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是新手爸媽在照顧寶寶過程中,幾乎都會遇到的挑戰。
剛剛吃飽喝足的寶寶,正一臉滿足地回味著剛才的吃奶時光,突然奶汁從嘴裡奔湧而出,就像水庫開閘洩洪一樣,讓人膽戰心驚。
其實,吐奶是新生寶寶成長過程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這與他們身體發育尚未完善有關。
大多數寶寶吐奶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月齡增加,身體發育逐漸趨於完善,寶寶吐奶的現象也會逐漸減少,直至慢慢消失。
吐奶雖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看著寶寶吐奶難受的樣子,做父母的哪能不心疼。那麼,面對寶寶吐奶,爸爸媽媽除了餵奶後及時給寶寶拍嗝,還能做點什麼?
大多數寶寶吐奶都是由於生理原因造成的,我們除了等寶寶長大自行緩解,還可以從這些小細節上入手,幫寶寶改善吐奶的情況。
避免過度餵養
新手媽媽上崗,對寶寶這個沒有使用說明的物種,各方面都不熟悉,難免進入一些誤區。
比如不懂區分寶寶不同哭聲背後的需求,寶寶一哭就認為寶寶是餓了,趕緊給寶寶餵奶。這樣很容易讓寶寶吃多,造成過度餵養。
寶寶的胃容量有限,吃多很容易造成吐奶頻繁發生。
Tips:寶寶出生以後,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管是困了、尿了、煩了還是累了,都會哭唧唧。
爸爸媽媽不要一聽寶寶哭就盲目認為寶寶是餓了,要學會從寶寶不同的哭聲中讀懂寶寶真正的需求。
當寶寶餓了,哭聲是比較急促的,聲音由小到大,很有節奏。寶寶哭的同時,還伴有覓食表現,小嘴會微微張開做出找東西吃的樣子,此時如果媽媽用手指去觸碰寶寶的面頰或嘴邊,他會立馬張嘴準備吮吸。
幫寶寶按摩腹部
寶寶吃奶過程中如果太急,或是餵奶前寶寶大哭,會吞咽大量空氣,導致寶寶寶寶發生吐奶。
此時,除了餵奶後要及時給寶寶拍嗝,幫助寶寶排除胃裡的空氣之外,爸爸媽媽還可以適當幫寶寶按摩一下腹部,促進寶寶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還能促進空氣排出。
Tips:餵奶後不宜馬上進行按摩,最好選擇餐後1個小時進行。
按摩前爸爸媽媽要先將掌心搓熱,然後以寶寶肚臍為中心,沿著肚臍周邊進行順時針的按摩,每天按摩3-4次。
體位療法
新生寶寶的胃是水平的,平躺的時候,胃裡的食物容易發生反流造成吐奶。
因此想要減少寶寶吐奶的發生,我們還可以從體位上來幫寶寶改善。
Tips:餵奶以後拍嗝以後,先不要著急讓寶寶平躺,可以豎抱寶寶,讓其趴在肩上20-30分鐘,然後再放回床上平躺。
豎抱寶寶的時候,記得一定要用手保護好寶寶的頭頸部和後背部,因為剛出生寶寶的肌肉和骨骼尚未發育完全,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頭部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