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招生考試物理化學僅得6分、語文38分的年輕人,忽然成為全國知名的"反潮流"英雄,不僅上了大學,還當選全國人大常委。這位"白卷英雄"的橫空出世,是對全國知識界的羞辱。
《人民日報》1973年8月10日轉載了《遼寧日報》的《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介紹了張鐵生在考場試卷背面寫信,強調自己作為插隊"知青",平時忙於勞動沒空複習文化,"希望各級領導在這次入考學生之中,能對我這個小隊長加以考慮為盼"。
當時把持中共遼寧省委的毛遠新聞訊,如獲至寶,抹去了張鐵生這句希望被錄取的話,要用"這個石頭來打人"。江青、王洪文親自接見。他們的政治動機,正如當年8月16日《人民日報》署名"楊浦"的文章所言:"新的大學招生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有兩條路線、兩種思想的鬥爭。"把文化考核當作一道"關卡",以"分數"為錄取入學的主要標準,屬於"修正主義教育路線"。
1971年9月13日的月黑風高夜,林彪倉惶外逃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來開始不動聲色地在實際工作中糾正"文革"極"左"路線。1972年7月,周恩來會見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時,指示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要把北大理科辦好,提高基礎理論水平,這是我給你的任務,有什麼障礙就要掃除,有什麼釘子就要拔掉。"這年10月,周恩來在會見另一位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時又提出:"有發展前途的青年,中學畢業後,不需要專門勞動兩年,可以直接上大學,邊學習、邊勞動。"
這些積極的變化,在江青等人看來,是"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捲土重來的跡象。《人民日報》在高調宣傳張鐵生時,指桑罵槐:"1972年資產階級責罵我們'質量低''不正規',而我們有的同志卻在'提高質量'的壓力下,低頭'認錯'。"
時勢造"白卷英雄"。暴得大名的張鐵生,變得忘乎所以,對於"文革"後期的政治敏感議題信口開河。他曾到山西太原、昔陽、文水等地,兜售"四人幫"授意的一篇報告,指責參加過民主革命的老幹部是"民主派","民主派的變種"就是走資派,走資派都不肯改悔,走資派遍地走。更惡劣的是,張鐵生還走進軍營大放厥詞。《人民日報》1977年1月27日發表"解正"文章:透露張鐵生在部隊一個單位說:"黨內有路線鬥爭,有資產階級,軍隊更是如此",用惡毒語言指名道姓地攻擊軍委領導同志。
因此,江青等人被捕後,新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1976年12月25日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把張鐵生定性為"新生的反革命分子""野心勃勃、投機鑽營"。"公安部大批判組"的文章稱張鐵生為"現行反革命"。軍方文章斥責:"'四人幫'精心豢養的那個'白卷'走狗""這個氣焰囂張的現行反革命,真是個難得的反面教員"。張鐵生因"反革命宣傳煽動罪、陰謀顛覆政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在法庭上,張鐵生自剖心跡:"我那時頭腦簡單得像個牛犢子,只會鸚鵡學舌。"
"四人幫"時期的宣傳,唯我獨尊,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見。受張鐵生"反潮流"的影響,北京也出現了一個反對"師道尊嚴"的小學生黃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有幾位年輕人以"王亞卓"的署名,給黃帥寫信,指出她"矛頭錯了",好心建議她珍惜知識學習機會,結果被遣送到最艱苦的地方勞動改造。
相形之下,今天的社會環境寬容得多。張鐵生1991年10月刑滿獲釋後,與朋友創辦了飼料公司。禾豐牧業(732609)2014年8月在上交所正式發行,據媒體報導,張鐵生躋身億萬富翁行列。62歲的他此刻是否對當年的孟浪輕狂有所懺悔,對改革開放的大氣包容深懷感恩?
(來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