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其實也是在買圈層。圈層內部的良性互動,也在促進著成員的不斷上升。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野慣了」的年輕人拘在了家。
也就是那個時候,在網際網路上看城市精英們的高端住宅成了一種潮流。現實裡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在各大社區的彈幕上快樂地口嗨,過足了嘴癮:
「不貴不貴,首付也就幾千萬而已。」
「這套三千萬的太便宜了,我竟然有點看不上。」
標題裡高端的住宅價位標的0越多,似乎視頻的點擊數和評論量越火爆。但愛看高端住宅的年輕人真的懂豪宅嗎?
其實,高端的住宅,價值都不僅僅在於「大」,還在於附加價值,比如,圈層。
這些名人,都愛住一個小區
2016年上海的某場人物頒獎典禮上,女子跳水冠軍吳敏霞作為胡歌的頒獎嘉賓出席了典禮。一個是娛樂場的明星,另一個是體育界的奧運冠軍,本以為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卻在頒獎典禮上親暱耳語、相談甚歡。
連主持人都忍不住好奇地問兩人在聊什麼,吳敏霞開口便說:「我們倆其實是鄰居。」
上海許多豪宅都位於陸家嘴
也是2016年,當時的羽毛球大滿貫得主林丹在太太謝杏芳懷孕期間出軌神秘女友,被娛記狗仔隊抓拍。誰也沒想到,放出來的出軌視頻裡,當紅小花旦張馨予一臉懵逼地入鏡,神色慌張,四處張望。
吃瓜群眾嗅到了八卦的味道——一瓜未平,一瓜又起?
原來,又是一個名人扎堆的小區。入鏡的張馨予純屬偶然,神情慌張也只是為了找心愛的小狗。「張馨予 找狗」的熱搜熱度一度蓋過當事人本尊出軌熱搜。
明星在一個小區扎堆買房,在娛樂圈早就不是稀奇事了。
北京東二環公寓,周迅和陳坤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大理雙廊,王菲、趙薇和楊麗萍都相繼在此置業;小瀋陽和何炅在一個小區電梯裡「偶遇」;徐崢和馮小剛也是一個小區裡的鄰居;董璇包了餃子會給佟麗婭送一份... ...
政界、金融界的大佬們,也往往扎堆聚集在富人區。比如,紐約中央公園東側的上東區(UP EAST SIDE)就是最頂級的富人區之一。
2020年3月18日,美國紐約,黎明時分的曼哈頓
比如,美國總統羅斯福家族、甘迺迪家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菸草大王、電器大王、演藝界名人麥當娜、伍迪艾倫、紐約前市長等等各界名人都是這裡的居民[1]。
為啥名人都愛比鄰而居?
地段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以紐約曼哈頓為例,這裡是紐約的中央商務區,也是整個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大名鼎鼎的華爾街也位於此。所以房價也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貴之一。
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列剋星敦大道
如果說曼哈頓本身就是紐約的心臟,上東區就是核心中的核心,是紐約這個城市的「心臟大動脈」。
高端住宅之所以「高端」,還在於配置著一流的文化、娛樂、休閒、購物設施。
比如北京某別墅區,被濱水溼地公園、拉斐特城堡公園和南瞻海鶄落溼地公園三大綠肺環抱,周邊國際高端高爾夫球場等休閒設施雲集,同時還有首師大附中等教育資源圍繞[2]。
北京某別墅區,周邊國際高端高爾夫球場等休閒設施雲集
高品質的便利設施是數十年來吸引人們到這個社區的重要原因之一,那是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
鄰居,偷偷改變著你的生活方式
和什麼樣的人做鄰居、身處怎樣的社區氛圍,真的很重要。
就像學生時代,學霸和學渣各有各的圈子,總是玩不到一塊——一邊討論的是「我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刷到了XX頁」,一邊則討論的是「今晚遊戲開黑到幾點」。
放在更大的視野下,城市裡的社區也有這樣的分異。
不管是在歐美還是中國,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都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在美國紐約,住在曼哈頓的和住在布魯克林的,仿佛不是一個城市的人。
2020年7月27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炎熱的夏日,孩子們利用操場灑水器來降溫
在社會科學領域,這樣的分野被稱作「居住隔離」。它指的是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往往會在空間和地理上相隔開來;城市精英階層總愛聚在一起,非精英階層也總是扎堆,不同群體有自己的居住空間,很少互相往來。
而居住隔離在城市空間中會導致明顯的馬太效應,即城市精英階層過得越來越好,非精英階層會越來越糟。
