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的視角報導農村新鮮事,分享農村各種資訊,今天和大家討論的話題:在農村串門,這5句話明明是「留客話」,卻被認為是「攆客話」
生活在農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雖然平淡樸素,但是卻十分愜意。農忙時,你幫插插秧,我幫你澆澆地,大家互相幫助,休息時,大家團坐在一起暢聊天地,話古道今的。特別是到了夕陽西下時,村裡的大槐樹下就成了人們熱鬧的地方,大人們端上飯碗聊著天,小孩子們在旁邊嘻嘻哈哈的,這一派和諧場面,恐怕只有在農村才能見到。
不過這幾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後,這些場景幾乎見不到了,大家紛紛湧入城市打工,只有到莊稼收穫時,才請假回來忙上幾天。當然見面還是十分熱情,總要詢問對方的工作,生活等等。畢竟大家都是鄉裡鄉親的,而且這也算是一種風俗,一種禮節,習慣。不過有些話卻是「場面話」,何為場面話?說白了就是出於禮貌性初衷的問候,那麼,在農村,熟人見面常說5句「場面話」,哪一句話你當過真?
第一句:吃了沒?
在農村,吃了沒,是老一輩經常用到的打招呼方式,只要在農村,和長輩們打招呼,無一例外,開頭的第一句基本上都是問你「吃了沒」,或許是因為生活比較貧窮,所以見面就會問吃了沒,不過現在年輕人很少用吃了沒打招呼,因此在村裡面,熟人之間見面問你吃了沒,其實是一種關心,禮貌。別傻傻的認為是準備請你吃飯。
第二句,時間還早呢,吃完再回去吧
其實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口氣,說出來的意思都不一樣。打個比方,你到鄰居家去串門,兩人聊到正午,鄰居一邊和你聊,一邊給你乘著飯,這時說這句話的話,那麼就是真心想留你吃飯,和你敘舊。如果,在廚房一邊做著飯,一邊說「時間還早呢,吃完飯再回去吧」,說明沒有留你吃飯的心。但是這是禮貌,總不能說「到吃飯點了,你咋還不走」。正所謂「讓人是個禮,鍋裡沒下米」。
第三句,來就來了,拿什麼東西
農村的人情味比較濃厚,不管是親戚還是鄰居,誰家住院或者不舒服,街坊四鄰的都會帶上禮品前去看望,因為在農村講究的是禮尚往來,「吃一窩,還一餅」。下次我有事,對方也絕對回來。不過對方帶禮物來看望你時,你出於禮貌的要說「來就來了,拿什麼東西」。如果不說的話,給人的感覺是,我理所當然的要來看你,不懂禮數!
第四句,行,有事你說話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假話,也不是打官腔,放空話、扯廢話。這句話其實是一句禮貌性加自誇性的客套話,一來是體現兩人關係好,有事我決定幫你,二來是禮貌的問候,三來表現自己。
第五句,拿走吧,不要錢
在農村,大家賺點錢都不容易,對方做個小買賣,都是為了養家餬口,即使對方說這句話,村民們也不會真不給的。不過這句話,卻是在農村人際交往中說話辦事的必備技巧之一。
總之,浩瀚五千年,我國的語言文化也博大精深,而這些場面話,其實也是眾人智慧結晶、雖說看起來似乎有點虛偽,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