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追憶鄭德榮教授(上)

2020-12-15 國際在線

在重病期間,鄭德榮依然筆耕不輟,和自己的學生討論學術論文修改意見。

本報記者 劉懷 米韻熹 任爽 繆有銀 畢雪

鄭德榮教授走了。

這個93歲的老人,一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研究工作,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全國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

時代風雲,激蕩變幻。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追尋真理的腳步堅實而有力——

作為一名守衛真理的「紅色理論家」,他堅定地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面對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訴求,他筆耕不輟,始終以過人的政治膽識、巨大的理論勇氣去回應質疑,堅持用真理作為前行的坐標;

作為一名勤奮創新的學者,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他把創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出版學術著作4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學術空白,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

作為一名默默耕耘的園丁,他堅守在教學一線,為人師表,甘當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想、所研、所得傳授給每一個學生。1986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來,他培養了49名博士生,培養的學生中多人成為中共黨史學科和毛澤東思想研究領域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社會各界領軍人才;

作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紀老人,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將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學術研究以及教書育人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90歲之後,他仍然堅持學術創新,將研究方向拓展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上來,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論成果。

「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細數鄭德榮的一生,他用畢生的實踐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偉大,彰顯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寶貴的真理和知識,更有不竭的精神財富!

「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就堅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這一邊!」

——對真理的渴求,讓鄭德榮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

1926年,鄭德榮出生於吉林延邊,那正是列強入侵、戰亂四起的年代。少年時的鄭德榮先後在「奉天」和「新京」求學。目睹了日本人的殘暴統治,這讓鄭德榮體會到了亡國奴的恥辱和痛苦。一顆年輕的心靈總在拷問自我:「到底怎樣才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還在讀大學的鄭德榮從國統區投奔到解放區,進入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前身)二部短訓班學習。在那裡,鄭德榮懂得了什麼是中國共產黨,看到了共產黨的幹部和群眾打成了一片,這些給鄭德榮留下了深刻印象。「公木先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是個大人物啊,他講《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時,用口語化講理論,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讓人入耳、入腦、入心。」鄭德榮在回憶錄裡說道。當時給他們授課的還有校長張如心等,用鄭德榮的話說就是:都是文化層次相當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接觸共產黨的理論,他就堅信不疑,就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訓班,鄭德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述,在馬列主義中找到了人生奮鬥目標的答案,牢牢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信仰一旦樹立了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這一邊!」

1949年,鄭德榮轉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1952年提前畢業留校任教。當時,學校為了加強馬列主義4門課的教學工作,新建立了4個直屬教研室,鄭德榮被分配到了中國革命史直屬教研室任教,從事中國黨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那時候起,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刻苦鑽研,全身心撲在中共黨史的學習、研究和教學中。1953年,憑藉著優異的表現,鄭德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他就與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成為終身奮鬥的事業。

鄭德榮對事業無限忠誠,不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真正做到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鄭德榮對事業無限熱愛,凡是和他有過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熱愛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淳樸、真誠、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終堅持學習,孜孜不倦。他的學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書房讀書,他家桌子上、書架上,甚至床上,到處都是書。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書寫作。他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紅色理論的海洋裡。

作為教師,鄭德榮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三位一體的,而傳道應列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之道。所以,他將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收穫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把自己對黨的事業執著追求的心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諦。他經常對學生說,不僅在業務上要使自己成為國家的高級人才,而且在政治上應使自己成為共產主義戰士,不管在什麼樣的政治風浪中,都要始終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站穩立場,保持高尚的共產主義情操。

鄭德榮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不放棄任何一次傳揚紅色理論的機會,他講學的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他不管處於哪個年齡段,工作有多繁忙,身體有多麼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層單位的邀請,他也從不拒絕。學生勸他,這麼小的單位就不要去了吧。可他卻說,這是責任,是我們的專業可以發揮作用的時候,怎麼能推脫呢?

