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聯研究|傳統貨代轉型迫在眉睫,機遇在哪兒?

2020-12-14 運聯智庫

來源 | 運聯傳媒(tucmedia),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讀】

1)傳統貨代的運營模式與貿易方式詳解;

2)傳統貨代與跨境電商物流的對比;

3)傳統貨代的轉型之路與機遇。

什麼是傳統貨代

1.1 什麼是傳統貨代

在跨境物流中,貨運代理的功能不外乎「攬」「幹」「關」「倉」「配」這五類。而傳統貨代的功能則更加局限,他們做的只是其中的一項或幾項,主要業務可分為訂艙、拖箱、報關三類。

從市場上的三級貨代狀況來看,一級貨代掌握著一定的運力資源,他們與上遊的航空公司或者船公司(船東)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有一定的資質與訂艙權,價格優勢明顯。而二級/三級貨代訂艙能力稍弱,需要通過一級貨代訂艙,但因其基數龐大,主營業務偏向於攬貨、報關等業務。

1.2 運營模式

1)傳統貨代不具備完整的運輸能力

從完整的運輸鏈條來看,跨境流程可以分為:國內攬件集貨、國內出口報關、國際航班出運、國外清關、倉儲與交付承運商、尾程派送(末端派送)六個環節。

但是,目前市場上做全鏈路(門到門、倉到倉)的跨境服務商並不多,車輛、倉儲租金、設備等的大量資產投入與整合能力都是天然的壁壘。主流的傳統貨代做的只是整個鏈條中的一部分,比如倉到港、港到港等。

以只做進口清關的貨代為例,他們可能只是聚焦於個別機場,主要負責該機場進口貨物的如小包、快遞的清關業務,然後再承接其末端配送的業務,做進口貨物相關的物流環節。

這類傳統貨代還有很多,他們深耕於其中一環,扮演著不同環節的跨境物流基礎服務商的角色。

2)貿易方式多樣

貨代中的貿易方式十分多樣,我們常說的有DDU、DDP、CIF、FOB、EXW等。根據客戶需求與政策的的不同,貿易模式也隨之改變。比如海關中「1210模式」「9610模式」,由於退稅方式上差異,交付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目前,行業比較主流的兩類貿易模式為DDU、DDP。DDU(目的港未完稅交貨),指賣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不辦理進口手續,也不從交貨的運輸工具上將貨物卸下,即完成交貨。

而DDP(目的港完稅後交貨),是指賣方在指定的目的地,辦理完進口清關手續,將在交貨運輸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貨物交與買方,完成交貨。

DDU和DDP的最大區別,主要在於貨物在目的港進口清關過程中的風險和費用究竟由誰承擔。如果出口商有能力完成進口報關,那麼就可以選擇DDP;如果出口商沒有能力辦理相關事項,或者不願意辦理進口手續、承擔風險和費用,那麼則應該使用DDU。

1.3 職能類型

一家稍具規模傳統貨代公司,其崗位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市場部,主要負責「拿價格」,工作內容是與航空公司/船公司確定艙位價格、主推航線等;二是銷售部,主要負責銷售公司的線路如美線、歐線等,在全國各地進行攬貨,與賣家籤訂發貨協議;三是運營部門,不管運輸模式是倉到港、港到港還是倉到倉,只要涉及拖箱、運輸、分揀等操作類的工作,都由運營部門負責。

傳統貨代與跨境電商物流的對比

2.1 貨源流向跨境電商

傳統貨代的貨源主要來自外貿工廠,做的是企業到企業的B2B模式,整個物流交互中以線下為主導。

而電商物流的貨源來自電商平臺,末端客戶以C端為主體,做的是平臺到個體客戶的B2C模式,交互方式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數據來源:跨境物流百曉生)

從2015年開始,大量外貿工廠的貨源逐漸被跨境電商切走,走傳統線下路徑的貨量銳減。傳統貨代的貨量越來越少,毛利越來越低。

而像跨境小包、FBA、海外倉這類跨境電商物流的體量,近幾年卻增速明顯。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商GMV約為28.4萬億,增長率為17.8%以上,個別機場的客機、貨機艙位中電商貨源佔比已超過50%。

