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節度使擁有多少兵馬,為何直接導致唐朝皇權形同虛設!

2020-12-14 無敵通史

朝設置節度使是出於鞏固國防,防禦侵擾的需要,所以最初只置於周邊地區,內地則不置。由於節度使擁有大量軍隊,內地兵力相對寡弱,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布局。

安史之亂,朝廷一時無兵可御,遂使國家破敗,人民塗炭。安史之亂平定後,地方勢力增強,朝廷控制力削弱,內地藩鎮林立,軍閥割據。如何處理藩鎮問題,成為唐廷後期的主要難題。

一、唐代節度使的設立

自唐太宗平定突厥後,唐朝邊境一度無大的侵擾威脅。高宗中期以來,局勢有所變化,西部及西南部受吐蕃嚴重威脅,北部又重受突厥威脅,東北部的契丹、奚、室韋、靺鞨等少數族政權也經常襲擾邊境。隨著唐朝疆土的擴大,邊防線也越來越長,尤其是自關隴到西域一線,一旦發生戰事,唐廷長途調兵運糧,困難很大。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劃分若干軍事區域,增加邊防駐軍,延長屯戍時間,勢在必行。軍隊長期屯駐,其長官亦得久任,節度使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唐朝地方行政實行州縣(或郡縣)兩級制。在其初年,凡重要州鎮,分置大總管或總管,主管軍事。武德七年(624 年),改大總管為大都督,總管為都督,設大都督府、都督府,總管數州或數十州軍事。「永徽已後,除都督帶使持節,即是節度使;不帶節者,不是節度使」。即是說從唐高宗時起,已有類似節度使之官,並逐漸形成節度使這一名稱。

正式以節度使名官則是後來的事。儀鳳二年(677 年),唐高宗命劉仁軌為洮河(今青海樂都)鎮守使,率大軍屯駐,以御吐蕃。在此之前,凡有戰事,徵集軍隊,臨時命將,戰後,兵歸諸衛,將則還朝,不長期屯駐某一地區。唐朝從劉仁軌起,開始了大將握重兵長期屯駐邊地之先例。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以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景雲二年,又以賀拔延嗣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之名至此正式確立。

唐玄宗開元以後,西、北部沿邊重要軍事要地,幾乎都陸續設置了節度使。節度使往往還兼任其所轄地區的經略、支度、營田、轉運、監牧諸使。開元二十年(732年),幽州節度使開始兼領河北採訪處置使。於是,節度使的權力日重,轄區內的民政、財權、司法、監察等各種事務,也逐漸由節度使掌管。節度使凌駕於州郡之上,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實際上已由兩級制變成三級制了。

天寶元年(742年),唐朝沿邊共設置了 10 個經略、節度使,列表如下:

二、「外重內輕」軍事布局的形成

唐初,分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秦嶺以北,隴關以東的今陝西關中盆地)為12道,每道為一軍,共12軍,軍有將、副各一人,分統諸車騎府、驃騎府,督率 20 萬府兵且耕且戰。貞觀十年(636 年),分天下為10 道,按照「居重馭輕」的原則部署軍事力量,所謂「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這種內重外輕的局勢對唐前期的鞏固和加強朝廷集權,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自從府兵制破壞以後,京師宿衛不得不靠招募而來的彍騎充任,開元中張說曾募到 12 萬人,此後,逐年減少,到天寶元年(742年),只有6萬人左右。在關中兵力日益衰弱的同時,唐朝邊防兵力卻不斷增強,使當時的軍事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唐玄宗在經過開元初年的勵精圖治後,至開元中期國力有所增強,「明皇蔽於吞滅四夷,欲求一切之功」。窮兵黷武的思想大大地膨脹起來,為了擴充疆土,耀武異域,便不斷加強邊防兵力。在天寶元年,沿邊 10 個節度使、經略使共計統兵 49 萬,馬 8 萬匹,和關中兵力形成鮮明對照。

沿邊節度使在開始設置時,也只是「專膺一面之寄」,沒有兼統數道的。唐玄宗一味貪求邊功,為了取得更大的戰果,開始增加節帥所統兵力。開元二十九年(741 年),蓋嘉運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兵力達 14.8 萬人;牛仙客為朔方、河東節度使,兩鎮合兵達 11.97 萬人;天寶五載(746 年),王忠嗣以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四鎮合兵達 26.77 萬人之多,史稱忠嗣「杖四節,控制萬裡,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

天寶十載,安祿山兼任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三鎮合兵為 18. 39 萬人,佔唐邊兵總數 49 萬人的五分之二左右。