一項波蘭的研究顯示,收入較高的精英階層比其他階層更少抽菸,且保持規律鍛鍊的機率遠高於收入低的階層[3]。老年時,收入相對較低的非精英階層的老年人50歲就開始出現健康問題,但收入高的精英階層的老年人要晚8到9年左右才會出現健康問題[4]。
一項波蘭的研究顯示,收入高的階層保持規律鍛鍊的機率高於收入低的階層
精英階層的社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鄰裡效應(neighbourhood effect)」。它指的是特定人群聚居在一起後,會通過一系列內部和外部的機製作用於居住在其中的個體的態度和行為。
社會經濟地位有優勢的社區,獲得的資源也更多。研究顯示,收入更高的精英階層社區能夠獲得更多的投資和修繕機會,也就更容易穩固自己的地位[5]。
比如出國留學的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費用就讓大部分普通中國家庭望而卻步。能夠出國留學的一小撮中國孩子,則大都出自富裕家庭。而這樣的留學經歷,在日後的人力市場中無疑轉化成另一種優勢。
很多人把買房叫「上車」,這上的不只是房價的車,同時也是社區的車。選擇一個好的社區,就像搭上運轉穩定的快車,想掉隊都難。
社區組織程度也可以解釋鄰裡效應。研究顯示,問題較多的社區中,人們很難被團結和組織起來,社區中的個體也就相應地會做出更多的叛逆行為。
而在問題相對更少的社區中,鄰居之間會更加信任彼此,他們能夠共享相似的價值觀,也就更容易為了共同的利益組織起來,並付出行動[6]。
在中國也是如此。比如,家庭條件很好的某臺灣作家在小的時候就經常和一個小區裡的小夥伴一起做慈善。同一個小區的孩子媽媽們都十分鼓勵這種行為,覺得「孩子們應該學做慈善」。
北京射箭俱樂部,周末有父母帶孩子過來學習射箭
除此之外,良好的社區環境,意味著家庭平時所接觸的大多數人,都擁有良好的教育和收入水平。單從小孩教育上說,這就會為孩子在教育預期回報上提供榜樣,讓孩子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學習,將來也能成為這樣的人[7]。
所以,家長不一定總提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也可以成為你教育孩子的榜樣。
圈層,才是房子最重要的「附加值」
「圈層」二字,聽起來好像很虛,但舉個例子,你就會明白它有多重要。
我們以海澱黃莊站所在的中關村為起點,向北可以到達北大和清華,向南是中國人民大學,向東沿著北四環坐公交,你將經過一堆中科院的研究所,看到你眼花繚亂。
中關村也是整個北京的中學教育高地。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大附中等數個高校的附屬中學,幾乎代表了全北京乃至全中國最好的中學教育水平;海澱六所水平最高的中學,還被家長們冠上了「六小強」的稱號。
2018年,中關村的夜景
再看看中關村的小區。黃莊小區、東南小區、科育社區……這裡的社區大多是中科院的家屬區;2015年,中關村已有科技活動人員60萬人,已經佔所有企業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這也能間接說明,這個地區的居民受教育水平相對良好[8]。
人、社區、資源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圈層。中關村就是一個教育和知識方面的優勢圈層。
社區環境會影響人的閱讀習慣和教育水平,而且這種影響可能從孩童時期就已經開始起作用。一項研究對2.1萬名不同背景的幼兒園孩子為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社區環境甚至比家庭環境更能夠影響孩子的閱讀軌跡[11]。
圈層內部的良性互動,也在促進著成員的不斷上升。
北京師範大學一項對北京市海澱區小學家長的調研顯示,相比於較少與其他家長互動的家庭,互動比較密切的家庭子女選擇補習的可能性更高。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在所有家庭都高度關注子女教育的情況下,家長從同輩獲得的競爭壓力,會影響其教育選擇[9]。
2013年,在河南省焦作一家舞蹈培訓班內,一群小學生正在練習舞蹈基本功
而且,圈層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有家長自身。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篇研究顯示,社區會影響成年人的就業情況和和工資收益[10];華中科技大學的一篇論文同樣發現了鄰裡效應和自主創業具有相關性[7]。
不得不承認,圈層和圈層之間的財富差異,也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收入。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孩子生長的社區,對他們的未來至關重要。研究對1.8萬人的樣本進行了分析,最終結果顯示,在收入最高社區長大的小孩,在一生中比那些最低的會多出90萬美元的收入[12]。
好的圈層不僅受用一生,更會對下一代產生積極的作用。「圈層價值」早已經成為衡量高端項目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對於住宅的選擇,往往看中的不止住宅本身,更是通過住宅所接觸的圈層。
