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途中艱難險阻層出不窮,讓寶媽們束手無策的吐奶「找上門」,該如何巧妙應對呢?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新生媽媽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其中吐奶最為常見,不少寶媽搞不清楚狀況,總是不厭其煩地收拾殘局,卻不知從根源上找出原因,除了大眾周知的拍嗝,這些防吐奶招數趕緊收藏。
為什麼寶寶容易吐奶?
吐奶是2~5個月寶寶常見的生理現象,主要原因如下——
嬰兒的嘔吐中樞發育尚未完善,吞咽肌群協調性差;胃容積較小,且呈水平狀態,食管下端括約肌較鬆弛;胃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分泌胃酸及蛋白酶的功能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胃部的消化系統完全發育成熟後,吐奶現象便會逐漸緩解,大概到出生後6個月自然消失。
除了幼兒身體發育的直接原因外,生活中一些誘發因素,比如常見的餵養不當等也可能引吐奶的發生,不少媽媽貪圖省事,晚上直接躺著餵寶寶吃奶,吐奶頻率明顯增加。
面對吐奶,多數寶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拍嗝,就是將寶寶消化道中的空氣儘可能排出來,從而減少吐奶的情況,常見的拍嗝方法有兩種,分別是坐式和豎式。
坐式:讓寶寶靠在自己的大腿內側,家長一手扶著寶寶的身體,一手放在寶寶的背部,手掌微弓,從下到上輕輕拍。豎式:用手託住寶寶的小屁股,讓其舒服地趴在自己的肩膀上,從下往上拍嗝。
除了拍嗝,寶媽們要做的其實是從根源上杜絕寶寶吐奶,具體該怎麼做呢?新手媽咪趕緊學。
防吐奶的最有用招數
1、採用正確的餵奶姿勢
抱著寶寶餵奶,使其身體傾斜45度左右,因為頭部高於身體,可以促進乳汁順著食道進入胃部;餵奶過後,不要立馬放下寶寶,貼胸豎抱,輕拍其背部,等打完嗝後再躺下。
2、寶寶哭鬧後不要立即餵奶
寶寶哭鬧時容易吸入大量的空氣,此時再進食乳汁,很容易引起吐奶,建議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後再餵奶。
3、給寶寶做腹部按摩
寶寶的消化能力尚未完善,寶媽經常給娃做腹部按摩,可以有些幫助消化,具體操作為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輕撫摸。
4、採取少食多餐
由於寶寶的胃很小,一次性無法容納過多乳汁,媽媽要合理控制食用量,別頓頓吃得很撐,少吃多餐最好。
5、寶寶吃完奶不要劇烈運動
小傢伙吃飽後肯定是心滿意足,要是吃完奶立馬亂動、亂跑,或者抱著娃亂晃、舉高高,都很容易引起吐奶。
6、注意奶嘴孔大小
寶媽要查看一下寶寶的奶瓶奶孔大小是否適宜,有沒有被寶寶咬爛,否則吃奶時容易吸入空氣,引起吐奶。
吐奶雖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有時病理性因素也會出來「搗鬼」,如果存在如下情況,趕緊帶娃上醫院檢查。
異常吐奶情況匯總
嘔吐物異常:如果嘔吐物中含有較多黃綠色的膽汁,或者伴有血絲的話,要警惕胃腸炎症的發生。
出現脫水:如果寶寶口乾、嘴唇乾裂,哭時少淚甚至沒有眼淚,精神狀態較差、4~6小時未排尿或尿不溼上無排尿跡象,需要警惕是身體不適。
持續發熱:如果寶寶持續3天以上體溫均高於38.5度,有時甚至高達39度,此時代表孩子體內有感染。
行為異常:如果出現抽搐、昏沉、嗜睡、反應慢等行為時,說明孩子此時已脫水嚴重且精神狀態受到影響。
腹部劇痛:這種情況比較嚴重,應謹防急性胃腸炎、急性腸套疊、急性腸梗阻以及其它病症發生。
育兒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每位母親都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過來的,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或許在經歷養娃的艱辛後,我們更能懂得父母的恩情。