唐玄宗還改變了建唐以來邊帥不久任的制度,常常十數年不易其人。如朔方節度使王晙,自先天元年(712 年)至開元九年(721年),前後居鎮10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自開元二年(714年)至開元九年,前後居鎮 8 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自開元二十年(732年)至開元二十八年,前後居鎮8年;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自天寶元年(742年)任節度使,至天寶十四載,前後達 14年之久。由於節帥久任一方,戍卒又變為長徵健兒,長期歸節帥統率,其權力自然日益膨脹起來。

唐朝腹心地區不僅兵力數量少,而且戰鬥力很弱,京師所募彍騎,「皆市井負販、無賴子弟,未嘗習兵」。朝廷平時不重視對他們的軍事訓練,後來遇到戰事,自然一觸即潰。內地其他地區,由於承平日久,也都兵備鬆弛,「百姓累世不識兵革」,有些州縣基本無可用之兵。唐玄宗後期的這種軍事布局,本身就潛伏著很大的危機。

相關焦點

  • 在唐朝,「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又為何會出現呢?
    之所以說這個,就是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節度使。關於唐朝節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學習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當年筆者最早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就是在上歷史課知識。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唐代的節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們導致了唐代的毀滅,而且還導致了天下大亂。
  • 唐朝的10位節度使,幾十年時間,如何出現了藩鎮割據?
    在唐朝統治的中期,出現了節度使。節度使逐步成為了地方實權派,在安史之亂以後,各地的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模式。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總計才冊封了10個節度使。到了安史之亂以後,為何增加到了40多個,形成了混戰的狀態。那麼,唐朝為何對各地節度使失去了控制呢?今天,我們就詳細聊聊節度使的歷史,其實節度使和唐朝的行政區劃有很大的關係。
  •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到中央政權?
    唐朝之所以建立節度使,是因為唐朝的府兵制度已經崩潰。唐朝中葉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唐朝政府已經沒有辦法授田給這些為國賣命的府兵,這才搞了募兵制。所以為了靈活應對邊境上可能發生的戰爭,唐朝建立了節度使制度。在邊境地區建立重兵軍事集團,裝備後勤都是由朝廷提供,這對於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來說,都是灑灑水啦!
  • 「安史之亂」的爆發,為何會影響唐朝之後的朝代?
    以至於,在劃分唐朝歷史的時候,總是會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盛唐氣象」。當然,在那個時代,唐朝的影響力,甚至遠播中亞地區。哪怕是到了現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唐朝文化的影子。並且,唐朝文化的昌盛,也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文化藝術瑰寶。可是,「盛唐氣象」終歸是唐王朝的過去,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不可避免的走入了困局之中。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
    答:比起唐代的節度使來,同樣領兵駐守一方,看上去「位列封疆」的清朝總督們,權力其實小得多。有多小?那就要比比唐代時動不動鬧大動靜的節度使們。盛唐年間的唐朝節度使,何止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統帥?更是獲賜「雙旌雙節」,也就是軍事指揮可以專斷專行,地方民事財政更是一把抓,連防區內的大小官員,也多是節度使一手任命。
  • 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 唐朝的行軍總管、都督、節度使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唐朝之所以強盛,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分不開,而都督、節度使、行軍大總管便是唐朝常見的三種軍事官職,其中都督和節度使更類似於現代的軍區司令,不同之處在於都督職權較輕,而節度使則職權更重,且在掌握民政和財政之後成尾大不掉之勢;而行軍總管(大總管)則是戰時的軍事最高長官,不過卻是臨時職位,
  • 唐朝中晚期的藩鎮為什麼可以和朝廷共存?
    唐朝的統治因為藩鎮割據而分化,但又因為藩鎮割據而得以維護。唐朝藩鎮與唐朝朝廷長期共存的原因,要從藩鎮為何長期存在和中央朝廷為何沒有解決藩鎮問題兩個方面來分析。唐朝藩鎮得以長期存在絕對離不開中央朝廷所賦予的極大的政治自由。
