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是一種遠見,至少還能樂以忘憂

2020-12-22 祝羽捷

每個人都有憂愁。我經過修煉,逐漸免除了年齡的煩惱,不怎麼為變老這件事擔憂,但是也會有一種內在緊迫感,就是對個人精力和體力的控制能力肯定不如過去了。十年前,我看書寫稿,熬夜到凌晨3、4點是常有的事,開著msn都能跟同行們夜聊。如今讓我晚睡一個小時,第二天都會頭疼欲裂,哈欠連天。

這種對比無疑是一種傷害,讓我不得不擔心未來只會精力越來越不如從前。體力變差,在這個條件下,也許可以通過智慧得到彌補,這是我想到的解決方案,就像許卓雲說的「往裡走,安頓自己。」

弗朗索瓦茲·薩岡

20歲的時候,我讀弗朗索瓦茲·薩岡的《你好,憂愁》,她考大學落榜,每日窩在咖啡館裡寫小說,她對女友說「我會賺很多錢,然後就去買一輛美洲豹。」我在她的書裡讀到了年輕人相似的不可名狀的憂傷,因不想向現實妥協,不想交出自由,只好總是那麼無所事事,對外界漠不關心,實際內心無比敏感,怕受到傷害,怕失望。

只有把自己偽裝起來,顯得對一切都無所謂,才是安全的。

我沒有薩岡孤注一擲的勇氣,她把所有的力氣都花在了寫作上,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寫書賺了很多錢,買了敞篷跑車,醉生夢死,揮霍青春、金錢、體力,用一種決絕的姿態換取了一生的自由。

我是用一種折中的態度過完了青春期,但也有不少後遺症。比如,最近我感受到青春期在體內逗留的時間很長。小時候內向、害羞、不敢表達自己,也正因如此,成年後似乎還有很多沒有消耗掉的熱情和精力,魯莽有餘,狂野不足,到現在也對很多人和事還是充滿好奇心。

原來沒有機會揮霍的,會換一個方式還給你。

最近跟朋友說起一個人的內在狀態,我雖然是個悲觀的人,但我也不是因為悲觀而覺得這個世界太苦,我覺得生命本質就是苦。活著就有欲望,不被滿足覺得苦,被滿足就會空虛還是苦。有生就有死,有團圓就有離別,相愛要忍受相守的不易,有愛難免就有嫉妒、猜疑、怨恨,有財富會擔心失去,有美貌會擔心歲月流逝,在體制內上班就要面臨雞零狗碎的政治鬥爭,在體制外逍遙就要扛起獨立的壓力。

生命是場飆車,我有自毀的權利。

一個普通人的煩惱太多了,太苦了,到現在也沒聽到誰說自己的人生完全稱心如意,我倒寧願時時苦,少一些快樂的危機。

說到悲觀,維舟老師分享:有一個阿拉伯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可以實現願望,不過,都要附帶一個「但是」——例如你發現自己不愁吃喝,但卻身陷囹圄。我覺這就像是生活的隱喻,所不同的是,我相對樂觀,因為年齒漸增,我日益覺得,如果一件事值得去做,那我願意承受那個「但是」的代價。

我覺得這個「但是」真是一種很積極的態度。反過來,也成立,無論我們遇到多麼糟心的事,但是還能從中得到一些啟迪,汲取一些能量,也算不枉費經歷了痛苦。正如王明陽說的「常快活,便是功夫」,如孔丘所說「樂以忘憂」。

今年是一場意外。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開始籌備今年在英國的拍攝,做了大量溝通,從制定選題到邀請嘉賓,沒想到一切都變得不再真實,宛如泡影。我們不得不接受有可能抗疫會變成一種常態,甚至在未來的幾年裡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自由來往。我無比懷念過去大家團隊協作的日子,懷念我們堵在高架路上,擠在一起吃炸雞,用手機開公放唱卡拉OK,懷念我們又臨時迸發出一個新的靈感,或者不辭辛苦多拍到一個滿意的鏡頭。

