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晉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最為出名的門閥制度。在魏朝時期,門閥制度的盛行延續了數百年。門閥制度始於東漢末年,在東漢滅亡時,門閥制度卻伴隨著到了西晉,西晉滅亡,又伴隨著到了東晉。
東晉滅亡之後,門閥制度並沒有沒落,反而傳到了唐朝,直到唐朝滅亡之後,門閥制度才跟隨著唐朝一起沒落,為什麼在晉朝滅亡時門閥制度沒有沒落,反而是在唐朝時期才跟隨著沒落呢?
從三國時期,門閥士族就已經有了雛形,天下三分時爭霸的三人。孫權自古以來家族就在朝廷為官,也有著不小的勢力,而曹操家族也是世家大族,而劉備更是被稱為劉皇叔,他們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在天下三分之後,他們三人各自建立起來自己的勢力發展。
而到了東漢末年,魏國由曹丕掌權之後,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門閥士族才得以能夠進入歷史舞臺。在經過高平陵之變之後,司馬氏篡取了曹魏的政權,建立了晉朝。
從歷史的觀點來說,司馬氏家族本來就是屬於曹魏政權時期的一個大家族,他們也是屬於一個門閥士族。在晉朝建立初期,由於皇權的篡奪,導致司馬氏家族對於皇權的控制不算太穩定,這是他們就急需要社會中一批有能力,有聲望,有名聲的世家大族來支持他們,穩定他們的皇權。
這就導致了在兩晉時期門閥制度能夠如此盛行,可是,這種門閥制度並沒有伴隨這晉朝的滅亡而隨之終結。在唐朝時期,唐太宗為了凸顯李氏家族的地位,命令重新修改氏族志,提出了「進忠賢,退悖德;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的原則,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李耳搬出來,將他作為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來凸顯李氏家族的地位。
可是這一次並沒有如唐太宗的所料,唐朝李氏被排在了第五位,而山東崔姓排在了首位,在唐朝幾百年的江山之中,歷經了20任皇帝,其中,宰相姓崔的竟多達23個人。而唐太宗再後來利用自己權利將李姓定為天下第一,皇室子孫為第二,崔氏排在第三。
而在唐朝時期,沿用了隋朝所產所創立的科舉制度,並且不斷的加強與完善,導致科舉制度成為唐朝時期的一項重要考試制度,讓很多的寒門子弟都藉此機會來登上唐朝的官場。而科舉制度不限制學子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去打擊了晉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限制官員出身的這一說法。
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朝廷內部也就不再像之前一樣被各大家族所掌控,越來越多的平民子弟,有能力的人進入唐朝的政治官場之中,為唐朝做出他們自己的一份貢獻。而科舉制度在唐朝的盛行與完善,也讓世族政治在唐朝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在唐朝後期,伴隨著安史之亂之後,潘鎮割據在唐朝逐漸盛行起來,導致唐朝皇權不穩定。士族政治是依附在皇權的基礎上,皇權不穩定時,士族政治也就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在唐朝後被朱溫篡權導致唐朝滅亡之後,士族政治自然就沒有支撐他們繼續下去的力量,也就隨之唐朝一齊滅亡。
而後世不斷繼承與發展唐朝的科舉制度,讓科舉制度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門閥政治也就盛行不起來。宋朝統治者對於皇權的集中是極為看重的,不僅僅是縮小了武將的權力,更是減少了朝廷內部各種世家大族子弟的數量來穩定自己的皇權,在這種情況之下,科舉制度自然而然就延續不到後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