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書法藝術在古代的書法理論發展及書法繼承要義簡述:
在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中,筆跡與個性的研究比較簡單,不僅方法單一,做出的結論往往過於籠統並且模糊,分析材料的數量也不是很多,大多是用經驗觀察的方法來進行的,從中很難直接建立一個完整的可供實際操作的筆跡分析的系統理論。「勢」是書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書寫習慣,具有較強的恆定性,是存在於筆記中的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
書法藝術的創造同自然物象的關係也進人了一個「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覽則混於愚智、研味則駭於心神。百靈儼其如前,萬象森其在矚,雷電興滅,光陰糾紛,考無說而究情,察無形而得相,隨變恍惚,窮探杳冥,金山玉林,殷於其內,何其不有,何怪不儲,無物之象藏之於密,靜而求之或存,躁而索之或失,雖明目諦察而不見,長策審逼而不知」,若有若無,若隱若顯,只可意會,難以言說的境界。
中國書法就是在繼承前人的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一個過程。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就是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修正自我的整個過程,但是,人的一生的生命是十分的有限的,而藝術的高度卻是十分的無限的,所以,前人說的「藝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當前,在中國書法的領域裡,還沒有分清楚書法的類型,同時,對書法的劃分類型也十分的不正確和含糊不清楚。
清代書法對聯的巔峰巨作欣賞:
書者介紹: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 -1884年11月18日 ),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 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學、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畫、篆刻。趙之謙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習,同時又不囿前人,勇於創新。他通過自己多年的藝術實踐和探索,巧妙地將書法、篆刻和繪畫藝術融會貫通。 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書法藝術的形象及學書法的精神要義簡述:
書法形象其實又並不能狀萬物,這是書法的表現對象──文字本身的抽象性所決定的。即使在篆書時代,「六書」中所說的「象形」也僅僅是造字的手段之一,而且所造的字,其數量極有限,絕大多數的字都有賴於「形聲」、「會意」、「指事」這三種造手段。「形聲」、「會意」、「指事」雖然與「象形」有關係,但畢竟不是「象形」。「六書」中的「轉注」、「假借」與「象形」就更無聯繫了。
學書的有關神經的積極性就被充分調動起來,他的進步當然就比那些無可奈何地學書的人要快得多。或說這種學書和興趣也是出於天賦,其實這種興趣是可以因後天而改變的。或認識到學書的重要意義,或得到精神鼓勵,或得到物質獎勵,或自己看到了進步,都可以提高學術興趣。書道玄妙,非語言、文字所能窮其精微,即如劉有定所說「求於書,不若得於言,得於言,不若會於意」(《衍極注》),所以書家多有「自悟其旨」之說。但是,能自悟者,並非因為天賦,而是因為「倍加工學,書法當自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