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新精英階層」的差距在哪?

2020-12-13 虎嗅APP


幾乎每個社會階層都自有一套不成文的規矩或入門標準。當某個外人企圖加入某 「俱樂部」時,成員們會用這些標準來衡量,看看對方是否有資格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至於規則的具體內容,則都是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所以問題來了,同樣是富人,「土豪」和「高淨值人群」的區別在哪裡?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出身相對卑微,原生家庭比較貧困嗎?究竟是哪些細微的特質決定了土豪與精英人士的不同?

美國「新精英階層」的「新奢侈」


生活在中國,我常常被同樣的問題反覆問及——尤其是有些年長、且社交圈中沒有外國人的前輩們——經常會在問過我出生地、婚否、是否有孩子之後,拋來兩個問題:「你有房子嗎?」以及,「你有車嗎?」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給出的是同一個答案:「No」。我有錢買嗎?當然。我想買嗎?一點都不想。


我為什麼要買車呢?在我居住的亞洲城市,交通擁堵的煩惱已經把駕車的快樂消解得無影無蹤;而與此同時,發達的公共運輸體系和便捷的計程車服務又會帶來更低的出行成本。在北京——我待的最久的城市——大街小巷裡的共享單車不僅便宜、便捷,而且還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所以我實在是找不到買車的理由。


房子倒是個有吸引力的選項,但考慮到我幾乎每三個星期就要換個城市工作,為一個居住時間少但每年卻要投入巨額貸款的房子實在是缺乏吸引力。而從投資的角度看,當多種多樣的安全性投資可以為我提供同樣可觀的回報和更好的資金流動性時,我也實在不覺得買房是最優投資項。


說實話,我其實不是太理解我的很多中國朋友的消費方式。他們賺得不少,卻又常常焦慮;然而他們雖則焦慮,卻又喜歡把大把的資金投在昂貴的包、頂級智慧型手機,以及那些在我看來有些過度奢華的私人轎車上。


當然了,朋友們的消費習慣與我無關,我也並不想去幹涉他們的消費行為;我只能說,如果換做是我,我應該不會作出和他們同樣的選擇。


類似的文化現象在美國也同樣存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伊莉莎白·庫裡-哈克特的著作就是在細究美國精英人群的箇中特質。而在我看來,她所得出的結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階層與地位之於社會運行的具體影響。


我所認同的消費理念,和伊莉莎白·庫裡-哈克特所定義的「新精英階層」的價值觀更為接近。這一階層的人幾乎都受過良好教育,階層成員普遍選擇用母乳哺育嬰兒,習慣食用有機蔬菜,相當一部分人還會花昂貴的學費練習瑜伽。從消費觀的角度說,他們希望自己的消費方式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環保。


需要指出的是,處於這一階層的人也許沒有炫目的轎車或是昂貴的手袋,但這個「俱樂部」也和一線明星組成的「A級清單」一樣,具有濃重的排他性。


「我們的社會地位並非是由物質財富來定義的,」庫裡-哈克特表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那些曾經無比耀眼的財富象徵,如今已不再像當年那樣受人追捧了。」


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首先,收入的普遍提升讓買得起昂貴奢侈品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2000年前後,房貸泡沫的增長,也讓更多收入不高的人獲得了大筆貸款,他們可以買到心儀的房子,也能購置華麗的汽車和精緻的電視——當然了,安穩享受這些東西的前提是規劃好自己的債務。但不管怎樣,在今天的美國,如果你想讓自己過得「讓別人看上去很富有」,其實是很容易的:只消以不負責任的態度花錢就是了。


與炫目的炫耀型消費方式相反,庫裡-哈克特認為美國新精英階層在消費理念上的顯著特點是「非炫耀性消費」,或者說「隱性消費」。


「我們發現,當代美國的精英人士更願意在不太顯眼的領域投資。」庫裡-哈克特說,「他們用文化資本來彰顯其社會地位。他們不會談論自己的新車是多麼華麗,他們所關心的是這臺車是否是電力驅動,是否有利於環保;每周三次普拉提課程,每節30美元,這個價格便宜嗎?有機食物可是要比普通食品貴上50%。此外還有教育經費、保姆工資、退休儲備金等等,所有這些款項加起來要比那些傳統富人的日常開銷還要高。」