2.2 從比拼價格到比拼服務

過去,傳統貨代的玩家們比拼的是價格,只要與上遊運力資源保持好關係,拿到合適的價格,銷售就越好做,同時競爭力也就越強。

而現在的電商物流中客戶需求開始升級,價格不再是唯一標準,時效、品牌、穩定性、產品多樣性等等,眾多需求因素都能成為賣家選擇物流商的依據。

2.3 上遊驅動轉變為下遊驅動

傳統貨代本質上可以看作航空公司、船公司的銷售代理。航空公司推出哪條優勢線路,貨代就做哪條線路。上遊運力是傳統貨代的風向標。

而電商物流中,物流服務商是以平臺賣家為導向的,根據平臺需求選擇提供何種服務,驅動力由上遊運力轉變為下遊客戶。

2.4 全鏈路服務能力較弱

傳統貨代從事的往往是倉到港、港到港、港到倉、清關等這類較短的服務鏈,全鏈路服務能力是傳統貨代的短板。而如果要做全鏈路就要承擔風險。其一是資產的投入,不論是做整合還是買地、買車、買設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其二就是需要全程嚴格把控貨物安全,承擔貨物的安全風險。

傳統貨代的未來發展

3.1 跨境電商的機遇

如同電商催生出高度集中的快遞市場一樣,跨境電商的市場也十分龐大。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9.1萬億元,用戶規模超1億。雖然近兩年增速有所減緩,但預計未來跨境電商的市場是依然增量市場,機會更多。

相比於國內高度集中的快遞行業,跨境物流的競爭壓力更小。以挖掘海外市場為主的跨境電商行業還處於探索階段,行業需求剛剛開始轉變,單純的價格競爭與簡單的貿易方式將被淘汰。做穩做快、做全鏈路、定製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時也是打造物流品牌的最好機遇。

3.2 電商平臺崛起,合作大於競爭

全球做跨境的電商平臺有很多,知名的如亞馬遜、Wish、eBay、速賣通等等。過去,這類電商平臺或者大賣家由於跨境流量較少,貨量難以形成規模,物流服務主要由貨代完成。

而現在,隨著流量的激增,電商平臺自建物流的例子屢見不鮮。2018年,亞馬遜物流收入就超過400億美元,是國內快遞公司的十幾倍。多數平臺在個別線路上的貨量比較穩定,通過包機的形式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但由於電商平臺的規模大小不一,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許多線路依然要利用貨代的資源,需要通過整合的形式打造完整的物流體系。所以,傳統貨代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會是平臺,而是通過與合作平臺的形式,補足平臺物流體系。未來合作大於競爭。

