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創新」是當今最熱的營銷行為,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品牌戰略的重中之重在於品類戰略。
正確的品類創新,能夠幫助企業脫離激烈的市場競爭,先享一片藍海,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某個品類代表,成就一個戰略「星」品。
品類創新有何玄機?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品類創新呢?下面教給大家四種基本方法。
開創全新品類 要做就做徹底
開創全新品類,要做就做徹底,拒絕雕蟲小技,徹底斬斷與現有品類的瓜葛,自成一統。
可口可樂當年把提神醒腦的藥水命名為「可樂」,而不是「糖漿」,將這種糖水變成了新品類,如今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史玉柱創造了腦白金,其實是褪黑素加入些山楂、伏苓、低聚糖等,從此就不再與褪黑素、美樂託寧為伍。
把紫菜做成零食,叫做「海苔」。泡吧小脆用做餅乾的工藝做薯片,為休閒小吃提供了一個全新選擇。
相反,娃哈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推出國內首款緩解視疲勞的酸奶(晶睛酸奶),可是消費者覺得用酸奶護眼不倫不類,他們抗拒加「藥」的酸奶。
分化品類 不同的滿足方式
品類創新還來自品類分化。消費者的需求不變,產品物質層面的屬性也沒有本質改變,而是利用技術和工藝創新,在原來品類的基礎上升級或加減,推出細分品類滿足消費者。
比如啤酒不斷湧現出的生啤、冰啤、原生啤、無醇啤酒等新品類,層出不窮。
品類分化有時僅僅改變產品的外在形態,甚至僅僅改變了包裝,致使消費場所變了、消費方式變了,也就成了新品類。
麵包原來只有大個的,一人吃一個管飽。後來法式小麵包將麵包小型化,一個一個地分裝,想吃幾個就撕開幾個;御食園把原來路邊烤的紅薯濃縮在方寸之中,首創食用方便、形象可愛的小甘薯。
還把北京小吃大串冰糖葫蘆,包進了糖紙裡,創造了一口到胃的迷你型冰糖葫蘆;香飄飄把珍珠奶茶從街邊店搬進了工廠,裝入杯中,一年賣出七億多杯。
大品類中有大需求,面對大品類市場可以想一想改變點什麼,需求還是原來的需求,改變的是滿足需求的方式,迎來的是意想不到的大市場。
創造或發現空白品類概念
品類存在於消費者的心智中。市場上充滿了各種品牌的同類產品,市場上有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智中有什麼,市場上還有哪些心智概念沒有被品牌佔據。
華龍集團將「勁道」的訴求,創造性地凝聚成「彈面」品類,成為品類創新的經典之作;營養快線有意無意地成為市場上第一個「最有營養的飲料」,成為以喝代吃的不二之選;
「 派」 , 單個封裝的夾心蛋糕。好麗友把這個概念率先從韓國帶到中國,不賣蛋糕,而是賣「派」,率先佔有了這個「時尚」品類;達利食品看到這個潛力市場,趕緊為自己搶了一個分支——「蛋黃派」;
當眾多果汁企業還在圍繞橙汁挖空心思時,農夫山泉推出時尚的水溶C100,以更高的VC含量掀起了檸檬飲料的熱潮。
新概念新品類不是虛無縹緲或突發奇想而來的,其根本上在於對消費需求的深層理解和對產品訴求的精準把握。「零帕」、「這樣紫」等產品,概念貌似很新,實則虛無不實,難以走進消費者生活。
打破營銷邊界 雜交創新
如果眼光只關注單一品類,技術、工藝、概念總有匱乏的時候。我倡導雜交營銷思維,提倡打破心智屏障,突破傳統邊界,大膽借鑑、融合、嫁接其他行業的資源、思想、模式、技術和方法,找到新的路徑,創造競爭優勢。
好想你將大棗做成口香糖樣的棗片,小品類開創出大市場;農夫果園「喝前搖一搖」,將飲料與「玩」雜交。
雜交不是亂燉,產品依然要有明確的品類屬性,依然要挖掘大品類市場潛力,依然要讓人賞心悅口。
啤兒茶爽、咖啡可樂、果汁果樂、tot蘇打紅茶等混搭產品,無視營銷規律,或像兩性人,或是市場太小,或是口味欠佳,結果掉到了品類的夾縫中,枉費了心機,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