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到唐朝,鼎立700年的士族門閥制,為何同唐朝一起覆滅?

2020-12-19 無論道路如何

提到晉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最為出名的門閥制度。在魏朝時期,門閥制度的盛行延續了數百年。門閥制度始於東漢末年,在東漢滅亡時,門閥制度卻伴隨著到了西晉,西晉滅亡,又伴隨著到了東晉。

東晉滅亡之後,門閥制度並沒有沒落,反而傳到了唐朝,直到唐朝滅亡之後,門閥制度才跟隨著唐朝一起沒落,為什麼在晉朝滅亡時門閥制度沒有沒落,反而是在唐朝時期才跟隨著沒落呢?

從三國時期,門閥士族就已經有了雛形,天下三分時爭霸的三人。孫權自古以來家族就在朝廷為官,也有著不小的勢力,而曹操家族也是世家大族,而劉備更是被稱為劉皇叔,他們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在天下三分之後,他們三人各自建立起來自己的勢力發展。

而到了東漢末年,魏國由曹丕掌權之後,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門閥士族才得以能夠進入歷史舞臺。在經過高平陵之變之後,司馬氏篡取了曹魏的政權,建立了晉朝。

從歷史的觀點來說,司馬氏家族本來就是屬於曹魏政權時期的一個大家族,他們也是屬於一個門閥士族。在晉朝建立初期,由於皇權的篡奪,導致司馬氏家族對於皇權的控制不算太穩定,這是他們就急需要社會中一批有能力,有聲望,有名聲的世家大族來支持他們,穩定他們的皇權。

這就導致了在兩晉時期門閥制度能夠如此盛行,可是,這種門閥制度並沒有伴隨這晉朝的滅亡而隨之終結。在唐朝時期,唐太宗為了凸顯李氏家族的地位,命令重新修改氏族志,提出了「進忠賢,退悖德;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的原則,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李耳搬出來,將他作為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來凸顯李氏家族的地位。

可是這一次並沒有如唐太宗的所料,唐朝李氏被排在了第五位,而山東崔姓排在了首位,在唐朝幾百年的江山之中,歷經了20任皇帝,其中,宰相姓崔的竟多達23個人。而唐太宗再後來利用自己權利將李姓定為天下第一,皇室子孫為第二,崔氏排在第三。

而在唐朝時期,沿用了隋朝所產所創立的科舉制度,並且不斷的加強與完善,導致科舉制度成為唐朝時期的一項重要考試制度,讓很多的寒門子弟都藉此機會來登上唐朝的官場。而科舉制度不限制學子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去打擊了晉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限制官員出身的這一說法。

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朝廷內部也就不再像之前一樣被各大家族所掌控,越來越多的平民子弟,有能力的人進入唐朝的政治官場之中,為唐朝做出他們自己的一份貢獻。而科舉制度在唐朝的盛行與完善,也讓世族政治在唐朝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在唐朝後期,伴隨著安史之亂之後,潘鎮割據在唐朝逐漸盛行起來,導致唐朝皇權不穩定。士族政治是依附在皇權的基礎上,皇權不穩定時,士族政治也就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在唐朝後被朱溫篡權導致唐朝滅亡之後,士族政治自然就沒有支撐他們繼續下去的力量,也就隨之唐朝一齊滅亡。

而後世不斷繼承與發展唐朝的科舉制度,讓科舉制度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門閥政治也就盛行不起來。宋朝統治者對於皇權的集中是極為看重的,不僅僅是縮小了武將的權力,更是減少了朝廷內部各種世家大族子弟的數量來穩定自己的皇權,在這種情況之下,科舉制度自然而然就延續不到後世了。