本文為運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運聯研究」跨境電商貨代為何難出巨頭?
    來源: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運聯研究院 田勇 核心導讀: 1)目前跨境電商貨代行業還是以「市場驅動」的混戰為主,處於行業上升的紅利期; 2)行業增長趨勢、賣家結構和平臺政策
  • 「運聯研究」跨境電商貨代為何難出巨頭?
    來源: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運聯研究院 田勇核心導讀:1)目前跨境電商貨代行業還是以「市場驅動」的混戰為主,處於行業上升的紅利期;2)行業增長趨勢、賣家結構和平臺政策,將共同決定跨境電商貨代市場的最終格局;
  • 「運聯研究」穿透「疫情紅利」表象,回歸跨境電商貨代本質
    來源: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運聯研究院 田勇核心導讀:1)疫情推高了跨境電商需求,但也只是推遲了沒有護城河的貨代退出市場的時間而已;2)跨境電商貨代的本質,是走貨全鏈條關鍵資源排列組合的最優解
  • 「運聯研究」運價飛漲,一箱難求,海運業混亂局面持續何時?
    來源: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運聯研究院 朱敏傑核心導讀:1)疫情之下,海運價格瘋漲,一艙難求;行業供需失衡,船公司大量航線停航,貨櫃「一去不返」;2)問題爆發的根源在於供應鏈矛盾,船公司自救、貨代甩櫃、客戶棄貨;3)整合趨勢下,大貨代會越來越多;而特殊品類貨代基於自身優勢,或將依附大貨代/平臺作為配套服務商,獲得長遠生存;4)未來船公司必將繼續整合或聯盟,構建自己成熟的服務網絡。
  • 十大關鍵詞盤點中國航空貨運現狀及未來機遇
    轉行就是離開航空運輸主業,『哪兒有錢賺就去哪兒』;轉換細分市場就是離開普貨市場定位,轉向快遞等細分市場;轉換經營模式就是要解決『貨源組織被代理被定價,運力資源被採購被整合』這一主要問題,從航空承運人轉型為航空物流商,從提供機場到機場運輸服務轉型為『門到門』物流服務,從『被組織被定價被採購被整合』轉型為航空物流鏈的掌控者。
  • 華品出海為企業轉型跨境電商帶來新機遇
    在創立以來對接電商平臺超過30個,服務企業轉型2000多家,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結合自身優勢,整合多方資源,幫助更多企業走出國門。疫情期間,在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極大影響的情況下,跨境電商行業反而釋放出了巨大潛力。
  • 運聯研究 | 從會員制代表Costco,看雲集背後的供應鏈運營模式
    【運聯研究】帶你了解,雲集爆發式增長背後,供應鏈如何運營?整改後的雲集轉型會員制電商,依然保留會員制的特點,會員制以外的相關內容需要與公司籤訂勞務合同。雲集充分發揮了S2b2c運營模式的優勢,通過自身社交電商體系,將眾多店主作為節點連接起來,整合上遊供應商以及下遊的物流商,輸出給小B商家,從而使得店家無需觸碰商品,不用做售後服務,實現商品直接從品牌商到消費者。
  • 跨境貨代2.0,誰能成為破局者
    傳統貨代行業現狀野蠻生長後,進入平穩期近年來,由於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開展,出口商品的不斷增加。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統計數據,2017到2018年間我國跨境市場交易規模保持高速增長趨勢。圖片來源:錦程物流網總結一下,我國傳統貨代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痛點:中間環節冗長。傳統的國際物流市場,中間環節冗長,貨主發貨時,需通過二級、甚至三級的貨代企業找船公司訂艙,繼而推升物流成本。信息不透明。
  • 雙循環下的支付機遇 易寶支付助力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
    原標題:雙循環下的支付機遇,易寶支付助力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   在10月底舉行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沃爾瑪否認撤出中國傳言背後:大賣場轉型之路迫在眉睫
    無論出售大賣場業務與否,事實上對於傳統零售巨頭們來說,如何將大賣場這一相對陳舊的業態重新煥發生機仍是持久和迫在眉睫的挑戰。事實上無論是陳文淵還是陳志宇、文宇斌,他們都在帶領沃爾瑪進行數位化轉型道路上做出了眾多嘗試。多位核心高管離職的消息使得市場上關於退出的傳聞更加風起。在管理沃爾瑪中國的三年中,陳文淵領導沃爾瑪大賣場和山姆會員商店兩大業態在中國的業務拓展。
  • 「運聯研究」新熱點:小微倉模式分析
    今日,【運聯研究】帶你了解中小微倉是如何顛覆倉儲行業的?特別是隨著電商的崛起,部分傳統經銷商及中小微電商企業面臨倉儲及運營成本壓力,放棄了自營物流,逐漸將物流外包給第三方。新型的電商倉配模式以及前置倉模式,更加適應商流的需求,傳統渠道將迎來巨大變革。
  • 你的貨代需求可能比你想像的要複雜
    來自知乎的空運一代妹妹,不但年輕有活力,而且打字快,相較於長年做海運的我,完全跟不上聊天的節奏,看來貨代工作的節奏感,來至於你的貨代工作屬性,如果你不信,可以找位做散雜船的朋友聊聊天,體會一下什麼叫行業決定貨代命運,他會一邊跟你聊天、一邊喝著茶,隨手在接個電話,掛了再接著聊、接著喝;你再去看作拼箱的哥們,忙的連到樓梯口抽根煙的工夫都沒有,更別提做空運的朋友了,一潑尿能憋一天。