庫裡-哈克特舉了母乳的例子。她說孩子出生後,自己「很自然的」用母乳餵養——就和她圈子裡的其他朋友一樣。而在彼時的她看來,全天下的母親在餵養新生兒時「應該都是一樣的」。


但後來,隨著她對這一問題的了解逐漸深入,他發現在全美範圍內,用母乳餵養孩子的情形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數朵浪花:


「我後來終於意識到了我們這些『浪花』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隨時啟動儲蓄計劃,為孩子的教育儲蓄,也可以選擇在孩子出生後的六個月到一年內都進行母乳餵養。」庫裡-哈克特如是說。


「作為美國國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我所供職的機構會為我提供一份體面的薪水,還能給我休產假(要知道,美國可不像中國,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享受這種假期)。而這些『福利』其實就是我們社會地位的註解,也是我所在的社會圈的具象化標誌。 在我的社交圈裡,每個人都差不多,但在全美的範圍裡,差別可就相當大了。」


也許很多人認為母乳餵養不屬於消費的範疇,但庫裡-哈克特並不這麼看:「事實是,當你選擇這種餵養方式時,你實際上花費了大筆金錢。因為在當今時代,時間就是金錢。」


她做了進一步解釋:「在知識驅動的經濟模式下,那些工作時間相對靈活的人基本上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薪人士。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高薪和自由支配的時間就形成了一組等價關係。他們的消費邏輯是:『我不想用空閒時間去做這些事,於是我只好花錢來請其他人來完成這些必需的工作。』反過來說,當新中產們自己決定花上大量時間、消耗大量精力的時候,他們損失的也是大筆金錢。母乳餵養就是如此。」


當然,有些人可能覺得,類似母乳這種 「隱性消費」並沒什麼大不了,可事實上,一旦你將這些行為所對應的實際金額累加在一起,你一定會得出一個讓你瞠目結舌的數字。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正是在海量數字的澆灌下,新精英階層夫婦們所培養出的孩子才更可能是新一代精英。正如哈克特所言:


「有機食品,音樂課,各種類型的教育投資,其實都是父母在給予其子女更多的特權,而這是那些膚淺的物質財富所無法替代的。金山銀山無法讓後代享福,但這些隱性投資卻可以。」


為何好萊塢精英不去拉斯維加斯?


在《追星族》一書中,庫裡-哈克特以好萊塢精英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名流和超級明星的細緻剖析,她試圖揭示出時尚潮流演變的內在邏輯。


哈克特認為,超級巨星和流行趨勢之間存在著一個閉環。也就是說,一旦某位明星的某個舉動引起了某些人的關注,那麼他馬上就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種網絡效應會產生出一個海量的信息反饋迴路,擴大了人群之間已然不平等的關注度差異。


「在品位驅動的世界裡——例如時尚業和名流關係圈,人們都在尋找那些值得注意的訊息,而人們的注意力,又滋養了與品味相關的行業的蓬勃發展。」庫裡·哈克特直言,「在電影、音樂、以及其他藝術領域,那些獲得尊貴地位的人,其作品真的比其他人的創作都更偉大嗎?可能也不一定。這些人所獲得的知名度很多時候來自於關注者。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都在關注某個明星或者某個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也會情不自禁的去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東西;我們甚至會去思考為什麼這個人、這個作品會『火』;而這些思考和觀點分享、擴散的結果,就是那位明星或者某個藝術作品贏得海量聲望的原因之一。」


庫裡-哈克特還對「名聲」和「名流」兩個詞做了概念區分。「名聲」的意思是有很多人知道你;但「名流」指的則是有多少人正為你著迷,他們有多想知道你生活的細節,以及他們想知道你多少細節。


以總統為例,林登·詹森、吉米·卡特、喬治·W.布希是有名的,但他們並不是名流,因為他們很無趣;相比之下,川普、歐巴馬、甘迺迪才是真正的名流,民眾想知道他們的飲食習慣、愛看的電視節目,甚至是他們鍾情的洗髮水牌子。一句話,前者之於民眾只是「知曉」;而後者,卻是完全意義上的「沉迷」。