優質的圈層還能方便人脈的建立和事業的發展
追求居住圈子裡的人與自己志同道合,從而方便人脈的建立和事業的發展,也就是當前流行的「圈層」概念。
有著相同或相近背景、教育經歷、社會地位與視野的人們居住在一起,不僅方便同圈層人際的交流,甚至會給孩子提供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
基於這樣的需求,由網易新聞與專業設計機構及權威組織,並聯合國內頭部居住提供方碧桂園以及廣東博意建築設計院共同發起「居住在中國——樣板間設計大賽」中,天系產品從建築設計風格、室內裝潢到配套設施,為城市精英量身打造聚集地。
比如,碧桂園推出的天系產品的「晶鑽之心」的展示項目,以「Marie Antoinette公主的卡地亞鑽石項鍊」為故事線索,從中吸取設計靈感。它從鑽石的晶瑩閃耀和光芒奪目兩大特點出發,將其融入建築、景觀的光影之中,賦予場地精緻典雅與璀璨奪目的特點,打造與眾不同的典雅風格。
碧桂園天系產品「晶鑽之心」項目高層洋房住宅入口效果
除此之外,碧桂園天系產品「晶鑽之心」展示項目還選擇城市的核心地段,擁有一流的購物、休閒、娛樂設施,為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提供專屬的極致體驗。
碧桂園天系產品「晶鑽之心」的展示項目的沿街商業效果
總之,高端住宅的價值遠不僅僅在於「大」,更在於附加價值。關注「居住在中國——樣板間設計大賽」天系賽道,了解更多住宅背後真正的價值。點擊「下方卡片」,了解詳情。
參考文獻:
[1] 曼哈頓:名人聚居上東區. (2014). 參考消息智庫.
[2] 中國房地產榮耀榜. (2014). 第一財經日報.
[3]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and Rich People in Poland. (2017).
[4] Zaninotto, P., Batty, G. D., Stenholm, S., Kawachi, I., Hyde, M., Goldberg, M., ... & Head, J. (2020).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in older people from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ross-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75(5), 906-913.
[5] Solari, C. D. (2012). Affluent neighborhood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US cities. City & Community, 11(4), 370-388.
[6] White, M. J. (2001). 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segregation, demographic effects of.
[7] 王軍鵬. (2018). 居住隔離視角下的鄰裡效應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華中科技大學).
[8] 聶鯤. (2017). 產業集群, 產業共享, 人力資本互動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吉林大學).
[9] 陳彬莉&白曉曦. (2015).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長同輩群體壓力與城鎮小學生補習——基於北京市海澱區小學調查.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0] Clampet-Lundquist, S., & Massey, D. S. (2008).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oving to Opportunity experi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4(1), 107-143.
[11] Aikens, N. L., & Barbarin, O. (2008).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reading trajectories: 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neighborhood, and school contex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0(2), 235.
[12] Jonathan Rothwell. (2014).The Neighborhood Effect: Localities and Upward Mobility. SOCIAL MOBILITY ME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