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看上去美味又溫良。雖然童話故事裡總有「毒蘑菇」的傳說,但是那似乎又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比較遙遠。
然而衛生部的有關數據卻顯示:全國範圍內的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當中,毒蘑菇佔了1/3。可謂食物界當之無愧的頭號「殺手」。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知具較明顯毒性的毒蘑菇種類多達1000多種,我國有500多種,廣東已知毒蘑菇則有100多種。最近嶺南雨水茂盛,不知道又有多少美味的毒蘑菇在陰暗潮溼的樹陰下偷偷地萌芽……
最毒蘑菇:「致命白毒傘」
50克毒死一個成年人
它的樣子很優雅,一點也不像是冷血「殺手」。大概7~9釐米長的細細菌柄,託起一個直徑4~7釐米的白色菌蓋,像一把優雅的白色陽傘。事實上,它和廣州人經常食用的平菇質地與顏色都很像,一般人真的很難區別。
然而,它的名字卻透露出窮兇極惡的味道: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學名叫「致命鵝膏」,屬於蘑菇家族當中的鵝膏屬。這是蘑菇家族最毒的一個門類,誤食毒蘑菇致死的95%都是由毒鵝膏所致,世界範圍內最毒的幾種蘑菇也都出自這個屬系。
歐洲和美洲人會稱呼兇險的毒蘑菇為「毀滅天使」或「死亡天使」。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教授說,這些所謂的「天使」其實不是一種蘑菇的代號,而是好幾種毒蘑菇的統稱,包括春生鵝膏Amanita verna、鱗柄鵝膏Amanita virosa 和鬼筆鵝膏白變種Amanita phalloides var. alba。「它們都是白色的,看上去潔白無瑕,卻是冷酷的殺手。」
在這些要人命的「天使」中,又以春生鵝膏為代表的「白毒傘」毒性最強。這種蘑菇最早在歐洲發現,後來在廣東也時常有。不過經李泰輝博士與楊祝良博士深入的觀察與考證,直到2001年,最終證實廣東的「白毒傘」和歐洲的白毒傘是有區別的,排除掉真菌分類學上那些複雜的指標,一個最鮮明的特點是——它的毒性更強,大概是歐洲白毒傘毒性的兩倍。為了區別這一點,科學家將廣東地區特有的這種毒蘑菇命名為「致命白毒傘」。它是我國南方的一個特有品種。
「只要小小的一棵就可以毒死一個成年人,是廣東最毒的毒蘑菇。」「致命白毒傘」的發現者之一李泰輝告訴記者。
致命白毒傘中含有的鵝膏毒素一旦進入人體,會抑制一種酶的正常分泌,導致另外一種酶「精神錯亂」,分不清好人壞人般的瘋狂溶解人體的細胞。人體器官會因此而嚴重受損。「首當其衝遭到破壞的將是人的肝部。因為所有的血液循環都要經過這裡,而肝的細胞壁又比較薄。我們在人體解剖過程中發現,嚴重中毒者的肝部會被侵蝕得如同蜂窩狀,受損非常嚴重。」李泰輝說。
鵝膏毒素還是一個狡猾的毒素。進入人體後,它先是會「假寐」一段時間,並且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麻痺人類的注意力,然後再開始瘋狂侵蝕人體。
「其他一些毒蘑菇,通常食用之後1~2小時就會有明顯症狀,但是鵝膏毒素會有6~12個小時的潛伏期,潛伏期過後又會表現出一些腸胃炎的症狀,中毒者會噁心、嘔吐、腹痛然後痊癒。就好像排毒完畢之後一切都沒事了一樣。這樣過上一兩天,『假愈期』結束之後,鵝膏毒素開始全面侵蝕人體中薄弱的部位,導致肝、腎、心、腦、肺等器官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時診斷治療,致死率會高達90%。這種劇毒的蘑菇是廣東的特產,分布極其普遍。廣州白雲山、天鹿湖、植物園、其他近郊山頭,到處都能找到。」李泰輝憂心地說,雖然在致命白毒傘經常出沒的區域,管理部門都會掛上警示牌,但卻很難萬無一失。在蘑菇生長最旺盛的春夏兩季,李泰輝和他的同事曾在植物園裡只花了幾個小時就搜集幾大袋子。
致命白毒傘沒有葉綠素,不會光合作用,只能在嶺南常見的黧蒴樹的樹陰下群生或散生。它對溫度和雨量都有一定要求,通常來講,3月、4月最多,5~9月份也會出現。今年全球的氣候都有點兒反常,致命白毒傘1月就冒了出來。所以基本可以說,這個毒蘑菇在廣東是整年都會出現的,這也為它的防範工作增大了難度。
從2000年至今,這種廣東頭號毒蘑菇已經導致數十人的誤食死亡。2010年,白雲山在1月份就發現了這種毒蘑菇的身影。元旦剛過,就發生了一家八口食用中毒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