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忠,福建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福建省數學學科帶頭人,省級數學科骨幹教師,市十佳學科帶頭人,福建省第三屆傑出人民教師,福建省優秀農村教師,福清市四類高層次人才,福建省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育分會副秘書長,小學數學教育分會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成員。主持教育部課程教育研究所「十二五」課題「抓準數學教學『核心問題』的研究」工作, 「十三五」課題「以核心問題引領課堂教學的研究」工作。撰寫發表教育教學論文700多篇,出版三本個人教育教學專著。現任教於福建省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
成長,一個無限美好的字眼。對我們教師而言,成長不僅僅意味著生命的拔節,更蘊含著專業的進步和職業的幸福。那麼,年輕教師如何才能使自身專業儘快成長?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五點:
一、自覺行動——專業成長的動力點
成長,首先需要一種自覺,一位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自覺程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專業發展的高度。作為教師,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教師,然後才有可能成為怎麼樣的教師。正如一個人首先要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怎麼樣的人。
任何人才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我們能不能說陶行知是國民黨培養出來的嗎?顯然不是。他成為教育家,是他自己培養自己的成果。人才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自己成長起來的。「打造」是別人的事,而成長是自己的事。
每個人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結果。那麼,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如何「培養」自己呢?從我自身從教三十年的經歷來看,從一個只有理想與熱情,其他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成長為有一點成果的老教師。所堅持的就是閱讀、研討、反思與寫作:閱讀各種期刊,琢磨各個課例,研究教學中各個問題,撰寫教學隨筆與文章,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二、自我規劃——專業成長的出發點
作為教師,必須做好自我發展規劃,制定一套自我成長的實施方案,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一要有自我發展的意識。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了明確說明,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並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時下,教師專業化已經成為趨勢和潮流。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專業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作為教師,要有專業發展的意識。
二要設定自我發展的目標。美國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認為,所有成功,都必須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當對目標的追求變成一種執著時,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行動都會帶領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在設定目標之前,先了解自己的狀態,通過對自己的分析,找準自己的位置。福建師大餘文森教授把師者分為六個層次:巫師、庸師、教師匠、能師、名師和大師,筆者以為個人可以以此作參考比對,找準自己屬於哪個層次。接著,在對自己進行分析定位的基礎上,設定目標。我想,智慧型教師是我們共同的大目標,要想實現大目標,我們不妨從小目標著手。如果你是一名經師,就朝著成為能師的方向努力;如果你已經是一名能師,那麼就朝著成為名師的方向前進……人生,從設定目標開始;新生活,從選定方向開始。
三、自我展示——專業成長的生長點
沒有展示意識,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沒有動力,進而倦怠,直至被拋棄。我們學校教育教學匯報展示周活動堅持了十幾年,教師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每個學期每個教師都踴躍報名進行匯報展示。經常進行匯報展示的教師,他的專業成長就比較快,課堂教學效果就比較好。而個別不願參加展示的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就偏低,專業成長就慢。有一個新教師,教學基本功很好,可是學校領導認為她是個新教師,沒有經驗,不讓她接任畢業數學教學,怕影響學校教學質量。這個老師不服輸,決定在教育教學匯報展示周上露一手,既讓校領導與教師看看,也邀請家長來觀摩,自己的教學功底到底咋樣。她精心準備,結果一炮走紅,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深受學生的喜歡、家長的信任。
四、合作互助——專業成長的連結點
教師群體間的專業合作,它不但是一種教師的專業責任,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師職業道德。在今天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課程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群體的「專業合作」(專業水準的合作),需要教師群體「專業化的合作」(對合作水準的要求),合作是為了「更加專業化」(專業合作的方向)。為了改變由於學科本位而導致的日益狹隘的專業素養觀,越來越多的人把合作視為教師的「專業責任」,而不僅僅是大家所期待的一種未來的「工作條件」。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專業合作共同體,通過建立「共同體文化」,實現共同體內各主體長期互相關注、互相對話的過程。只有通過開展廣泛的專業協商,達成最大的專業共識,才能最終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解力和課程執行力,把群體對課程的思考力轉化為可行的實踐。這種專業合作應該是常態的、有一定專業高度的,它不需要行政幹預,顯然也不是傳統意義下的集體備課活動和一般意義上的教研活動。
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式交流互動,實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專業切磋、互相學習、合作交流和互助互利,在共同體驗成功和分享經驗的基礎上共同成長。
