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發現孩子室間隔缺損?
小的室間隔缺損對孩子影響不大,病人通常沒有特殊表現,與正常孩子差不多。但較大的室間隔缺損由於分流量大,會引起心臟負擔加重、肺動脈壓力增高、肺循環血流增多、體循環血流減少,通俗的說,就是心臟擴大,心功能下降可能會引起心衰;肺動脈壓持續增高,最終可發展到終末期肺高壓;肺循環血流增多會引起呼吸急促、頻繁感冒肺炎;體循環血流減少會引起生長發育停滯、體重不增、活動耐量下降,劇烈活動不能耐受。這些都會導致孩子出現餵養困難(吃奶費力、吃吃停停)、吃奶時伴有大汗、生長發育停滯、體重不增、呼吸急促、頻繁感冒肺炎等明顯症狀。較大的孩子會出現活動量下降、容易疲勞。因此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以上症狀,最好前往醫院進行就診。以排除先心病的可能。
發現孩子室間隔缺損怎麼辦?
如果發現寶寶有室間隔缺損,家長先不必要恐慌。室間隔缺損是治療效果最好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只要不是晚期,治癒後可達到與正常人一樣的效果。其次,很多小的缺損,特別是膜部或肌部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缺損,自愈率是很高的,3歲以內大約60%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愈。對於比較大的缺損,只要是及時治療,孩子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的。
室間隔缺損可以不進行治療嗎?
未經治療的室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併發症:心衰、肺動脈高壓、細菌性心內膜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心衰
如果是缺損比較大,心臟的負擔很大,很多寶寶在幾個月時就會出現心功能不全,特別是在呼吸道感染後更容易誘發。
肺高壓
如果一直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肺動脈壓力會越來越高,最終可能會發展為重度肺高壓,也就是艾森曼格症候群。艾森曼格症候群是終末期的表現,此時孩子不可能再有手術機會,會表現為紫紺、咳血、運動耐力下降甚至右心功能衰竭。
心內膜炎
小的室間隔缺損雖然不會出現上述問題,但有可能會導致細菌性心內膜炎,發生率約為3‰。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動脈下型室缺或嵴下型室缺,由於在主動脈瓣下缺乏了對瓣膜結構的肌肉支撐,很容易出現主動脈瓣脫垂,導致瓣膜關閉不全。
因此,除了可以自愈的室間隔缺損之外,及時治療是最好的方法。
確診室間隔缺損需要經過什麼檢查?
目前醫學技術的發展下,超聲心動圖已經可以非常精確的診斷出不同的心臟畸形。我們在這裡說的鑑別診斷主要是基於心臟聽診,來粗略與其他非室缺的常見畸形相鑑別。室缺的鑑別診斷可以從雜音的位置、性質及臨床表現去區分。典型的室缺雜音位於一般胸骨左緣第三四肋間,粗糙的雜音,在心臟收縮期可以聽到。雜音通常比較響,常在3級以上。房缺的雜音一般比較柔和,位置在胸骨左緣第二肋間,響度不超過3級,有時合併特徵性的第二心音分裂。動脈導管未閉雜音位置也是在胸骨左緣第二肋間,可以是收縮期的,但更多是收縮期及舒張期的連續性雜音。響度通常大於3級。但室缺可以合併很多心臟畸形同時存在,當聽到的雜音像室間隔缺損時,還要詳細詢問病史及查體,來區別其他先天性心臟病。
室間隔缺損能自行癒合嗎?室間隔缺損自愈率有多高?
室缺自愈要符合兩個條件,才有自愈的機會。一個是室缺的位置在膜部或者肌部。第二個是室缺比較小。室缺自愈的機理不太相同。膜部室缺的自愈是由於室缺邊緣纖維化加上三尖瓣瓣膜或瓣下腱索組織與室缺粘連所致。肌部缺損的自愈是因為肌肉組織的肥厚增生導致的。而對於特殊位置的缺損,如動脈下型室缺,即使缺損不大也是不會自愈的。從文獻報導看,小的室缺,特別是5毫米以下的膜部缺損和肌部缺損,自愈率還是比較高的,大約40-60%。在這些自愈的孩子中,有一半左右的自愈發生在1歲以內。大多數病人可以在3歲以前能夠自愈。如果超過5歲,自愈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文 | 孟兵
封面作者 | 添添(5歲)
編輯 |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