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採蘋原文
於以採蘋[1],南澗之濱。
於以採藻[2],於彼行潦[3]。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4]。
於以湘[5]之,維錡[6]及釜[7]。
於以奠[8]之,宗室[9]牖[10]下。
誰其屍[11]之,有齊[12]季[13]女。
採蘋朗讀
採蘋注釋及注音
[1]蘋:亦稱大萍、田字草,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莖橫臥在淺水泥中,全草可入藥。
[2]藻:水藻,隱花植物的一大類,沒有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別,海水和淡水裡都有。
[3]行潦〔xíng lǎo〕:溝中的流水。行,水溝。潦,路上的流水、積水。
[4]筥〔jǔ〕:盛物的圓形竹筐。
[5]湘:烹煮。
[6]錡〔qí〕:古代一種三足的釜。
[7]釜〔fǔ〕:古炊器,圓底無足,用以烹煮。
[8]奠:陳設供品以祭祀。
[9]宗室:宗廟,祠堂。
[10]牖〔yǒu〕:窗戶。
[11]屍:執掌,主持,亦指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
[12]齊〔zhāi〕:同「齋」,恭敬,莊重。
[13]季:少,小,排行最後的。
採蘋翻譯
去哪裡採摘白蘋?在南邊山澗的溪水邊。
去哪裡採摘水藻?在那溝渠中的流水邊。
用什麼盛裝它們?用方形的筐和圓形的筥。
用什麼烹煮它們?用三足的錡和無足的釜。
在哪裡陳設祭品?在宗廟的窗戶之下。
誰來充當亡靈受祭?有位莊重恭敬的少女。
採蘋賞析
《採蘋》是一首與上古時期祭祀風俗有關的詩歌作品,古代學者多視之為貴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廟祭祀祖先的詩,如《毛傳》說:「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女將嫁而教之以告於其先也。」現代學者大都認為,這首詩旨在描寫女僕們為主人採辦祭品以奉祭祀。這些說法雖然不同,但始終都離不開一個中心——祭祀。
在上古時代,貴族之女在出嫁前確實需要去宗廟祭祀先祖,同時學習一些婚後的禮節。在這種情況下,像那些採辦祭品、整治祭具、設置祭壇的任務就落在了女僕們的身上。本詩濃墨重彩描寫的,正是這一備祭過程。我們看到,祭品有「蘋」「藻」祭器為「筐」「筥」「錡」「釜」,祭地為「宗室牖下」,祭者為「齊季女」,看似是非常繁瑣複雜的祭祀流程,背後折射出的卻是上古時期的人們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
「屍」字的本義是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之人,後來引申為主持祭祀儀式之人,此處的「屍」字應依本義。本詩中擔任「屍」這一任務的是一位「齊季女」,意即恭敬齋戒過的年幼女孩。文末「齊季女」的出現是全詩的「神來之筆」,透過這一句,仿佛可以感受到那奉祭少女誠敬恭穆的步伐和純淨無染的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