相關焦點

  • 東漢到唐朝,有700年輝煌的士族門閥,怎麼會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在隋唐之前的時候,中國一直實行的是以門閥士族為主的皇權貴族的統治模式。到宋朝開始,這種制度發生了變化,貴族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官僚結構和皇權共存的局面。皇權貴族和皇權官僚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皇權貴族代表著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就在唐朝的時候,是這兩種模式的過渡時期,也是門閥士族衰落的時期。
  • 為何輝煌了700年的士族門閥隨唐而滅再未重生?
    此句中提到的"王""謝"兩家便是魏晉時期頂級的士族門閥。人們熟知的王羲之、謝靈運以及與他們關聯的才學兼備者大抵都是受門閥家風的薰陶而成。 士族門閥在漢朝時便借著儒學萌芽。儒學的仁孝等級令無數大家族崛起,自劉秀藉助門閥勢力建立東漢王朝,士族門閥便登上歷史舞臺,到東晉時期達到巔峰。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劉秀的雲臺28將,為何沒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唐貞觀十七年 (公元643年)二月,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後,李世民時常前往懷舊。能入凌煙閣的功臣,是流芳百世的殊榮,所以,同為唐代詩人的李賀,也在其《南園十三首(其五)》中感慨:「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 唐朝富二代的炫富神器:崑崙奴、新羅婢與菩薩蠻
    但到了東漢時期,長久以來形成的既得利益群體為了延續自己的財富以及地位,基本上用各種手段屏蔽了底層人群上升的渠道。這也是大家熟悉的《三國》中,袁紹自詡家族四世三公的優越感所在。 而晉朝的九品中正制由於只注重備選者的爵位門第等,更加劇這種人才選拔的割裂現象,進一步形成了門閥的雛形。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唐朝為什麼出現多次官修家譜的現象?唐朝家譜的形式有什麼變化?
    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朝代之一,也是編修家譜的高潮期。唐朝時期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家譜著作,這是出於對門第的追逐;唐朝的建立是依靠關隴士族,由於實行科舉制,士族的政權慢慢失去,當時皇帝想通過家譜提高關隴士族的門第。
  • 長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從周文王時期到唐朝,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流。」這是對長安城發展的極盛階段的描述。但任何事物都逃不過盛極必衰的規律,長安在極盛之後也迎來了自己的衰落。一座千年古都到底遭受了怎樣的打擊,會在唐朝之後走向衰落?
  • 唐朝經歷8年安史之亂後,為何還能苦撐150年?學者:命不該絕
    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
  • 充滿意境又合轍押韻,五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為何能在唐朝走上巔峰
    充滿意境又合轍押韻,五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為何能在唐朝走上巔峰我們國家是被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共同撐起了璀璨濃厚的世界歷史文化,然而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我們國家又顯得尤為特殊,因為我們國家是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驟減,為何還能苟延殘喘150年?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因此次叛亂的將領以安祿山、史思明為主,故稱之為「安史之亂」。
  • 讀古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日本列島有30多個國家向漢朝上貢獻,中日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開始起步。到了東漢時期,日本倭奴國的國王派遣使者來到洛陽,漢光武帝賜予倭奴國王金印,倭奴國成為漢朝的附屬國。漢朝和日本的交往僅限於政治經濟層面,而唐朝和日本的交往則是全方面的交往。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大唐國力快速提升。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就派出遣唐使來到長安,和唐朝建立官方往來。
  • 西南邊陲的安南,秦漢千辛萬苦治理,為何到了唐朝卻喪失殆盡
    在唐代,以安南都護府的設立為起始,中央將安南地區納入到以正州為主的、統一的政治管理體系下,中央由此得以建立對安南地區更為直接有效的管控。受到地緣與民族分布的影響,安南地區的部族、士族、軍事割據等勢力曾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出現多次離叛的狀況。
  • 漢朝唐朝都很強大,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唐人,真相如此
    漢朝唐朝都很強大, 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唐人,真相如此最初,華夏民族被稱為「漢人」。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了六國,實現了中國第一次歷史意義上的大一統。從此「秦人」便成了華夏民族的代名字。到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中也還稱漢民族為「秦人」,但是隨著漢朝的統治時間越來越長,更重要的是在這四百多年的統治中,漢朝討伐匈奴、連通西域、平定西羌、東徵朝鮮,與鄰國的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稱為漢人。
  •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子:門閥士族是如何撼動皇權的?
    雖然門閥士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但是這種風氣形成卻是在漢朝,一直到了唐朝這種風氣才逐漸消亡。那麼,影響的歷史的門閥制度是怎麼一回事呢,何以在歷史上活躍了這麼多年呢?
  • 為什麼唐朝擁兵百萬管不好突厥?蒙古疆域廣大卻不能持久?
    唐朝疆域廣大,徵服了雄跨五六千公裡的突厥汗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橫跨長城南北的大帝國。五十多年後,後突厥汗國建立,唐朝重新回到了長城以南。唐朝有雄兵百萬,擁有強大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實力,為何管不好突厥?
  • 唐朝的10位節度使,幾十年時間,如何出現了藩鎮割據?
    在唐朝統治的中期,出現了節度使。節度使逐步成為了地方實權派,在安史之亂以後,各地的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模式。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總計才冊封了10個節度使。到了安史之亂以後,為何增加到了40多個,形成了混戰的狀態。那麼,唐朝為何對各地節度使失去了控制呢?今天,我們就詳細聊聊節度使的歷史,其實節度使和唐朝的行政區劃有很大的關係。
  • 唐朝文人愛「狎妓」,甚至還以有「蝨」為榮,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
    直截了當地說,唐朝文人愛「狎妓」,和當時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唐朝入仕的途徑一般有三種:流外入流、門資入仕、科舉考試。前兩個的限制非常的高,因此作為中下層文人,想進入仕途只有參加科舉一途。唐朝時期,科舉考試十分的寬泛,開放了錄取的規模,還打破了傳統,不敢是官宦子弟、將校子弟,甚至連寒門、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機會。
  • 日本人居然考中了唐朝科舉進士?大詩人王維:老外有我厲害嗎?
    雖然從日本到大唐路途遙遠,還要面臨海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但日本人向唐朝派遣使者的熱情不減。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團來到了大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安排下,他進入國子監就讀。由於對大唐文化的熱愛,他改名為晁衡,在大唐交廣好友,與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在國子監就讀期間,阿倍仲麻呂研讀了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典籍。
  • 唐朝公主為何如此難嫁?這三個難以啟齒的理由早已人盡皆知
    古代唐書記載,元和八年(813年),唐憲宗讓李吉甫為岐陽公主立嫡長女為皇后,結果卻成了「皆辭疾不應」。岐陽王妃地位很高,娶了她就能當上皇親國戚,加官進爵,為什麼士子們都迴避她呢?唐朝的喪服制度喪服由重到輕,分為五種:斬衰(cuī)、齊衰(zī)衰(大功)、小功和麻麻。
  • 為何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而其它朝代沒這種劃分
    (唐朝宮殿)而說到現實,我們將會發現,把唐朝分為「初盛中晚」,是極好地概括了唐朝特點的。一篇小說的這四個階段,其實都是關聯在一起的,後一部分,都是前一部分的延續,你根本沒辦法分開,根本沒辦法說清哪裡是「開端」,哪裡是「發展」。可是唐朝的那四個階段,一個是一個,初唐是初唐,盛唐是盛唐,中唐是中唐,晚唐是晚唐,可以完全沒有關聯。把它們拆開來放在歷史上,說它們是單獨的四個朝代,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