這樣的懷念,也許是按下暫停鍵後的收穫。我們過去獲得的總是輕而易舉,很少想想每個人的付出,想想相聚是多麼可貴。

不能向外,那就向內,安頓自己。我讀到許卓雲老師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又詳細了詮釋了這句話:「安頓自己更要緊的是,欲望達不到的時候,你必須要知道,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達到的,每個人都有抓不到的雲,都有做不到的夢。你要理解。抓不到的雲讓它飄走吧,做不到的夢,有機會再做也好,沒機會再做,你做別的夢。必須要掌握自己,你自己才是存在的主體,而不是跟隨潮流去變化,也不需要跟著人家的意見。拿個梯子直著走呢還是橫著走?要有自己的判斷。就像那個『父子騎驢』的寓言,是老人騎還是孩子騎?倆人騎還是倆人牽著驢?什麼都聽別人的意見,這種人不能安頓自己。要先找到自己,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往裡走,安頓自己。」

每個人的憂愁不一樣,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本質上都是我們要受的苦。木心說,悲觀是一種遠見。那我們就收起鼠目寸光,在這個荒腔走板的時代,堅定地安慰自己,不再飄忽不定。

相關焦點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所以,孔子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並沒有說到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品德,只說了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迂迴。 這三句話,大因果關係包含著小因果關係:因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所以「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大因果關係;因為「發憤」所以「忘食」,因為「樂」所以「忘憂」,這是小因果關係。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而是要到了別人真的需要你幫助的時候,我們才伸出援手,能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成長!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我內心裡其實有種久違的感覺。當我們能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時,快速成長的總持之門就已經為我們而敞開!
  • 如何做一個「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自我教育的力量
    文在這裡是屬於外部表現的禮貌、修養;質則屬於內部一種淳樸、原始的本性。通俗說,只有文則容易虛偽,只有質則容易粗野。文和質具備,才能外表處事通融、圓滑,內裡又有誠善的原則。君子,是孔子培養人才的教育標準,既會為人處事又善良本真。
  •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談學習,葉嘉瑩先生這樣說 南開大學「開學第一...
    對於讀書學習,葉先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令人由衷欽佩。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天津北方網訊:我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 英語美文賞析: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有什麼區別(續)?
    前面分享了3點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的區別,主要就是樂觀的人會把失敗當成學習的好機會,比較喜歡挑戰,而且凡事全力以赴。除了這三點,其實還有其他區別,下面再分享3點。悲觀的人很難完全支持他們認為不可能成功的想法,他們肯定會跟他們的隊友說『我可告訴過你了』。」get behind:支持。3. 「You’re so good!」 你非常棒!
  • 有遠見的家長,都這樣培養孩子,該逼就要逼一把
    有遠見的家長,都這樣培養孩子,該逼就要逼一把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家長怎麼教育,都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考慮。現在大家的物質條件都變好了,家長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檔次。
  • 樂觀與悲觀的區別僅僅在於那半杯水嗎?
    - 原生家庭造成了今天我的悲觀態度,怎樣能不讓這種悲觀的基因遺傳下去?在解決樂觀還是悲觀的問題之前,有必要從不同角度先定義好樂觀和悲觀。01樂觀可以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就是有些人會把樂觀和悲觀當做一種宿命。
  • 教育遠見是農村的「稀土」
    但是,他們似乎僅僅是「讀書有用」的觀念認同者,但卻是「讀書無用」的行動支持者。儘管在送孩子入學時都會叮囑孩子要好好學習,實際上,他們並不真正把孩子的學習當回事。在國家振興教育的關鍵節點上,是什麼造成了教育「失信」於農村,對教育應持有的遠見又緣何成為一種稀土,在農村地區「煢煢孑立」,失去了行動的信仰?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糊塗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修養」
