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在普通中小學開展職業教育,現實中,不少學校缺少職業體驗課程系統建設和深入研究經驗,職業規劃或職業指導依然停留在學校內部交流學習層面,缺乏真實職場體驗環節。
同年,上海市設立「中小學生職業體驗日」,涉及14個專業大類的212個職業體驗項目,供全市近3萬餘名中小學生體驗。
上海市向明初級中學在初中學段創建職業體驗校本課程,課程實施3年多來已經擁有45個職業體驗基地。
課程目標
基於多元化職業體驗基地,豐富學校課程內容,創新課程實施形式。
提升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認知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初步的勞動觀、職業觀和成長觀,培養學生職業規劃的自我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依託校本職業體驗課程的構建,引導教師樹立課程開發意識,提升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課程內容
預備年級:觸夢之行·確立航向。包含職業性格分析問卷、定製職業規劃、職業視頻製作記錄表等15項內容。
初一年級:觸夢之行·揚帆起航。包含職業視頻製作互評記錄表、觀看視頻後作業、職業規劃推薦書單、講座記錄、職業規劃等11項內容。
初二年級:觸夢之行·乘風破浪。前期調查表、職業體驗活動單、自主評價單、後期調查表、遊園會情況記錄表、遊園會自主評價單等12項內容。
初三年級:觸夢之行·迎風歸航。包含訪談提綱設計、訪談記錄、訪談後作業、家長寄語及星級評定、成長足跡回顧、展望等9項內容。
課程實施
依託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職業體驗基地,建立以「3+3」,即三個梯度、三個步驟雙路徑為模式的實施策略。
校內體驗三個梯度: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二是面向已有定向職業興趣的學生,三是面向具備一定專長的學生。
校外體驗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職業體驗準備和觀察,第二步是職業體驗互動和思考,第三步是職業體驗探索和研究。
職業體驗課程以課程群的形式呈現,實現校內外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
預備年級:校內體驗,聽取校外導師開設的職業體驗主題講座;觀看視頻和聽講座,初步培養對不同職業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成果展現形式為體驗手冊。
初一年級:校內體驗,參加課程和模擬職場情景演練,進一步認識不同職業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學生拍攝身邊父母真實工作的一天情況,剪輯成視頻,並在班會課中交流、分享。成果展現形式為體驗手冊和模擬職場情景劇。
初二年級:真實職場、校內體驗相結合,在探究課中開展關於職業體驗的小課題探究學習;以遊園會的形式,交流分享職業體驗講座和基地體驗所得,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展現形式為體驗手冊、小課題報告、職業體驗遊園會。
初三年級:真實職場、校內體驗相結合,在父母或親友工作場所開展職業體驗活動;參觀某位親屬的工作場所,寫參觀日記。成果展現形式為體驗手冊和課題總結。
課程評價
採用雙導師評價方式,《職業體驗校本課程學生活動手冊》及配套的評價量表相結合。
課程學分包含知識類學分、體驗類學分和綜合類學分。
知識類學習:滿分30分,佔總分30%,包括出勤、學生課上紀律情況、知識類學習完成情況等。
體驗類學分:滿分40分,佔總分40%,包括體驗活動校內外導師評分、個人和小組評分,評分依據有體驗過程中參與活動的態度、學習方法的掌握、團隊合作精神等。
綜合類學分:滿分30分,佔總分30%,包括小課題研究、課程學習反思等。
(作者單位系上海市向明初級中學)
本月點評嘉賓: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京師實驗小學校長 喬錦忠
職業體驗要引導學生進行價值選擇
新一輪高考改革強調學生的選擇性和高校的自主性,從補差教育向揚長教育轉變。這意味著學生從小就要增強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職業的認識。
上海市向明初級中學的職業體驗課程屬於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這類課程設計要注重趣味性、實踐性和靈活性,該校職業體驗課程基本貫徹了這些原則,目標明確、內容合理、評價標準有效、有成果意識。
在課程內容方面,有職業性格分析、職業視頻觀看,還有職業體驗基地的體驗活動,活動中還有活動單、記錄表和評價單、調查研究,實施方案比較完善。
學校在設計職業體驗課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更要讓學生理解職業所倡導的精神,把學生的價值觀與職業精神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確選擇職業時不僅看收入和社會聲望,更要考慮職業價值是否適合自己的優勢和能力。
中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只有對自己、職業都有相對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才能作出相對合理的選擇。所以,課程內容要更加突出職業價值觀的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合理進行價值選擇。
《中國教師報》2018年05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