在好萊塢,梅麗爾·斯特裡普作為女演員是知名的,但人們並不關心她穿了什麼襪子,用了哪種減肥藥;相反,人們卻把類似的熱情投入到了詹妮弗·安妮斯頓和碧昂絲身上。近幾年來,隨著社交網絡的蓬勃興起,公眾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到明星的生活,很多狂熱粉絲甚至能對愛豆的生活細節倒背如流。


對明星個人信息獲取的能力+我們和除我們之外的其他人對其的狂熱程度=名流。


比如,我們可能知道泰勒·斯威夫特早餐喜歡吃什麼;而另一些人在意的卻是她是否喜歡吃早餐。那麼在此時,有關「斯威夫特吃早餐」的細節就完整了。而在這種信息的互補中,人們對斯威夫特的痴迷也得到了最好的背書。


審美取向不僅來自於粉絲的投入,也來自社會的壓力。普林斯頓大學的馬修·薩爾加尼克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鄧肯·沃茨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讓每個參與者在聽完一系列歌曲後給這些歌打分。研究結果顯示,當參與者不知道其他人在聽什麼時,研究人員在「最好聽的歌曲」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歌;然而,一旦聽眾知曉其他人喜歡什麼歌,那就會產生一種複合效果,此時,人們在歌曲的審美方面就會形成一致意見。


基於這一發現,庫裡-哈克特得出結論,在判斷某人是否有資格加入 「精英人群俱樂部」時,該「俱樂部」的現有成員往往會考慮兩個方面:此人平時與誰交好?他常出現在哪些地方?


哈克特將福布斯「明星魅力榜單」上的名人分成了三組:A級清單、B級清單和C級清單。在這些炫目的明星照片中,她發現只有一張清單裡的人員流動性最弱,「群組」中各「群成員」的互動程度最高,那就是——A級清單,也就是一線明星。


為什麼會這樣?道理很簡單,一線明星們希望能通過和其他一線明星的互動來鞏固自己的一線地位。也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們還會有意識的避免和其他清單中的人過從甚密。舉個例子,2016年泰勒·斯威夫特曾和湯姆·希德勒斯頓有過交往,他們兩人都屬於好萊塢頂級名流,二人的戀情不僅能鞏固各自的地位,甚至還可以為彼此增加更多的話題度。


除了「你該和誰交往」,另一個判定名流資格的標準是「你應該出現在哪裡」。在搜羅了媒體上成千上萬張明星照片後,庫裡-哈克特發現,80%的明星都會在洛杉磯、紐約、倫敦露面,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讓媒體曝光,讓公眾知曉,那麼上述地區應該是你最該出現、也最常出現的地方。當然,波士頓或者芝加哥也不錯。


與紐約、洛杉磯和倫敦對明星的巨大加持作用截然相對的是拉斯維加斯——常在那裡活動只會降低明星的魅力指數。至於原因,哈克特的解釋是,拉斯維加斯既不是商業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那裡最多只能算是個娛樂中心,因此其話題影響力也無法和紐約、洛杉磯等地同日而語。


想成為一線明星嗎?千萬別去維加斯。

 

自以為是的新精英 vs. 不屑一顧的其他人


 「練瑜伽、母乳餵養、聽NPR、讀《紐約時報》,這些都是你「炫耀」文化資本的具體方式。他們彰顯著你的受教育程度,表明你有空閒時間、同時還含蓄的暗示——你是有錢人。」庫裡-哈克特總結道。


「但從另一方面看,新精英階層所信奉的理念也有其自身難以突破的桎梏。就比如,這類人群普遍相信,他們之所以選擇上述消費方式,完全是為了全社會的利益。但他們所不知道、或者說他們在潛意識中選擇性遺忘的是:這種態度本身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判斷,而這個判斷的畫外音則是:『只有我們這些人才能實現社會賦予的使命,其他人辦不到。』」


新中產們的傲慢是有理由的,因為他們在子女教育方面上所獲得的優勢實在是有些明顯。按照庫裡-哈克特的說法,近年來在全美,收入最高的10%的美國家庭的教育開支增長了300%;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貧困人口並沒有減少。


「教育支出的增長幅度已經遠高於通貨膨脹率,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貴。」庫裡-哈克特說,「但儘管如此,人們依然對其趨之若鶩,無他,只因教育不僅能保障你目前的地位,它還能鞏固特權階層,實現特權的代際傳遞。而這一動機的直接結果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當代學生:他們出過國、學過音樂、有著耀眼的SAT分數——當然,也消耗著家庭海量的財富。」