    但其實,看似糊塗的背後,是洞察一切卻定的把握,知道分寸,一種不計較罷了。生活中,明知有些事情藏在心裡比較好,卻不顧旁人感受的大聲說出,到最後得罪了別人,也讓自己被別人討厭。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學問,這是大徹大悟的哲學,凡事都沒必要去較真,世間真的東西很少,任何一個圈子都存在著規則和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通融圓滑,溜須拍馬,媚上捧場,糊塗之處,才能如魚得水。鄭板橋當年寫下這一句「難得糊塗」,是對世俗的一種痛恨,對官場惡習的一種厭惡,也是他最終看破官場險惡,辭官歸隱的原因。
  • 臺北會談:和平協議很困難 但不悲觀
    (中評社倪鴻祥攝)【環球網綜合報導】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臺北會談」邀請兩岸學者針對未來的兩岸關係進行座談,10日下午的分組座談,臺灣世新大學兼任教授、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王曉波對於臺灣認同問題指出,兩岸應善用血緣關係建構兩岸共同歷史,強化本質性認同;臺灣有遠見的人,應該明智作出政治抉擇,不是依賴美國保持現狀。
  • 打敗我們的不是惡劣的生活,而是悲觀情緒,4種方法改善情緒
    由於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有時候也會產生一種看什麼都不順眼,總是提不起精神的情緒。如果你有過以下這些情況,我建議你認真讀完這篇文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悲觀的人對失敗的看法與樂觀的人有很大不同。他從時間長度、空間維度和失敗原因三個方面分析悲觀情緒者的特點:
  •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 李誕:用悲觀的文字,表達積極態度的文人
    李誕:用悲觀的文字,表達積極態度的文人幸會!感謝您點開本文,閱讀全文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喜歡可以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小編最大的動力!李誕說,他小時候生活的地方非常貧窮,那個時候大家喝的水都是含很多金屬的,很多家庭公用一個水龍頭,每周只開一次,而且接完一次水要沉澱至少一周才能讓裡面的一些金屬物質沉澱下去。這就是李誕為什麼不喜歡錢還拼命掙錢的原因,他真的窮過,過過那種最底層的生活,可能當時沒覺得怎樣。因為大家都那樣生活,但是出來上學之後才知道自己都遭過些什麼罪。
  • 成功是失敗之母:再見,消極和悲觀
    寫在前面消極情緒和悲觀情緒可能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即使有時,魔鬼的爪子也無法繞過,他也是許多抑鬱症患者的源頭,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為什麼我在乎消極和悲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我的個人生活經驗而言,我的前女友離開我是因為我一再的消極和悲觀。這也是事實,現在我想,如果我多關心,多關心,努力工作,也許會有積極的改變。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毀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秋,齊景公卒。]【譯文】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楚國葉縣。桀溺說:「渾渾噩噩,天下到處都已是這樣,有誰還能改變這世道呢?與其跟從躲避壞人的士人,不如跟從我們這些避開這個世道的士人呢!」兩人說完就繼續耕作。
  • 悲觀是本能,樂觀是選擇
    有的人適應能力強,能夠接受現實,有的人則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不可自拔。那有哪些類型的人容易消極悲觀呢?第一類 心思敏感細膩的人。心思敏感的人感情豐富,觀察力敏銳,能捕捉細節,容易察覺到旁人所忽視的地方,不由自主的多思多想,容易受到消極悲觀的情緒圍繞。
  • 一個人越來越有遠見的三種跡象
    來源:中國會計視野來源 | 人民論壇網(rmltwz)很多人都在談遠見。做人要有遠見,這樣才能不被眼前的誘惑所迷惑,不被眼前的人和事所羈絆。到底什麼是遠見?看得透徹,就是有遠見。成大業者必有遠見。01對自己狠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當你還在強迫自己看幾頁書時,有的人每天樂此不疲,讀得廢寢忘食。
  • 《水牛城66》:一個蕾拉的悲觀主語
    《水牛城66》:一個蕾拉的悲觀主語2002年09月03日08:53:05 網易報導 袁蕾(奶豬) 平反好萊塢之二:一個蕾拉的悲觀主語《水牛城66》Buffalo '66 美國 1998年 導演:文森特·加洛Vincent Gallo 主演:文森特·加洛Vincent Gallo
  • 孩子遇事太悲觀,家長需要給予重視,悲觀性格影響很大
    但對於這一點,許多家長更應該要了解的,是為什麼孩子會擁有悲觀的性格,只有家長了解了這些,才能懂得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悲觀的性格。1、失敗太多一個孩子之所以存在悲觀的性格,那是因為他經歷過太多次失敗的原因。小孩子的能力並沒有,成年人也要強,所以當他們再將一些原本和自己能力不符的事情時,自然會以失敗告終,這就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一旦孩子自信心受挫,他們自然也會形成悲觀的性格。
  • 悲觀情緒來自哪裡
    行動的執行一般存在兩種模式:一是,邊做邊思考;另一種就是確定計劃,堅決執行。對於這兩種模式,我們來仔細分析下其潛在的指導思想。第一種,認知模式應該是事情都是在變化的,或者對目前的狀況還看不清。在分析完了,就是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便回到我們的文章的題目上來了,悲觀對待以及樂觀對待。悲觀的人總是容易悲觀,樂觀的人總是容易樂觀。悲觀的人應該是一個慢反應者,而樂觀的人是快反應者。這個我們可以從思維模式以及情緒處理上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