多年來,鄭德榮不僅勤學不輟,還堅持創新研究,著述頗豐,他編寫教材,出版專著,並通過這些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傳播得更為廣泛。改革開放以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鄭德榮提出了很多新論斷。他的這些學術觀點與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密切相關,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緊密相連,更與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高度一致。

在鄭德榮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博士生邱瀟一直陪在左右。「鄭老師對黨有著無限的忠誠,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黨員,在方方面面總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邱瀟說。

一件件小事被他的學生和同事翻了出來。

1955年,鄭德榮因公到西安出差,想藉此機會看一看大雁塔,就利用周日乘車前往,下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張4分錢的車票撕掉。他是怕和其他的車票弄混了,報銷出現問題。

政法學院黨委書記齊仁慶說,有一次,鄭德榮的親屬想用他的醫保卡買點藥,卻被鄭德榮嚴厲地訓斥了,「公私分明,黨員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隨便開這個口子。」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鄭德榮一直被結腸癌折磨著。可就是這樣,他也很少缺席過政法學院的黨支部活動。考慮到鄭德榮的身體情況,很多同事勸他不用親自出席活動,讓學生代替參加就好了,可鄭德榮堅決不同意:「參加黨支部活動,這是一名黨員的基本職責。」

政法學院團委書記吉喆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病榻上的鄭老師心裡只有黨和科研事業。他告誡前來探視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對真理的追求是沒有終點的。鄭德榮既是馬克思主義篤定執著的信仰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始終高舉旗幟跟黨走,窮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終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光芒。

(原標題: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 ——追記全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鄭德榮教授(上))