不過新精英們並不在乎: 「一塊勞力士不過是一塊表,但教育投資、出國旅行、閱讀《紐約時報》卻能改變人的身份」——這些話幾乎已成了新精英主義者們的口頭禪了,然而不無諷刺的是,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並不明白,這套理念是多麼的奢侈,而他們自己又是多麼的幸運。絕大多數時候,這些人只在乎兩件事:第一,為了提升自己,『我』要做什麼;第二,為了提升自己,『我』要花多少錢。


因此不出意料, 這種文化優越感勢必會激化美國國內業已存在的文化衝突。很多來自大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都對2016年川普和他的共和黨贏得美國大選感到無比震驚,他們無法理解的是,為何這個大腹便便的富商會贏得工薪階層的支持?為什麼中低收入人群會心甘情願的把選票投給一個要給富人 、給大企業大幅減稅的人?


這個問題看似費解,但若從文化的角度切入,答案就變得顯而易見。川普代表的是老一代富人的價值觀,這群人對新精英主義者們的理念嗤之以鼻。


川普用10歲孩子的詞彙講話,吃著肯德基和培根芝士漢堡,以炫富為榮;他住在曼哈頓一所華麗的有些滑稽的鍍金公寓裡,不厭其煩的吹噓著剛買的某件奢侈品是多麼的昂貴——沒錯,他一點都不像個當代美國富人,他更像是個從40年前的漫畫裡走出來的老式富豪。正如喜劇明星約翰·穆蘭尼所言,「川普完全契合了無家可歸之人心目中的富翁形象。」


不僅如此,川普還傲慢無知,他常把自己的政策用類似公告的形式寫在半頁紙上;他對世界的了解都來自於福克斯新聞網而不是《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他對當代美國精英所堅持的環保觀念和社會關切報以無情的嘲笑;他的經濟策略就是重新找回「煤炭的力量」,把美國從巴黎氣候協定的談判桌上拉下來;至於他對待政治對手的方式?簡直就像是高中校園裡的小混混。


那麼這位總統的所作所為真的能給美國帶來好處嗎?不見得。但那又如何,只要能看到大城市的精英們憤懣不平,川普的狂熱粉絲們就足夠滿意了;同樣的,川普真的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嗎?恐怕也並不見得,但他所代表的文化符號,那個過氣的上流人士價值觀已經足夠讓他的支持者感到舒心了。


中國的「新精英主義」:90後的瀟灑與70後的焦慮


與世界上很多國家不同,中國民眾的主流消費理念還是與美國那套舊式消費觀更為契合。當炫耀性消費逐漸在西方國家失去市場的時候,它在東方卻仍舊火爆非常,而中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但改變已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裡悄然發生。


我在北京的許多中國朋友就對其父輩的那種「豪宅豪車」式的消費觀產生了厭倦,他們更嚮往的是一段異域旅行,或是一段學習油畫的靜謐時光。同樣也是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開始青睞有機食物,這和當代美國新中產們的飲食觀念也不謀而合。


在最近出爐的「中國90後年輕人消費報告」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對很多生於1990年代的年輕人來說,生活質量不僅意味著擁有某些物質資源;它的內涵至少包括兩大概念:物質消費和日漸增長的文化消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年輕人所秉持的「生活質量至上」的消費觀的文化基礎是個人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的生活態度,這與他們父輩們所堅持的傳統消費理念大相逕庭。


但對於這些孩子的父母來說,美式的精英主義價值觀更像是在激烈競爭下的被迫選擇。隨著就業壓力的逐漸增大,家長們普遍意識到,只有讓孩子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資源,才能使其在就業市場上獲得主動權。有的父母甚至已將視角放到了海外,他們悲觀的相信,即使自家的孩子在國內一流大學就讀,也未必能獲得滿意的職位。而送孩子赴海外留學不僅意味著數百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更意味著他們要提前十幾年為孩子的留學計劃布局。