一是成立集體備課小組。在教師個人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再組織同年段同學科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同年段同學科設立備課組,選定備課組長。每周開展一次研討活動,有中心發言人,有準備具體內容。中心發言人預先要填寫好《備課記錄》,與同組教師共同分析教材,明確各章節各課時教材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尋找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依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選擇教法與學法,提出每節課教學方案,設計教學環節,安排學生活動等。教師在這個小團體裡,共同研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二是開展互聽互評活動。我校每學期都安排一些互聽課活動,互聽互評是一種非常好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校本教研活動。實證研究表明,學校內教師之間通過聽課,再聽其他教師對所聽的課進行評議,肯定好的、可借鑑的地方,提出建設性意見等,為教師提供了很好地學習研討機會,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起到很大的幫助。
三是實施「青藍工程」。市級或中心校級的骨幹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通過共同備課、互聽互評、研究解決教學疑難問題等形式,總結教學得與失,提高教學能力,注重對教師的培養與指導。
四是舉辦教師沙龍論壇。讓教師闡述自己的教學收穫與困惑、與學生相處的技巧、班級管理的方法、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教育過程的心路歷程等,通過交流思想,總結方法,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五是搭建網絡教研平臺。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的教學研究平臺、跟進式教學指導平臺、教師備課平臺等,積極提供集課程資源、教案撰寫、集體交流、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於一體的教師備課網絡服務。以教研員為召集人,以骨幹教師參與為主要形式,引導教師人人建立教學博客,加強教研交流,促進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特別是增進與外校、外地教師的交流,做到教育資源的最大共享,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五、研究實踐---專業成長的立足點。平時的教育教學行為——上課、編寫教案、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教後反思等,這都是教師成長的搖籃。為此,我們教師,應把每一堂課都當做研究課,把教室當做試驗田。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地研究,應做到:
1、在分析中挖掘。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為此,備課時應深入鑽研教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編寫的意圖,對教學目標的把握非常明確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創造性」地處理與整合教材。教師要將「結果」變為可以讓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教師認真地研讀教材,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知識點,這是備好課的基礎和核心環節,也是教師上好課的必要前提。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對下列問題作出回答:①教材內容是不是達成課時教學目標所必須的,應刪去或忽略哪些學生已學過或者已經認識的內容?哪些數學知識的素材不夠充分需要補充?②尋找日常生活中與教材內容密切的課程資源?③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怎樣定位比較恰當?④結合哪些內容進行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育?結合哪些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態度?⑤在練習設計時應做好基本與提高的關係,注意設計彈性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均得到發展。因此,只有吃透教材,才會用好教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在預設中探索。課堂教學一般結構有「創設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學習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課堂總結,梳理新知——布置作業,拓展新知」等過程,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環節,是上好一節課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設計課堂環節時,必須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然而,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 固定環節進行,不考慮動態的變化,必定落入僵化、沉悶的泥潭。教學進程必須納入鮮活的學情,靈活的因素,隨機調控。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安排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課堂環節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在試講中磨鍊。在試講中不斷地進行磨鍊與反思,課堂教學環節是否合理緊湊,過渡是否自然,課堂活動組織是否科學合理,練習設計是否紮實有效,教學語言錘鍊是否到位。同時,還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需要慢慢「打磨」。一節真正的好課是磨練出來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鍊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和修改之中完成的。這種「磨」就是針對一節課反覆地琢磨,同時又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打磨」,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4、在反思中提高。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通過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來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能力。因此,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注重反思與總結,是中外教育大師走的一條可行之路。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從寫教學日記開始,成為著名教育家的。美國學者波斯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年輕教師如果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發展將大受限制。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