相關焦點

  • 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追記鄭德榮教授(中)
    為了掌握學術動態,鄭德榮教授堅持閱讀大量的學術期刊和報紙文獻,而且還記讀書筆記。學習成為了鄭德榮的日常生活習慣,而這習慣貫穿了鄭德榮一生的教研生涯。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創新。鄭德榮教授致力於中共黨史、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思想與觀點。
  • 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
    原標題: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不忘初心,耄耋勃發,鄭德榮像戰士一樣堅守著陣地。追隨著鄭德榮嚴謹求實、勤奮求索的人生足跡一路回望時,他老而彌堅、終身奮鬥的精神品格,如出徵號角給人力量,催人奮進……走進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很多曾與鄭德榮共事過的老師還清楚地記得鄭德榮60歲時給自己立下的「宏願」:「我退下來後,要用10年時間,也就是到我70歲的時候,培養出10個博士,出版10部專著。」
  • 高高舉起我們的旗幟
    均為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莊嚴的《國際歌》從天際傳來,大屏幕上金色的鋼水奔流而來,在舞蹈的湧動和鋼花飛濺中,一個巨大的由鐮刀鐵錘組成的中國共產黨黨徽被澆鑄而成……這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激動人心的開場。這段舞蹈、視頻畫面及舞臺特效高度交融的特殊表演,形象地營造出革命先輩們用熱血與鋼鐵意志鑄造理想的震撼畫面。
  • 鄭德榮:大地上的信仰
    有這樣的計劃,才合他的一腔宏願,這才是一個同事們讚許、社會上認可、學生們期盼、他自己允許的鄭德榮。  若繼續問,年已六旬,是什麼力量推動他保持著如此的激情?鄭德榮先生不說,同事們也都知道。那是信仰的力量,那是他的動力之源。  此時他滿懷雄心壯志,精力更加集中,研究與教學更加心無旁騖,他的理論研究與教學似進入快車道。
  • 生命,為信仰燃燒——追記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鄭德榮
    92歲的鄭德榮走了。   他的一生歷經時代變幻,閱盡千帆;   他的一生又極其簡單而純粹,一輩子專注于堅守心中信仰。   他是我國著名的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東北師範大學榮譽(終身)教授。
  • 高擎信仰之炬——追記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鄭德榮
    新華社長春6月25日電題:高擎信仰之炬——追記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鄭德榮新華社記者郎秋紅、李雙溪去世前還在認真準備論文,悉心聽取學生談學習心得,諄諄教誨學生……92歲的鄭德榮將生命誓言履行到最後一息。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德榮,用一生高擎信仰之炬。(小標題)「這是責任,不能拒絕」鄭德榮1926年出生於吉林延吉。1948年,還在讀大學的他從國統區投奔解放區,在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前身)短訓班學習時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被深深吸引。
  • 追記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鄭德榮: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
    央廣網北京6月26日消息(記者於中濤 吉林臺記者趙孟秋)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鄭德榮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今年5月3號,鄭德榮教授因病逝世。
  • ...一脈相承到百年——追記「紅色理論家」、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鄭德榮
    人物小傳:鄭德榮,東北師範大學教授,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被教育部追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鄭德榮生前始終保持著黨史工作者應有的尊崇態度和學者的批判精神。
  • 高高舉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
    這一重要理論概念的鄭重推出,標誌著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產生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實現了我們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從此,我們黨的旗幟因注入鮮活的時代精神而更加鮮豔,黨的領導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也將更加堅強有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高高舉起這一偉大旗幟,怎樣更好地開闢未來?
  • 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鄭德榮——實踐其所信 勵行其所知
    資料照片 12月18日上午,當看到鄭德榮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榮膺「改革先鋒」稱號時,他的學生、東北師範大學教授王佔仁眼眶溼潤了:「我們都深受鼓舞和感動!鄭德榮已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成為一種引領前行、催人奮進的時代精神!」
  • 鄭德榮: 要不忘初心 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
    鄭德榮,男,漢族,吉林延吉人,1926年1月出生,1952年11月參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5月3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2歲。
  • 睿丁英語,率先舉起通過閱讀學習英語的旗幟
    (原標題:睿丁英語,率先舉起通過閱讀學習英語的旗幟)
  • 慶祝七一文藝晚會:讓勝利的旗幟高高飄揚
    莊嚴的《國際歌》歌聲從天際傳出,大屏幕上金色的鋼水奔流而來,在舞蹈的湧動和鋼花的飛濺中,一個巨大的由鐮刀鐵錘組成的中國共產黨黨徽被澆鑄而成……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以激動人心的開場
  • 【學思踐悟 十九大】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汪亭友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黨的十九大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重大成就並勝利邁進新時代,在全世界樹起一面令人嚮往的旗幟。
  • 解放軍報:理想寫在旗幟上
    而今她已成為一種信仰、一種象徵和歷史賦予的責任。為了五星紅旗更加鮮豔,多少華夏兒女拋灑熱血染紅了她;為了五星紅旗在中華大地高高飄揚,一代又一代先進分子苦苦探尋國富民強的發展道路。   幾多艱辛,上下求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鋪展在我們面前。
  • 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教授鄭德榮——畢生追求真理之光
    被譽為「紅色理論家」的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鄭德榮(見圖左一,新華社發)說。 67年裡,他共撰寫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著作和教材50多部,發表高水平論文260多篇,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 「史論結合、以史立論、以論見長」,他的很多成果,提出獨到見解,填補學術空白,匡正傳統觀點。
  • 新加坡華商鄭德榮:不忘初心,打造傳統糕點老字號
    作為「老成昌」的創立者,鄭德榮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讓更多人把他獨創的「新加坡味道」帶回家。從一家開在祖屋樓下的小店,到成為備受追捧的時尚「手信」,對在食品糕點行業打拼了30多年的鄭德榮而言,「老成昌」既是一個少年的奮鬥情懷,也是一個新加坡品牌的精彩蝶變。
  • 火紅的旗幟高高飄揚,今天鄭州四中實驗學校歡迎新隊員入隊
    大隊輔導員於珂珂宣讀入隊名單,當新隊員們聽到自己的名字,大家送上熱烈掌聲時,心裡別提多高興啦!  宣讀完畢,老師將鮮豔的紅領巾披在新隊員的肩上,嫻熟地繫上。看著飄揚在自己胸前的紅領巾,新隊員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隊員們進行了詩歌朗誦《我愛我的紅領巾》。隊員慷慨激昂,抒發心中對紅領巾的信仰和熱愛。
  • 追憶大師:季羨林是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先生還意味深長地對我們說:「中國擁有2000多年的翻譯史,翻譯作品的數量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多的,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國是世界第一翻譯大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中國今天翻譯事業的進步有目共睹。2008年世界翻譯大會將在中國召開,這是中國翻譯界的光榮,我這樣的老兵為你們感到鼓舞。」然而今天,這一切唯有追憶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