「我把家裡的大部分積蓄都花在孩子身上了。」我的一位中國朋友告訴我,他的月薪足有35000元人民幣。「除了音樂課、英語課、數學課,還有各種夏令營的費用,以及早已為他準備好的大學學費。不過這些還只是今年的開銷,誰知道明年是否又會有新的『投資項目』呢?」


這就是中國的「新精英階層」。與美國的新中產比起來,他們的目的簡單而明確: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為了給孩子一份體面的工作而努力——一句話,緊跟快速的中國節奏,不讓自己和自己的後代落於人後。


相關焦點

  • 中美世界500強20年對比,兩國差距在哪裡?
    新一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剛剛發布,加上港澳臺,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史無前例超過美國,給中美關係的暢銷書作家們又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梗。世界500強榜單就像是企業界的奧運會,在把全世界最牛企業都拉出來遛彎兒的同時,也間接展示著大國相對實力的此消彼長。根據最新的榜單,中國上榜企業129家,直接登頂。
  • 中美兩國差距如何?張召忠說出真相,然而美專家無法接受欲狡辯
    這都多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奮鬥,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才能有如今的中國,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更不能掉以輕心,要繼續發揚中國精神,那麼如今中美兩國差距如何?張召忠說出真相,然而說出的事實卻讓美專家無法接受欲狡辯。美國的負債逐漸積累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非常雄厚,但現在大多數的財產都是外債。
  • 中美兩國高考招生考試制度的對比分析
    中美兩國的大學招生考試系統在內容、結構、功能上都存在差異,這是兩國考試系統自身演化與社會環境選擇相結合的結果。我國正處於高考制度改革與創新的高峰期,這種社會氛圍不斷對我國高考體制提出新的要求。通過對中美兩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比較,從中借鑑對方優點,以期推進我國高考改革。
  • 馬雲,雷軍,李嘉誠等這樣的精英階層都把錢花在哪了?
    這些變化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他想弄明白:精英階層都把錢花在哪了?   於是他搞了一個大範圍調查,結果發現——精英階層都愛上了「隱形消費」。   階層與階層之間,最根本的差距是什麼?其實就是自我教育,很喜歡周國平的一句話: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本質上都是自學。真正做出大成就的人都是自學者,他的主要力量都花在了自學上。」
  •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適合的教育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中美兩國由於社會體制不同,美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兩國在各方面發展得都比較好,所以經常性地被放在一起比較。在本文中我們來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的教育,看看它們有什麼區別。
  • 港媒:第二波新冠疫情到來之際,中美兩國必須擺脫新冠「陷阱」
    香港《南華早報》7月4日刊登評論文章稱,第二波新冠疫情即將到來之際,中美兩國必須擺脫新冠「陷阱」,攜手應對疫情災難。  (《南華早報》:第二波新冠疫情即將到來之際,中美兩國必須擺脫新冠「陷阱」,攜手應對疫情災難)  文章從美國疫情入手,進而引出中美之間的緊張態勢。
  • 「知行中國」中美青年精英項目啟動
    原標題:「知行中國」中美青年精英項目啟動  本報華盛頓12月18日電(駐美國記者劉平)由中方發起、民間資助的「知行中國」——完美世界中美青年精英項目,今天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行啟動儀式。該項目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策劃並組織實施,中國知名網際網路創意文化企業完美世界(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資助。
  • 美國人比你富多少:中美工薪階層購買力差距(圖)
    基於匯率,老美比中國人富5.5倍滴答網訊 中國工薪階層的平均年薪是4.9萬元人民幣,而美國是27.2通俗的說,美國人工薪階層人均購買力是中國的3倍。第二頁:中美工薪階層購買力PK第三頁:下層中產家庭生活成本要多高?第四頁:中產家庭大戶人家過啥日子?第五頁:中美物價差多少?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報導援引崔天凱在位於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上的話說:「並非中方首先關閉美駐華總領館,也不是中方首先驅離美國在華記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應美方的行為。」他說:「因此,如果美國政府願意逆轉這一進程,我們願意考慮。」自2013年一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的崔天凱說,北京和華盛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 今年,中美經濟差距縮小了多少?復旦教授公布一組數字,國人振奮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數據,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宋國友教授表示,"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正逐步縮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預測顯示,2020年中美兩國的GDP增速分別為1.9%和-4.3%,今年中美GDP增速差距達到6.2%,中國GDP與美國GDP比重將會提高到70%以上。"