  • 唐朝末年節度使聘用煉丹師研製突火槍,打在敵軍身上竟然毫髮無傷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擁有著名的四大發明:火藥、造紙、印刷術、羅盤。其中火藥尤其著名,史書記載火藥最早產生於唐朝時期。那麼,火藥究竟是誰發明的呢?煉丹師的仙丹倒是沒有真的煉成,這些唐朝時期的「科學家」沒有把仙丹煉製出來,卻把火藥給製造出來了。《舊唐書》中記載唐朝中晚期火藥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面。到了唐朝末年,火藥竟然開始用於軍事戰爭。這得益於唐朝開放的風氣,當時的唐朝君王沒有清朝時期那種閉關鎖國的思維。倒是十分的開放,這可能和唐朝的強大、開放、自信、包容的現實有關。
  • 從東漢到唐朝,鼎立700年的士族門閥制,為何同唐朝一起覆滅?
    在晉朝建立初期,由於皇權的篡奪,導致司馬氏家族對於皇權的控制不算太穩定,這是他們就急需要社會中一批有能力,有聲望,有名聲的世家大族來支持他們,穩定他們的皇權。這就導致了在兩晉時期門閥制度能夠如此盛行,可是,這種門閥制度並沒有伴隨這晉朝的滅亡而隨之終結。
  • 唐朝和宋朝中間隔了多少年呢?
    唐朝講到安史之亂後就戛然而斷了,所以很多人就以為唐朝是在安史之亂後就滅亡的,事實並非如此,安史之亂只是唐朝的一個分界嶺,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真正的盛世大唐,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幻想國度。
  • 唐朝都城曾被數次攻破,但為何唐王朝的生命力依舊如此頑強呢?
    既然是整個大唐帝國的權力中心,長安城在設計上也會處處體現出皇權的至高無上。整個長安城嚴格按照左右對稱設計的原則進行規劃。街坊與集市都是左右對稱的。坐鎮整個長安城的,正是整個大唐帝國的權力中心——面積四倍於紫禁城的大明宮。
  • 唐朝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亂世
    那麼回答一定會是漢朝和唐朝,因為在漢朝和唐朝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中國的影響遠播四海。而在漢朝和唐朝之間,絕大多數的人又會選擇唐朝,為什麼呢?因為唐朝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同時,不同於宋明,唐朝又是一個開放的王朝,所以自然贏得了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青睞。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雖然唐朝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唐朝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亂世。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而神龍政變後,唐朝政局一度不穩,皇室也受到了進一步損傷。到唐玄宗時,宗室的力量完全起不到保衛皇權的實力,可以說靠著開元盛世在撐門面。沒有皇室和關隴集團這樣的支柱支持,唐朝的危機是早晚會出現的。而唐玄宗肯讓安祿山擔任三鎮節度使,不單單是信任,而是他覺得安祿山胡人的身份不會掀起大的波浪,動搖不了唐朝的根本。因此,敢於在全國有十個節度使的情況,讓安祿山兼任三個。
  • 此官職比天下兵馬大元帥還厲害,唐朝歷史上只有一個人獲此殊榮
    說起天下兵馬大元帥來,那肯定就是數一數二的職位了,因為統領的都是全國的兵馬,一般的,只能是皇帝本人或者是皇親國戚才能夠擔任,足夠看得出這個官職的重要了,但是,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一個官職,歷史上只有六人獲得,唐朝更是只有一個人。
  • 僕固懷恩:唐朝中興第3名將,因衝動拉開藩鎮割據序幕
    77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內地承平日久,抵抗不住叛軍的進攻,中原迅速陷落。安祿山這時自立為帝,國號「大燕」,正式與唐朝分庭抗禮。七七六年,唐玄宗瞎指揮,哥舒翰麾下二十萬兵馬敗北,燕軍攻入長安,王室滅亡。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驟減,為何還能苟延殘喘150年?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因此次叛亂的將領以安祿山、史思明為主,故稱之為「安史之亂」。
  • 唐朝早期實力為何那麼強大,主要原因就是有了這個兵種!
    雖說唐朝讓世人銘記,但在唐朝早期的時候,它也面臨過四面楚歌,當時唐朝東北是契丹、西南是吐蕃、西北是回紇、東南是南詔。而且在京畿之地的折衝府被命名為「十二衛」,在這十二衛中如果誰是大將軍其實還可以管理自己手下的府兵,不過在有戰亂之時,皇帝便又派人前來委任大元帥來當指揮人員,也就這樣使得,十二衛,大元帥和當地的管事人員互相牽制,更不會有人可以單獨指揮士兵,與此讓天下的兵馬大權都在皇帝手中。
  • 唐朝經歷8年安史之亂後,為何還能苦撐150年?學者:命不該絕
    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
  • 萬國來朝,國力強盛的盛世唐朝,為什麼權力鬥爭頻發?
    隋唐時期,我國國力強盛,在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巔峰。雖然那時候唐朝對於周邊西域或者其他地區還是以羈縻政策為主,但卻是文化輸出最為頻繁的時代。那時候日本派往的遣唐使,鑑真東渡,西域諸國的朝拜,南方土族的敬獻都可以體現唐朝強大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