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運聯傳媒(tucmedia),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讀】
1)傳統貨代的運營模式與貿易方式詳解;
2)傳統貨代與跨境電商物流的對比;
3)傳統貨代的轉型之路與機遇。
什麼是傳統貨代
1.1 什麼是傳統貨代
在跨境物流中,貨運代理的功能不外乎「攬」「幹」「關」「倉」「配」這五類。而傳統貨代的功能則更加局限,他們做的只是其中的一項或幾項,主要業務可分為訂艙、拖箱、報關三類。
從市場上的三級貨代狀況來看,一級貨代掌握著一定的運力資源,他們與上遊的航空公司或者船公司(船東)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有一定的資質與訂艙權,價格優勢明顯。而二級/三級貨代訂艙能力稍弱,需要通過一級貨代訂艙,但因其基數龐大,主營業務偏向於攬貨、報關等業務。
1.2 運營模式
1)傳統貨代不具備完整的運輸能力
從完整的運輸鏈條來看,跨境流程可以分為:國內攬件集貨、國內出口報關、國際航班出運、國外清關、倉儲與交付承運商、尾程派送(末端派送)六個環節。
但是,目前市場上做全鏈路(門到門、倉到倉)的跨境服務商並不多,車輛、倉儲租金、設備等的大量資產投入與整合能力都是天然的壁壘。主流的傳統貨代做的只是整個鏈條中的一部分,比如倉到港、港到港等。
以只做進口清關的貨代為例,他們可能只是聚焦於個別機場,主要負責該機場進口貨物的如小包、快遞的清關業務,然後再承接其末端配送的業務,做進口貨物相關的物流環節。
這類傳統貨代還有很多,他們深耕於其中一環,扮演著不同環節的跨境物流基礎服務商的角色。
2)貿易方式多樣
貨代中的貿易方式十分多樣,我們常說的有DDU、DDP、CIF、FOB、EXW等。根據客戶需求與政策的的不同,貿易模式也隨之改變。比如海關中「1210模式」「9610模式」,由於退稅方式上差異,交付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目前,行業比較主流的兩類貿易模式為DDU、DDP。DDU(目的港未完稅交貨),指賣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不辦理進口手續,也不從交貨的運輸工具上將貨物卸下,即完成交貨。
而DDP(目的港完稅後交貨),是指賣方在指定的目的地,辦理完進口清關手續,將在交貨運輸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貨物交與買方,完成交貨。
DDU和DDP的最大區別,主要在於貨物在目的港進口清關過程中的風險和費用究竟由誰承擔。如果出口商有能力完成進口報關,那麼就可以選擇DDP;如果出口商沒有能力辦理相關事項,或者不願意辦理進口手續、承擔風險和費用,那麼則應該使用DDU。
1.3 職能類型
一家稍具規模傳統貨代公司,其崗位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市場部,主要負責「拿價格」,工作內容是與航空公司/船公司確定艙位價格、主推航線等;二是銷售部,主要負責銷售公司的線路如美線、歐線等,在全國各地進行攬貨,與賣家籤訂發貨協議;三是運營部門,不管運輸模式是倉到港、港到港還是倉到倉,只要涉及拖箱、運輸、分揀等操作類的工作,都由運營部門負責。
傳統貨代與跨境電商物流的對比
2.1 貨源流向跨境電商
傳統貨代的貨源主要來自外貿工廠,做的是企業到企業的B2B模式,整個物流交互中以線下為主導。
而電商物流的貨源來自電商平臺,末端客戶以C端為主體,做的是平臺到個體客戶的B2C模式,交互方式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從2015年開始,大量外貿工廠的貨源逐漸被跨境電商切走,走傳統線下路徑的貨量銳減。傳統貨代的貨量越來越少,毛利越來越低。
而像跨境小包、FBA、海外倉這類跨境電商物流的體量,近幾年卻增速明顯。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商GMV約為28.4萬億,增長率為17.8%以上,個別機場的客機、貨機艙位中電商貨源佔比已超過50%。
2.2 從比拼價格到比拼服務
過去,傳統貨代的玩家們比拼的是價格,只要與上遊運力資源保持好關係,拿到合適的價格,銷售就越好做,同時競爭力也就越強。
而現在的電商物流中客戶需求開始升級,價格不再是唯一標準,時效、品牌、穩定性、產品多樣性等等,眾多需求因素都能成為賣家選擇物流商的依據。
2.3 上遊驅動轉變為下遊驅動
傳統貨代本質上可以看作航空公司、船公司的銷售代理。航空公司推出哪條優勢線路,貨代就做哪條線路。上遊運力是傳統貨代的風向標。
而電商物流中,物流服務商是以平臺賣家為導向的,根據平臺需求選擇提供何種服務,驅動力由上遊運力轉變為下遊客戶。
2.4 全鏈路服務能力較弱
傳統貨代從事的往往是倉到港、港到港、港到倉、清關等這類較短的服務鏈,全鏈路服務能力是傳統貨代的短板。而如果要做全鏈路就要承擔風險。其一是資產的投入,不論是做整合還是買地、買車、買設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其二就是需要全程嚴格把控貨物安全,承擔貨物的安全風險。
傳統貨代的未來發展
3.1 跨境電商的機遇
如同電商催生出高度集中的快遞市場一樣,跨境電商的市場也十分龐大。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9.1萬億元,用戶規模超1億。雖然近兩年增速有所減緩,但預計未來跨境電商的市場是依然增量市場,機會更多。
相比於國內高度集中的快遞行業,跨境物流的競爭壓力更小。以挖掘海外市場為主的跨境電商行業還處於探索階段,行業需求剛剛開始轉變,單純的價格競爭與簡單的貿易方式將被淘汰。做穩做快、做全鏈路、定製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時也是打造物流品牌的最好機遇。
3.2 電商平臺崛起,合作大於競爭
全球做跨境的電商平臺有很多,知名的如亞馬遜、Wish、eBay、速賣通等等。過去,這類電商平臺或者大賣家由於跨境流量較少,貨量難以形成規模,物流服務主要由貨代完成。
而現在,隨著流量的激增,電商平臺自建物流的例子屢見不鮮。2018年,亞馬遜物流收入就超過400億美元,是國內快遞公司的十幾倍。多數平臺在個別線路上的貨量比較穩定,通過包機的形式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但由於電商平臺的規模大小不一,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許多線路依然要利用貨代的資源,需要通過整合的形式打造完整的物流體系。所以,傳統貨代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會是平臺,而是通過與合作平臺的形式,補足平臺物流體系。未來合作大於競爭。
本文為運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