  • 「果粉」到底算不算精英階層?
    至於精英階層,那就更少了。所以,大家說話都硬氣點,基本上大多數網民都是屌絲群體。看了這組數據,不少人幡然醒悟,中產階層這個裝逼門檻有點高啊。至於精英階層?受過高等教育,有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的人。
  • 外報:中美文化差距似「米老鼠」與「黑貓警長」
    外報:中美文化差距似「米老鼠」與「黑貓警長」   中新網1月13日電 美國《國際日報  中美經貿議題,是經濟與外交軍事政策交叉的議題,一定會被提及,2012年也不會例外。而以中美當前的經貿關係及兩國地位,選民的短期行為立場和短視觀點,將更為明顯。  兩個大國的和平相處的粘合劑往往是兩國文化的融合,文化差異越大,誤解越多,誤判就越多,就越難和平共處。那些處於地緣需要而進行的結盟,一旦這種需要消失,兩國的結盟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兩國的友好往來與歷史無關。
  • 協和醫生為紐約時報撰稿:中美醫療差距在哪?
    核心提示:北京協和醫院醫生龔曉明為紐約時報撰稿,講述他眼裡中美醫療差距。他認為這種區別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兩國醫療人才培訓體系的不同。 網易教育訊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龔曉明為紐約時報撰稿,講述他眼裡中美醫療差距。
  • 面對疫情,中美兩國的責任是繼續保持開放
    二十世紀,中美兩國在二戰中共同戰勝了軸心國。經歷一段時間的疏遠後,中美關係緩和並建交。再次經歷一段疏遠後,中美又一起發展經濟,應對武器擴散和恐怖主義問題,避免全球陷入崩潰,攜手致力於結束達爾富爾戰爭、抗擊伊波拉疫情、限制伊朗核計劃,並就《巴黎協定》中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限額達成一致。這些都是在東亞長久和平與繁榮的基礎上實現的。
  • 寄希望於中美兩國美好未來
    在唐納·川普政府的領導下,中美關係持續惡化。在日前最新的挑釁行動中,美國國務院要求中國關閉駐德克薩斯州休斯頓領事館,並且要求中國的外交官在72小時內離開美國。此後三天,中國下令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最新的事態發展標誌著兩國關係自1979年建交以來降至最低點。我仍清楚地記得1979年中美剛剛建交時的情景。
  • 英媒:中美差距正在縮小
    上周,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同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前者成功使五星紅旗在月球飄揚;後者卻痛失標誌性探索儀器「天眼」。一喜一悲下,英媒發出了這樣的評論:一國的科學家在歡慶即將到來的重大發現,另一國的科學家卻在為標誌性儀器的坍塌而悲傷,這是否預示著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
  • 外媒:中美雙方尋求達成貿易共識 中美兩國誰都不願投降
    資料圖:2019年2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進行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努欽。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導 外媒稱,隨著中美雙方尋求達成貿易共識,兩國貿易爭端呈現出和解跡象。德國《商報》網站2月14日發表題為《美中貿易爭端展現和解跡象》的文章稱,美國似乎考慮同中國進行建設性對話。文章援引彭博新聞社的報導稱,美國正考慮把同北京談判的時間延長60天。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中美兩國教師共同寄語 開啟學子的國際化之旅
    中美兩國教師共同寄語新生。紅網時刻9月12日訊(記者 周丹 通訊員 喻玲)中英文發言,中美兩國教師共同寄語,頒發特別獎學金……9月11日下午,長沙理工大學國際學院舉行了一場高規格的新生開學典禮。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蔣昌波在新生致辭上介紹,培養思想品質過硬,具有國際化視野、家國情懷、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涉外型高級專門人才和行業精英是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
  • 看了中美兩國待遇,差距不是一點點
    看了中美兩國待遇,差距不是一點點,在近代,人類終於實現了飛天夢想,俄羅斯飛船首次成功進入太空。緊接著,在1969年美國阿姆斯特朗進入了月球,太空上第一次留下了人類的痕跡。當然,面對世界強國對太空取得的成績,中國也不甘落後,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奮起直追,在21世紀初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飛天夢,中國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並且安全著陸,這一壯舉使得我國成為了僅次於美蘇之後,第三個進入太空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