前後達 14年之久。由於節帥久任一方,戍卒又變為長徵健兒,長期歸節帥統率,其權力自然日益膨脹起來。
唐朝腹心地區不僅兵力數量少,而且戰鬥力很弱,京師所募彍騎,「皆市井負販、無賴子弟,未嘗習兵」。朝廷平時不重視對他們的軍事訓練,後來遇到戰事,自然一觸即潰。內地其他地區,由於承平日久,也都兵備鬆弛,「百姓累世不識兵革」,有些州縣基本無可用之兵。唐玄宗後期的這種軍事布局,本身就潛伏著很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