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鄒漢玲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人們常說「母子連心」,當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仿佛正在忍受煎熬的是媽媽們一樣,一個個著急的不行。其實,兒童退燒方式也有不少,一些寶媽們在平時沒有累積知識,碰上孩子發燒,可能就會好心辦壞事。
兒童發燒不是病,亂用退燒藥後果很嚴重
網上曾經報導過一起因媽媽退燒藥導致孩子不幸離世的案例:3個月大的寶寶欣欣某天高燒38。5℃,媽媽去醫院一口氣買了美林、對乙醯氨基酚栓、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三種退燒藥。
回家後看到孩子全身發燙,小臉通紅的模樣,欣欣媽出於心疼,想要趕緊給她退燒,就把這三種藥全部都給用上了。
誰知沒過多久欣欣雖然不發燒了,身上卻一直發汗,小嘴泛白還發乾,送去醫院孩子已經有有明顯重度脫水狀態。醫生發現孩子已經休克,檢查還發現血壓明顯偏低,感染指標很高。
了解欣欣媽給孩子用了3種不同退燒藥後,醫生表示,這明顯是不對的,因為正常情況下醫生並不建議月齡這麼小的孩子使用退燒藥,因為目前市場上的退燒藥對該年齡段的嬰兒安全測試並不明確,所以不推薦使用。
儘管醫生積極治療,後面還轉了院,欣欣卻因為重度感染加上沒有及時就醫進行抗感染治療,幼小的生命最終還是沒有被挽回。
當孩子高燒不退時,家長很容易陷入誤區,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退燒,於是就會發生上述這種事情,因為急於給寶寶退燒,就一次性餵多種退燒藥物,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這幾種退燒藥已被禁用,別給給孩子餵
在不久前,央視曾經報導過一些與退燒藥相關的新聞,表明有些退燒藥可能會導致兒童肝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建議使用,其中,安乃近和阿司匹林被著重強調:
安乃近會導致粒細胞缺乏,進而會使免疫力大大降低,增加感染機率,還可能導致皮膚過敏,或過敏性休克等危險情況;
阿司匹林可能會讓高燒兒童體溫驟降,通常都伴有大量出汗現象,容易導致患兒缺水虛脫,另外也會增加胃潰瘍和胃出血風險,影響血小板功能,出血概率大大增加,嚴重時會導致腦、肝臟等多器官衰竭的嚴重後果。
另外還有尼美舒利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產生不良反應,甚至肝臟損傷;柴胡注射劑則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這兩種退燒類藥物也應該避免給孩子使用。
兒童退燒用藥應避免3個「雷區」
雷區一:誤選嬰幼兒禁用退燒藥
目前已知的對兒童身體可能存在危害的退燒類藥物包括安乃近、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柴胡注射液等,這些藥物早在2018年就已經被列為了嬰幼兒禁用。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各國都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退熱首選藥物是對乙醯氨基酚混懸滴劑、布洛芬混懸液或滴劑,兩者退熱效果相似,安全性相對其他藥物較好。這兩種藥物的常見對應的兒童退燒藥品名為「美林」和「泰諾林」等。
雷區二:一次性餵大量退燒藥
就算是已被證實對兒童身體危害較小或幾乎沒有的退燒藥物,只要服用劑量過大,也還是會存在一定影響,畢竟老話都說「是藥三分毒」。
無論是布洛芬還是對乙醯氨基酚,雖然是比較安全的可以給兒童使用的退燒藥,但超量服用依舊會讓孩子產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要嚴格按體重餵藥,不要自己胡亂猜測用藥量。
兒童退燒藥劑量要求:
對乙醯氨基酚1次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5mg,2次用藥最短間隔時間為6小時。布洛芬的1次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0mg,2次用藥最短間隔時間為6~8小時。雖然這裡給出了用藥建議,但家長在給孩子餵退燒藥時仍然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好以藥品說明書為準,有特殊情況時應該要在諮詢醫生後再用藥。
雷區三:交替使用多種退燒藥
美國兒科協會表示:同時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可能會增加給藥的不準確性。
義大利育兒協會同樣也不建議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我國和英國等國家的診療指南中也表明應當避免交替使用兒童退燒藥。
實際上,小兒發熱基本都是由體內炎症引起,就算交替使用各種退燒藥將孩子的體溫降下去,但炎症導致的感染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且因為表面現象得到改善,家長會放鬆警惕,從而導致孩子的病情得到延誤,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孩子發燒多少度就要用退燒藥?
一般情況下,人體體溫在一天中會有波動,範圍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有所區別,在臨床診斷上,一般將肛溫≥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
其中,38.5℃定義為是否需要用藥退燒的分界線,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參考數值,還要根據嬰幼兒的精神狀態來決定:
如果孩子測體溫顯示已經38.5℃,但精神狀態尚可,可先觀察一段時間,督促孩子多喝溫水促進排洩;
如果體溫不到38.5℃,但已經開始厭食、哭鬧、虛弱、冒冷汗,就要及時餵藥或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