  • 為什麼說企業數位化轉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企業數位化轉型並不遙遠,它其實早已融入每個行業,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比如購物,線上購物已經逐漸成為主流,顛覆了傳統線下零售;比如出行,網約車已經出現了好幾年了,它正在顛覆傳統計程車行業;比如金融,銀行也開始受到來自金融科技企業的挑戰;甚至在農業,已經開始通過對種子、土壤、水分等數據分析來精細化耕作,提高單產...
  • 「數位化」成2020年度熱詞 傳統行業如何看待企業數位化轉型?
    原標題:「數位化」成2020年度熱詞,傳統行業如何看待企業數位化轉型?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企業數位化轉型尤其是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是對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更是要從商業模式、研發模式、製造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和決策模式等方面搭建全新架構,讓其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  12月19日,以「智變·創變」為主題的中國CIO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中國優秀CIO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
  • 深圳又一貨代企業停止運營,「貨代」破產真的來了嗎?
    2017 「新物流」來勢洶洶,貨代「破產」的消息斷斷續續的傳出,那時候「破產」的基本都是傳統貨代方式的破產,也包括一部分老理念、老市場、老套路的貨代公司。,甚至有些還是貨代行業的知名企業!貨代提單如何巧妙避免改單費?做外貿生意的人應該對貨代提單並不陌生,做貨代提單真的是讓你操碎了心,還掙不到錢,甚至還會砸上很高的改單費用。當我們發現貨代提單需要改單時,就會變得墜墜不安,甚至有些煩躁。若要改單就必須要產生改單費,花這筆費用真的是讓人惱火。
  • 2020年中國國際貨代物流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 頭部企業競爭...
    國際貨代行業發展現狀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可劃分為萌芽階段、初步發展階段、規範發展階段和高速發展階段。入圍2019年度國際貨代前十企業名單與2018年一致,其中除敦豪全球貨運(中國)有限公司名次上升兩位,而中鐵國際多式聯運有限公司、錦程國際物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下降一位之外,其餘企業名次沒有變化,反映出國內的國際貨代龍頭企業競爭格局較為穩定,而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的龍頭地位顯著,與其他企業拉開較大差距。
  • 萬峰掌舵鼎誠人壽一年未能扭虧 轉型迫在眉睫瞄準健康險市場
    6月12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管理壽險公司的行家裡手,萬峰對壽險業的運營規律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期待他在鼎誠人壽增資的背景下,能夠帶領這家中小主體險企能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給市場發展提供新的樣本。」
  • 100家貨代客戶的秘密:貨代在網際網路上的名聲真的很重要
    有句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做為貨代,你本能的會為客戶提供很多幫助,但往往會因某件小事或意外,被客戶投訴,如果處理不當,客戶還會通過某些開放式的論壇直呼其名來抱怨,而當下大量客戶對供應商的尋找和背景調查,都會通過網絡進行搜索,一旦公司有負面消息,就一定會被找到,先不談對錯,是否惡意,給客戶的第一印像已經很難必變,難免失去合作機會。
  • 「數位化」成2020年度熱詞,傳統行業如何看待企業數位化轉型?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企業數位化轉型尤其是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是對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更是要從商業模式、研發模式、製造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和決策模式等方面搭建全新架構,讓其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12月19日,以「智變·創變」為主題的中國CIO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中國優秀CIO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
  • 抓住數字經濟機遇 新華三助力客戶加速轉型
    勢不可擋 數字轉型成為企業核心戰略  根據畢馬威的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數字經濟在中國GDP中的佔比達到36%,實現29萬億人民幣的貢獻.到2030年時,這一比例將會達到77%,超過153萬億人民幣的GDP貢獻將來自於數字經濟,由此可見,數位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正在創造著全新的未來和無限可能.新華三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