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但在農村,由於多子多福等傳統思想的影響,獨生子女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農村上了年紀之後,兒子娶妻,閨女出嫁,就有了「親孫」和「外孫」。在「親孫」和「外孫」面前,老人還是會偏心的,都說是因為3個原因,看看是不是?
1 血脈
農村的老人認為,親孫是自己血統的繼承者,肩負著家庭香火的重任,外孫又沒有跟自己的姓,始終是外姓人。在傳統思想中,男子被視為血脈的繼承者。如果一個家庭的後代中沒有男孩,在農村就會被嘲笑和受欺負,甚至被被親戚和鄰居欺負。因此,在農村老人眼中,孫子當然跟他是一家的,外孫又自己的爺爺奶奶,自然和自己不是一家人。
2 帶孫子是義務,來外孫只是因為心疼的女兒
許多老人都會幫兒子帶孫子。雖然以前帶小孩子非常辛苦,但是孫子是家族的繼承人,跟自己血脈相連,再苦再累也應該照顧。如果想讓他們照顧自己的外孫,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有時候同意也是一些特殊的情況,比較說女婿家庭比較困難什麼的,就是心疼自己的閨女,不想讓閨女帶著孩子受苦。
3 對外孫再好也沒用
很多老人都喜歡開玩笑說外孫是白眼狼,對他再好,還不是別人家的親孫子。農村一般都是兒子年紀大了,親孫子給爺爺奶奶送吃送喝,負責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養老送終。外孫的話,只有逢年過節才可能來一趟,吃一頓飯的時間也可能就走了,也怪不了外孫,畢竟不是一家人。姥爺姥姥對自己再好,也沒有從小生活在一起得到照顧,還是覺得爺爺奶奶覺得更親。所以不是農村老人偏心,也不是外孫不孝順,而是一起生活時間的長短造成了這種感情積累不同。
雖然農村老年人對親孫和外孫的態度略有不同,但畢竟都是自己的孫子,都是留著自己的血的,肯定都是愛的。你們那兒的老人是怎麼樣的哪?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